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阅读之句子赏析导学案

散文阅读之句子赏析导学案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现代文阅读之句子赏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例句和练习,归纳赏析句子的方法和规范答题模式。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结合具体语境,学会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句子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作答句子赏析类型题目的信心。

【知识回顾】
☆赏析句子的三步法:
①回归原位: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
②选角度、明效果、析情感
③组织语言,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鉴赏角度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比喻:具体明白,形象生动。

拟人:生动形象,赋予事物以人的某些特征。

排比:层层深入,增强语势。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

反复:强调反问:加重语气。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

对偶:工整的句式,增强文章节奏感。

2、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作用: 1.交代了……背景; 2.渲染了……氛围; 3.烘托了人物……心情。

3、抓关键词语(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A.动词、形容词、叠词、量词 (方法:词语本意+语境义)
B.词语的情感色彩:贬义褒用、褒义贬用
4、景物描写的角度(感官角度、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空间角度)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5、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象征、借物喻人、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
6、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回顾课堂,学海拾贝】
例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例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例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提示:抓关键字词)
例4、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归纳答题格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井
村里有两口古井,一口在村头高地,一口在村中平地。

两口井的井沿是一样的,用一块青石凿
穿而成,呈正六角形,下部略大,其中一面刻有几行阴文,记载某年某月所掘。

井台呈方形,条石
铺成,向一边微微倾斜,这低的一面,人不常走的边上,便生起一片片绿黑色的厚苔藓。

高地的古井深十几米,从井口向下望,井口窄,井腔渐大。

井壁是用一个个卵石杂乱而紧密地
砌成的,卵石上长满厚厚的翠绿的苔藓,苔藓下挂着一滴滴水珠,亮晶晶地闪。

清暗的水面上映着
一小圈天,人趴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映着人的头脸。

苔藓下的水珠积聚到足够大滴,便
长长的一挂“滴答”下去,水面就荡起小涟漪,那一小圈天便皱乱起来,人的头脸也一下子碎裂变
形,一会儿水面平静了,头脸又完整地重现。

有一次我把手按在井沿上,俯身看井里,只觉森森的
气息袭上来,身边升起凉飕飕的寒气……突然觉得手心传来一丝钝痛疼,我要挣开手,手心仿佛被
井沿吸住一样,好不容易才脱开,合手搓揉多次,才回暖起来。

平地的古井水面高,大人俯身井沿伸手便能用勺子舀起水来。

在寒冷的冬天,古井水是温暖的。

两个井口总是氤氲着若有若无的轻烟。

大冷天妇女们在井台
上洗衣,手冻得通红,却说不冷。

到炎热的夏天,井水是那样清凉,孩子们都喜欢拿了小吊桶,结
伴去井台上,吊起水来一桶桶往头脸上冲下来,那样冲凉嬉戏。

高地的古井井台上有个石盆,盆壁是那么粗糙,而盆里面光光滑滑的。

有时有妇女弯腰俯身井
沿吊起水,擎起吊桶,后退一步,高高远远地把吊桶里的水向石盆倾去,水泻成一弯弧线,几吊桶
后,石盆里水渐满并溅起水花。

然后她就站在石盆边洗衣。

下午,还有比我们更小的稚童,脱得光
溜溜的,挤坐在石盆里,叫母亲吊起井水冲到他们身上,个个快活地拍打着水花,高兴得大喊大叫。

后来,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把村子周围的树林砍光了,改成了庄稼地。

有一年夏天大旱,村里
人连续汲了几天井水,又人吃又浇地,两口古井终于见底。

到第二天水位才回复一点。

老辈人说,
这两口古井水位以前从来没有下降过。

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那两口古井。

它们滋养了全村的人。

我一定要回去看看这两口古井。

古井的
井沿还是那样冰凉?井壁卵石上还包着厚厚的碧绿的苔藓?还滴答着晶亮的水滴?井里的一小圈天
水能映照人的头脸?还有在石盆边洗衣的妇女和在石盆里戏水的稚童?还有,一定得去看看井沿上
的阴文,古井是何年所凿?村人已在这两口古井中汲过多少年水?我还能看到这两口古井?那时,
古井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注]: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问题:本文有关古井的描写极为细腻、生动、传神。

请从下列例子中选择两例进行具体赏析。

(1)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趴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映着人的头脸。

苔藓下的水
珠积聚到足够大滴,便长长的一挂“滴答”下去,水面就荡起小涟漪,那一小圈天便皱乱起来,人
的头脸也一下子碎裂变形,一会儿水面平静了,头脸又完整地重现。

(2)突然觉得手心传来一丝钝痛疼,我要挣开手,手心仿佛被井沿吸住一样,好不容易才脱开,合
手搓揉多次,才回暖起来。

(3)有时有妇女弯腰俯身井沿吊起水,擎起吊桶,后退一步,高高远远地把吊桶里的水向石盆倾去,水泻成一弯弧线,几吊桶后,石盆里水渐满并溅起水花。

然后她就站在石盆边洗衣。

答:我选句(),
我选句(),
【学以致用,赏你所爱】
刀之爱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
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
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
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
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
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
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
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
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
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
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细心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
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
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
快了。

”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

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
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
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

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
赐予的珍贵养料。

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

而另外一类人,
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
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

我们所能做的,
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

让我们铭记刀爱,
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讲的赏析句子的方法,在文中画出一句你所喜欢的句子来作赏析,并拟出参考答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