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概况2006年11月21日10:58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福州简介福州,福建省会。
"因州北有福山",故名。
又因九百多年前福州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
福州为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是世界上久负盛誉的温泉名城,它不仅以温泉集中市区中心为世界各大中城市所罕见,且泉脉广、水量大、温度高、质量好而驰名遐迩。
福州市是全国工艺美术的重点产区。
福州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称"花果鱼米之乡"。
盛产柑桔、荔枝、龙眼、橄榄等名果和石斑鱼、黄瓜鱼、对虾、金鲟等水产珍品;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佛跳墙"更是名扬海外;风味小吃遍布全城,鱼丸、燕皮、线面等具有地方独特风味。
福州市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福州籍海外华侨约85万人。
福州旅游资源丰富。
有岩洞幽奇、题刻如林、古刹生辉的"石鼓"名山;有被中外游人称为"海上仙境"的平潭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被宋代著名诗人辛弃疾为"未嫁西施"的西湖公园;有岩洞湖泉兼备,以盛产灵芝而得名的青芝山;有"雅胜鼓山"的石竹山以及方广岩、白岩、碧岩、姬岩、三十六脚湖、十八重溪等30多处名胜古迹。
闻名海内外的一批文物古迹,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祠堂、李纲墓,有举世罕见的开元寺大铁佛,有誉为"天下四绝"之一的乌山般若台记,有为纪念百年前中法海战牺牲的中华烈士而修建的昭忠祠,有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枯木庵树腹碑以及闽中名刹涌泉寺、西禅寺等。
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素有"八闽首府"之美称,曾多次成为都城或行都。
福州人文荟萃。
据统计,福州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原学部委员)、工程院院士共54人,居全国各城市前列。
福州近现代出现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林祥谦、侯德榜、张钰哲、高士其、陈景润、郑振铎、谢冰心、邓拓以及旅外科学家林同炎、邓昌黎、林家翘等,近年又涌现出陈章良等青年科学家。
福州是著名的商贸城市。
早在东汉时期就与海外有贸易往来;唐代时,成为国际贸易城;宋代时,发展成为著名的港口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明代-时,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郑和7次下西洋都是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一带)停留休整,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鸦片战争后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主要的大宗货物集散地。
自然资源自然福州市地处戴云山脉的东翼,倚山面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闽江横贯其中,下游为福州盆地,盆地内部是冲积海积平原,城区处在盆心,北部和东部为山地和丘陵,南部是平原。
福州地处中低纬度,又濒太平洋,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9.6℃,1月平均气温10.5℃,7月平均气温28.6℃,年平均降水量1342.5毫米,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雨日130-170日,年相对湿度77%。
福州市素有“福海宝地”之美誉,枕山、襟江、面海、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一是大农业资源遍布城乡,粮食类作物,以水稻为主,年耕作制以“三熟”为主;经济作物众多,水果、食用菌产量均居全省第2位,蚕桑产量居全省首位;福州茉莉花茶色纯味香,名冠全国,享誉海外。
二是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品种有叶腊石、石英砂、花岗石、高岭土等。
全市叶腊石总储量达4000万吨以上,占全省96%以上,居全国首位;石英砂总储量达数亿万吨以上,花岗石总储量达10多亿立方米以上,发展建材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福州为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是世界上久负盛誉的温泉名城,泉脉广、水量大、温度高、质量好而驰名遐迩,属水热型地热资源,平均取水温度在72℃,1996年总开采量达287.47万吨,已广泛用于沐浴、医疗、水产养殖、制革、农作物栽培等。
三是水资源充沛,总量635.2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闽江、鳌江、龙江、三溪、起步溪、大樟溪、梅溪。
四是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福州海岸线长1137千米,约占全省1/3,直线长135千米。
可供开发的海港资源主要有20多处,其中,可建万吨泊位的有10多处。
主要港口有罗源湾、黄岐港、定海港、涫头港、马尾港、筹东港、梅花港、松下港、海口港等,其中罗源湾是福建六大深水港湾之一,可建多个5万-10万吨级泊位,马尾港是福建省最大的港口。
福州沿海大小岛屿有415个,岛岸线长583千米,浅海面积达1116.07多平方千米,滩涂面积达641.96平方千米,沿海滩涂是渔业养殖基地,主要种养殖品种有海带、紫菜、贝类。
近海有全国闻名的闽东、闽中渔场,盛产大黄鱼、带鱼、马鲛鱼、鲳鱼、海鳗、真鲷、石斑鱼等上万个品种。
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1位,水产业已成为福州的支柱产业。
福州海洋新能源蕴藏量大,可利用能源主要有风能和潮汐能,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256万千瓦。
平潭县是全国海洋新能源开发应用试验基地,风能和潮汐能开发利用前景很大。
资源政策资源福州是全国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经国家批准设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科技园区、软件园、台商投资区、元洪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享有国家赋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福州还是国家确定的海峡两岸直航试点口岸;福州还享受国家授予的综合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批租试点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优惠政策,是中国目前开放功能最齐全、优惠政策覆盖面最广的城市。
自然资源海洋资源: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沿海天然港湾众多。
浅海和滩涂面积广阔,水质状况好,海洋鱼类500多种,淡水养殖鱼类120多种;矿产资源50多种,具有综合开发潜力。
水资源:淡水资源极为丰富,闽江水年径流量达630亿立方米,居全国各大江河第七位。
福州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温泉具有水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分布面广且处在市中心的特点。
森林资源:福州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达88.6%。
矿产资源:福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有30多种,其中叶腊石、明矾石、花岗石、高岭土、硅砂蕴藏量较大,部分非金属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人才资源现有各种科研机构100多个,普通高校13所,中等专业学校46所,普通中学、职业中学417所,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10余万人。
全市每年大专以上毕业生1万余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
华侨资源福州是中国著名侨乡和台湾祖籍地,旅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达300万,在台湾地区有60多万福州乡亲。
市场资源福州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连续3年居全国商业中心城市之首,具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密集优势,其市场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3小时的车程幅射人口达2000万人。
目前福州已建成一批大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批发市场,世界商业三大巨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已在福州投资设立大型仓储超市。
旅游资源福州有2200年建城历史,素有"海滨邹鲁"、"福地宝地"的美誉,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有鼓山、西湖、青芝山、石竹山、方广岩、三十六脚湖等著名风景区30多处,有华林寺、涌泉寺、开元寺、乌山闽王祠、林则徐祠、昭忠祠、崇福祠等著名古迹。
闽菜小吃久负盛名,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等工艺品巧夺天工。
福州历史历史人物:福州人杰地灵,贤才辈出。
早在唐开元间就设置了丽正书院。
在贞元、元和间学者益盛,当时大文学家韩愈曾赞誉"闽越有奇才,季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福州文化水准与京都长安相等了。
五代时福州设立了招贤院和四门学(即大学)。
宋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巢经楼。
当时的石鼓书院与庐山白麓、衡山岳麓、南京应天等三大书院齐名。
据志书记载,仅宋朝福州府中进士者高达2247人,其中中状元者9人,如许将、陈斌、林昭年、王仁堪、黄璞、郑杏元等。
出现了音乐理论家陈日易、词人张元干等。
明清之后福州更是人才辈出,如明代礼部尚书曹学全、经史文学家林瀚、福清人叶向高在朝独相十三载、清代编辑《古今图书集成》的陈梦雷、编辑《古文析义》的作家林西仲、民族英雄林则徐、马尾船政的兴办者沈葆祯、海军老宿萨镇冰等。
此外近代史上还有黄乃裳、林森、陈宝琛、陈绍宽以及方声洞、林白水、郑振铎、谢冰心、胡也频、林觉民、邓拓、侯德榜等著名人物。
福州历史人文荟萃,代有名人。
诸如汉闽越王无诸,晋代太守严高,唐代兴办教育的常衮,五代闽王王审知、名僧义存(禅宗五派中云门师备、法眼、文益与文偃均出其门下),宋代书法家苏舜元、蔡襄、文学家曾巩,著有《乐书》二百卷的音乐家陈旸,以画墨龙闻名的画家陈容,爱国词人张元干、辛弃疾、叶梦得、陆游、刘克庄、黄龟年,理学家朱熹、黄干,爱国名臣李纲、文天祥、陈文龙、张世杰、高应松;元代诗人萨都刺;明代倡编《隋唐志》林瀚,学者谢肇淛,抗倭名将张经、戚继光,音韵学家陈第,名臣叶向高、董应举、翁正春,爱国者曹学佺;清初东渡日本创立黄檗宗的隐元和尚,编撰《古今图书集成》的陈梦雷,名医陈修园,著名学者、著作等身的梁章钜,严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的伟大爱国者林则徐,创办福州船政的左宗棠、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家林纾,甲午海战烈士林永升,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辛亥革命志士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森、林述庆,报界先驱林白水;华侨领袖黄乃裳,南社成员林之夏,一代才僧弘一法师;中共领袖、工人运动先驱王荷波,"二七"烈士林祥谦;现代文学家郑振铎、谢冰心、郁达夫,史学家郑天挺,科学家侯德榜、高士其、天文学家张钰哲、当代杂家邓拓等诸多名人的行迹、故居、祠墓,使得福州古城增辉生色。
历史故事:故事一:"三山"由来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
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
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
"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故事二:五次定都---无诸定冶城、闽国定都福州、南宋赵昰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临时王都、中华共和国临时首都。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榕树2棵,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之美称。
宋末北方动乱,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键,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兴府,又称福京,使福州先后两度成为临时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