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第一题:某校决定采用“满勤给奖”制度来加强管理,出满勤的发奖金20元,如果上课、教研组活动、政治学习一次缺席、两次迟到者,该月就没有奖金。
这种办法实行后第一个月效果很好,无人缺席、迟到,教学秩序趋于正常。
两个月后,工作一直认真负责的王老师,因患病请假2天,病未痊愈,就来上班了,却被扣发了当月的奖金;李老师经常是小病大养,自由散漫,实行“满勤给奖”后,人是来了,课也上了,但教学效果差,奖金却照拿;赵老师在月初的第一周就迟到2次,在他看来,一个月的奖金已经没了,于是在后几周的工作就随随便便了,何必准时来上班呢?针对上述案例,你对“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二题:报载:“欧盟委员会2003年9月8日宣布,欧盟将从本月30日起实行更为严格的烟草警示规定,要求烟草生产厂家用黑色大号字体将警句印刷在白底香烟盒上,警句在烟盒正面所占面积不得少于30%,背面不得少于40%。
警句包括:‘吸烟会造成慢性疾病和痛苦死亡’及‘吸烟会引起性无能’等14条”。
你认为这种做法会有效吗?其心理依据是什么?第三题: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
对第一组说,这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
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
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
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
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
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分析该实验所提示的心理效应。
第四题:心理学家曾作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
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
然后,让这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
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
试分析上述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第五题:一企业有两个生产同类产品的车间,A车间的凝聚力明显弱于B车间,但A车间的生产效率又明显高于B车间。
请分析以上现象的成因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B车间生产效率的对策。
第六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实验。
他给被试者看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
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像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
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像出一个适合的人。
结果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克服该实验所揭示的效应?第七题: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设计了一个实验:被试者是一些四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
给学生一张问卷,其中有几条关于道德问题的判断,学生应对这些判断表示赞成或反对。
问题很简单,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公认的准则作出回答。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些道德的判断列入一张更长的项目单之中,而在学生回答之前给予暗示,指明其他人都赞成的错误的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接受暗示、屈从压力而改变其原来的主意,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改变主意。
试分析这一实验所揭示的问题。
第八题: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
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
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
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
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
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
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第九题: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2000元。
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2500元,而乙的工资被定为每月3000元。
甲拿到2500元工资后很高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500元,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3000元后,则十分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试通过公平理论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
第十题:2012年5月17日,某报报道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男教师赵鹏因为“工资太低”压力太大而自杀。
这段时间以来,自杀案件越演越烈,人们为何选择自杀来面对困境,引起社会舆论。
结合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说明应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第十一题:《东方早报》报道,连续3天,广州增城市新塘镇,都发生了人员聚集滋事事件。
事件开始于四川籍孕妇王联梅在增城市新塘镇大敦村农家福超市门口违章占道经营摆摊档,并与该村治保会工作人员“发生争执”,现场逐渐聚集上百人起哄,部分不法分子向政府工作人员及警车、出警人员投掷矿泉水瓶及砖块。
3辆警车、1辆救护车和多辆私家车被砸烂;11日上午至晚间,又有上百人聚集;12日深夜,再次发生人员聚集,有消息称他们不但打砸过往轿车与路人、破坏了部分沿街建筑的设施,甚至放火烧车,官方出动大批特警与武警后,该事件才平息。
13日夜间,广州增城市新塘镇部分村民手持4米多长的钢管上街巡逻。
村民称,此举是为了“保护家园”。
请针对以上事件,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第十二题: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智者,他的一匹马丢了,邻居说你真倒霉,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不久丢失的马领着一匹野马回来了,邻居说,你太幸运了,多了一匹马,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儿子骑野马,从马上摔下来,腿摔断了,邻居说,你真倒霉,就这么一个儿子,腿还断了,智者回答,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过一段时间,皇帝征兵,胳膊腿全的年轻人都在战场上被打死了,智者的儿子由于腿断了不能打仗,未被征兵还活者。
读过以上故事,您有何感想?请您用所学过的原理分析上述事例。
第一题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该校“满勤给奖”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对教师工作实效作出奖励。
但满勤给奖”的激励方式对教师并不适合。
其主要理由:(1)不符合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实际。
教师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教师工作有松散化和弹性化的特点等。
以全勤奖激励教师,不会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2)激励教师应关注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要,也就是鼓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本身,而出全勤的教师并不能说明教学工作就是优秀,激励方式要适合教师工作的性质。
(3)根据双因素理论,应更多的着眼于满足激励因素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包括工作本身、工作成就。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成就需要理论对人的成就需要非常重视,他认为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但他们追求的个人成就而并不是成功的报酬。
对于调动教师积极性方面:我们可以建立教师业务档案,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工作本身,增强责任感。
设置合理竞争机制,应根据任务性质和教师状况确定教师工作目标结构;在竞争同时,提倡教师间的合作,适当交替采取合作与竞争的方式。
采用民主管理方式,共同集体讨论决策问题。
第二题分析:1 欧盟对于烟草的警示做法会有效的2其心理依据是:关于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3:根据认知理论不协调,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
在烟盒的重要位置明标吸烟的危害,就是要引起吸烟者认知上的注意,使其认知与以前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不协调。
这样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改变原有态度,不去或减少吸烟,使其认知与行为协调。
而是不改变态度,但是为吸烟的行为寻找一种辩护理由第九题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实际收入的比值)两种。
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报酬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收入比例与他人的收入比例相等,便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因而心情顺畅,安心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低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低于过去的收支比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对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
在本案例中,家做纵向比较时的高兴在于与过去比其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与已进行横向比较时,发觉自己的工资比乙少了300元,由此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管理者应对家,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比甲能力强,贡献大,应及时对甲做出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甲,乙的能力与贡献判断失误,因及时,果断的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资标准。
第四题:心理学家曾作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
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
然后,让这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
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
试分析上述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答:案例说明人们在知觉的过程前总是受各种资料的影响,我们看似很客观,实际上是完完全全的受主观影响,第一次的很多影响往往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在你还没见着对方或不了解对方时候,有人事先给你灌输了你对对方的一种图式.那么你在见着时候,你就倾向于把他的各种表现都和你已经建立的图式去比较,同化.但往往,你一开始的图式就是错误的和偏见的.所以,我们在还没有认识一个事物前,有人就给你灌输各种有明显感情色彩的信息时,就要注意去分辨了. 做管理活动的时候,千万不要先入为主去处理事情,更不要受别人的干扰,要保持一个冷静、客观的态度,只有这样,你的管理才会做的出色。
第五题:一企业有两个生产同类产品的车间,A车间的凝聚力明显弱于B车间,但A车间的生产效率又明显高于B车间。
请分析以上现象的成因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B车间生产效率的对策。
答:(1)对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凝聚力的状况对生产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诱导是除凝聚力外的另一重要变量,两者共同影响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