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
(二)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 1.自我概念 • 核心概念是自我(self)或自我概念(self
-concept),他经常交替使用这两个术语。 自我概念包含了“我”(Ⅰ或me)为特征 的所有观念、知觉和价值,还包含“我是 什么”或“我能做什么”的知觉。自我概 念反过来又影响着个人对周围环境以及对 自己行为的知觉。
研究层面分离
• 第一个层面为个体的研究层面。 • 第二个层面为群体的研究层面。 • 两个层面具有“互补”特性,缺少任何一
个方向都难以穷尽对人类复杂心理和行为 的解释。
研究资料单一
• 资料种类不全。“人——情境——行为” 三类的资料都不可或缺,缺少一方都有失 偏颇。
• 资料的性质偏重于定量资料的获取。而定 性研究方法由于操作和量化的问题尚未得 到广泛的应用,相应的研究资料也乏善可 陈。
应用
• 评鉴与预测: 1、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运用到对一 个人的人格评鉴以及预测。2、在临床研究 和咨询工作中,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 疾病的防治也有应用价值。3、在教育工作 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
• 完善个人的人格: 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在我,完善自我。
贡献
• 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 •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贡献 • 特质流派的贡献 • 生物学流派的贡献 • 人本主义流派的贡献 •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贡献 • 认知流派的贡献
到情结作用的效果。情结不一定只来自于我们的
童年与成年经验,也可能是来自于我们祖先遗留
下来的记忆,那些包含在集体潜意识里的种族遗 产。
3.集体潜意识
• 人格中最深、最不易碰触到的层次是集体 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在荣格 看来,如同我们每个人在个人潜意识里积 累并存放所有个人记忆的档案那样,同样 人类集体作为一个种族,也在集体潜意识 里存放着人类和前人类物种的经验。
为主义解释的现象范围,同时这些认知因 素也将行为主义人格理论同之后的认知人 格流派联系起来。
认知流派的贡献
• 许多观点是从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中发展而 来的。
• 适合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精 神。
局限
• 研究层面分离 • 研究资料单一 • 多元化解释共存 • 预测能力相对薄弱
——何宁,苗丹民:当前人格心理学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心理学探新》
• 引发了大量的研究。许多量表被编制和发 表。
生物学流派的贡献
• 在人格和生物学原理之间建立了桥梁。 • 为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生物学流派的研
究成功地帮助了那些对行为感兴趣的心理 学者查明了一些影响变量。 • 采用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许多倡导生物 学原理的心理学者经常根据实验结果来修 正他们的理论
• 具有一般科学理论的功能:指导启发功能、 组织整合功能、解释说明功能、预测发现 功能等。
• 但相比科学理论,人格理论较缺乏严谨性、 内部一致性或统一性,以及可操作性不强。
• 内隐人格理论:每个人对他人人格特征进 行的判断或假设,是一种基于直觉的印象。 它往往是片面的、表面的、模棱两可以及 难以解释的。
• 引入了新的概念。如出生次序、原始意象、 权威主义性格等。
• 对后来的新的理论和心理治疗体系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 在弗洛伊德理论和后来的人格理论之间架 起了桥梁。
特质流派的贡献
• 引进了实证的方法。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 减少了偏见和主观性。
• 有效的应用性。教育和工业组织等机构经 常将人格特质测量作为评价的依据。
吉尔和齐格娄的九个基本问题
• 1 自由意志——决定论; • 2 理性——非理性; • 3 整体说——元素说; • 4 素质论——环境论; • 5 主观性——客观性; • 6 前动性——反应性; • 7 稳态——异态; • 8 可知论——不可知论; • 9 可改变——不可改变。
黄希庭 有争议的几个问题
• • 1.奥尔波特的特质分类理论
• 2.卡特尔的特质分类理论 • 3.艾森克的人格维度 • 4.五因素模型
四、人格的学习论
• (一)人格是行为模式的集合 • (二)人格结构 • • 在学习理论家看来,人格结构就是各种习
惯行为。 • (三)人格发展
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
冯俊
• 几乎每一个人格理论,都不得不涉及到 一些基本矛盾。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表 达了他们的核心思想,从而建立其人格理 论的基本框架。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吉尔和 齐格娄经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之后,提出了 人格理论的九个基本问题。而对这些问题 的不同解答,也正是所有人格理论争论的 焦点。
征是指向对他人及外部世界的思考和感受。每个
人都具有这两种态度,但是只有其中的一种会成
为人格的主宰。主宰性的态度会指导个人的行为
与意识。同时我们还有四种心灵的功能:思维 (thinking)、情感(feeling)、感觉(sensing) 以及直觉(intuiting)。
2.个人潜意识
• 个人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 由心灵中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 或遗忘,或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 识的印象构成。它类似于弗洛伊德的 前意识。自我与个人潜意识之间有着 双向的交流方式。像各种经验档案一 样可以存放在我们个人潜意识中,也 可以把它拿出来检阅一番,再把它放 回去。
• 与内隐人格理论相比,人格理论具有以下 三个的特点:一致性、预测性、以及实证 性。
二、人格理论的类型
• 1、特质理论:Allport的特质理论、Cattell 的16因素特质理论、Eysenck的三因素模型、 大五人格理论等。
• 2、类型理论:单一类型理论(T型人格)、 对立类型理论(A—B型人格、内—外向人 格)、多元类型理论(气质类型说、性格 类型说等)。
• 为了证明集体潜意识,荣格阅读了大量的 神话与史诗,发现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化
中均反复出现共同的主题和符号。他把这
些共同的符号和主题称为原型。原型 (archetypes)是指包含在集体潜意识之中 的普遍共同经验的形象。有许多种不同类
型的原型,这些原型也就烙印在我们的人
格上。对人格产生持久影响的原型主要有
2.高峰体验
• 马斯洛把许多人体验到自我实现时的瞬间经验称 为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高峰体验的特 点是幸福感和成就感,是一种短暂的、自己与所 有事物和谐一致的、非自我中心的完美和达到目 标的状态。这种心灵上的满足与完美的体验,只 有真正的自我实现者才会体验得到。但高峰状态 有不同的强度,包括各种不同的活动,如创造活 动、欣赏大自然、与朋友的亲密关系、做父母的 经历、对艺术的感受或体育运动。
而存在主义或精神分析都有强调自我的作用。自我究竟是真实在
存在?还只是一个虚构的东西。
•
4 如何看待潜意识?
•
潜意识重要,还是意识重要?理性重要,还是非理性重要?
•
5 时间对行为的影响?
•
不断发展?还是相对稳定?
人格理论的评价
基础心理学:张露
概述
• 地位 • 评价标准 • 应用 • 贡献 • 局限
人格理论介绍
概
述
傅凌海
一、人格理论的界定
• 人格理论: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 人的人格心理现象(人格结构、人格发展 的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的一套正规的 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是人格心理学的核 心。
• 具有一般科学理论的共同特点:有一套正 规的符号系统;都要反应事物的本质与规 律;都要求客观性、逻辑性与系统性等。
• 3、整合理论:Eysenck的人格结构四层次 理论。
三、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
• 1、精确性; • 2、可检验性; • 3、概括性; • 4、简洁性; • 5、逻辑一致性; • 6、有用性; • 7、可操作性等
人格理论流派简述
王维维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
• 1.人格结构 • •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本我、自我
地位
• 纵向定位:当代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1962) 认为,科学的发展经历三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早 期发展阶段、规范科学阶段、科学进化时期。人 格心理学不属于规范科学,而是处于科学的早期 发展阶段。(荆其诚,1990)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
• 横向定位: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 个体差异的领域。(彭聃龄,2004) ——《普通心理学》
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阴影以及 统我。
二、人格的人本论
• (一)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 1.自我实现
• 马斯洛开创的人格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需要层 次论基础上的。人生来就具有趋向健康成长从而 发挥其潜力的内在动力。个体的这种内在动力就 是他的成长动机。但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其成长 动机是一个寻求多个层次满足的过程。当个体的 四种基本需要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层次的自我 实现需要。自我实现是成长的动力和目的。所谓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指个体与生俱 来的内在潜能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评价标准
• 1、重要性 即能够处理重要的、范围较广的事件, 而不只限于处理范围狭小的事件。
• 2、简洁性 即尽可能用较少的假设(或概念)来 解释人格,也不过分依靠比喻。
• 3、可操作性 即利用可观察和可度量的形式去叙 述有关人格的概念,使这些概念能够被操纵、控 制和检验。
• 4、激发性 即能够及其研究者的热情、兴趣和激 情去从事人格研究。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
•
• 当我们在个人潜意识里存放越来越多的经验后, 我们开始把它们组合起来,这就是荣格所谓的情 结。情结(complex)就是随着一个共同主题所 组织起来的情绪、记忆、知觉以及欲求的模式和
核心。情结一旦形成,它会脱离意识的控制,但
是它可以介入或影响意识。一个被情结占据的人,
自己并不知道其影响,然而别人却可以轻易地看
(二)荣格的人格结构论
• 在荣格看来,人格(心灵)由自我、个人 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几个互相影响的系统 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