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1、立法活动:禹刑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汤刑是商朝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有乱政,而作汤刑”2、刑事法律规范:五刑:墨、劓、膑、宫、大辟(夏商)a. 大辟:即死刑。

(死刑是罪之大者,故谓死刑为大辟)b. 宫刑:即男子去其势,女子幽闭的刑法,仅次于死刑的重刑。

c. 膑刑:又称刖刑,剕刑。

是断足或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

d. 劓刑:即割掉鼻子的刑罚。

e. 墨刑:又称黥刑。

即在面部或额上刺刻特殊标志之后,再染以墨的刑罚。

3、审判制度:“神判”和“天罚”是夏商司法审判的特点。

<名解>“神判”——夏商审判制度之一,是假借神意判刑罚罪。

“天罚”——夏商审判制度之一,即奉天罚罪,代天行罚。

4、监狱制度:夏朝时,称监狱为圜土夏末时,称之为夏台商朝时称之为羑里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1、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德慎罚”<名解>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

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

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2、西周的立法活动<名解>五礼指周礼的名目(内容、形式)。

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选择>吉礼:五礼之首,是祭祀方面的礼节仪式。

凶礼:对各种不幸事件进行悼念、慰问方面的礼节仪式。

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军礼: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嘉礼: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一分>礼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亲亲为孝,尊尊为忠,亲亲于尊尊说明维护王权与族权是礼的核心。

<名解>《九刑》:周初的九篇刑书(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指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名解>《吕刑》:西周中后期重要的刑书。

《吕刑》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刑法的种类及适用刑法的原则。

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

《吕刑》规定的适用刑罚的总原则是“明德慎刑”,要求做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3、刑:西周刑法适用原则<一分>区分故意与过时、惯犯与偶犯的原则。

眚:过失。

非眚:非过失,即故意。

终:一贯,始终。

惟终:坚持不改,惯犯。

非终:即指初犯或偶犯。

<填空>世轻世重的原则: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4、契约制度<名解>“质”“剂”是西周买卖契约的形式。

“质”指奴隶、牛马之类的大宗买卖用长券。

“剂”指兵器、珍异之类的小宗买卖用短券。

“傅别”也是一种书面契约,在借贷活动中使用。

5、婚姻继承制度<简答>婚姻关系的成立。

首先,必须有父母之名。

其次,必须有媒妁之言。

再次,必须达法定婚龄。

最后,必须经过严格的婚姻仪式,即“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名解>六礼:西周的婚姻仪式。

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求婚。

问名,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姓氏,出生年月日。

纳吉,男方在祖庙祭祀,通过占卜求得吉兆,告知女方并决定婚姻。

纳征,男方湘女方送聘礼,婚姻成立的主要标志之一。

请期,双方商定婚期,一般由男方家决定。

亲迎,男方按父亲之命去迎接女方。

<简答>婚姻关系的限制:同姓男女之间禁止结婚理由:同姓近亲结婚,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体现了一定的优生法准则。

通过与异姓贵族联姻,以固结权势,巩固宗法制。

(合二姓之好,重视人伦)<名解>婚姻的解除:七出我国古代给予丈夫单方面休妻的借口。

包括:无子,淫泆,不事舅姑,口舌,窃盗,妒忌,恶疾。

妻子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即可予以遗弃。

<简答>家庭制度:首先是父权家长制,父母有主婚权,有惩罚子女的权利,有财产权。

其次,是夫权。

最后是妻妾地位悬殊。

<一分>继承制度:无论是身份继承,还是财产继承,均采嫡长子继承制。

6、司法机关:<一分>中央的专职司法机构是司寇。

7、诉讼审判制度:<名解>起诉: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已作区分,以罪名相告称狱,即刑事诉讼;以财货相告称讼,即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中的“钧金”:西周诉讼费的名称,即交纳三十斤铜的诉讼费。

民事诉讼中的“束矢”:西周诉讼费的名称,即交纳一百支箭的诉讼费。

<名解>五听:西周的审问方式。

包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1、郑国的“刑书”: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刑书》。

并将它铸在鼎上(邢鼎)。

晋国大夫叔向是反对这样公布成文刑法的。

邓析造“竹刑”:郑国人邓析。

晋国铸刑鼎:范宣子。

遭到孔子的反对,认为这个刑鼎是“失度”“乱制”。

2、立法概况:《法经》战国时魏国李悝所写→具有一定规模和体系的第一部封建法典,是整个封建社会法典制定的蓝本。

六篇:第一部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正律第二部分:《杂法》→杂律第三部分:《具法》(刑法总则)→减律<简答>《法经》的特点:第一、以镇压盗、贼为首要任务第二、反对奴隶主贵族固有的等级特权第三、体现重刑主义精神(轻罪重罚)第四、体例上诸法合体,具法列后商鞅改法为律:以律为名,强调法律规范在使用上的普遍性和必要性。

连坐法规:(4种)a.什伍连坐(邻里之间的连坐)b.军队中士卒连坐c.家属连坐d.官吏职务连坐<一分>《分户令》: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1、法律形式:<名解>法律答问: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是国家公布的由专门司法官吏对国家律典所作出的权威性解释,它们与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普遍约束力。

<名解>廷行事: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

是国家中央以及司法机构的“行事”成例,具有“判例”之意,相当于汉代的“决事比”。

<名解>《封诊式》:秦朝法律形式之一,关于审判原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文书程式,它由国家颁布,公司法官员审理案件是遵照执行。

2、罪名:玩忽职守罪的“犯令”“废令”<名解>秦朝官吏犯罪罪名之一。

所谓犯令是指“令曰勿为而为之”。

秦朝官吏犯罪罪名之一。

所谓废令是指“令曰为之”而“弗为”。

3、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0) 刑事责任年龄:秦律以身高来作为成年与否的标准的。

(1) 区别犯罪意识,区分故意与过失。

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

所谓“端”“端为”,意即“因事端以害人”,即现代刑法上的“故意”。

(秦律在量刑上“故意从重,过失从轻)4、刑法(1)死刑中的“具五刑”→秦朝最残酷的死刑<名解>(2)经济性中的“赀别”:秦朝的经济刑之一,是秦朝用经济制裁来惩罚官吏的一般失职和百姓的一般违法行为的独立刑种。

5、司法机关:秦朝的中央司法机关有御史大夫(中央监督机关)和廷尉(中央审判机关)。

6、审判制度:读鞫与乞鞫<名解>秦汉式的审判程序之一,所谓读鞫就是宣读判决书。

乞鞫是指判决书宣读后,若当事人不服,可以要求原审机关重审。

(汉代乞鞫有三个月限制)秦代司法官员的责任<简答>(1)凡因过失时判决良性不当的,构成“失刑罪”。

(2)不直:秦朝司法管理的责任规定。

“罪当直而端清之,当轻而端重之,所谓不直”。

(3)故意有罪不判使罪犯逃脱法律制裁的就构成“纵囚”罪。

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1、汉朝立法思想的演变:<简答>汉朝法制指导思想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自汉初至武帝亲政之前的70年为第一阶段,黄老学说占统治地位,其核心是清静无为,要求统治者能够面对现实,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而辅之的儒法。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起强化中央集权,独尊儒术,直到由汉初的黄老为主轻变为以儒为主,礼法并用。

儒学的核心就是德主刑辅。

2、立法形式及内容<简答>律:是两汉最基本的立法形式(汉代立法形式之一)令:一种数量多、范围广、针对性强而又灵活的法律形式。

科:是对犯罪者科刑之意,它也是律令以外的刑事法规,具有与律令同等的功能。

比:汉代重要的法律形式,指司法类推的行为,即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司法官吏比附律令,援引判例定罪量刑。

<名解>《九章律》是由萧何受命制定的,是汉代最重要的一部法典,分别为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

<一分>《九章律》《傍章》《越宫律》《朝律》合为汉律六十篇,是汉朝比较稳定的法规。

3、罪名<简答>危害政权罪(1)反逆罪:即谋反,大逆罪。

(2)群盗罪:即结伙武装反抗封建统治的犯罪。

(3)首逆罪:即窝藏谋反和大逆不道的犯罪。

(4)通行饮食罪:为起义、暴动的农民通风报信、充当向导、供给饮食的犯罪。

(5)见知顾纵罪:管理之间互相欺隐的犯罪。

<简答>危害中央集权罪(1)左官之罪(2)阿党与附盗罪(3)酬金不如法罪4、刑法原则:“亲亲得相守匿”原则<名解>汉代刑事政策之一,允许在一定的亲属范围内相互隐匿罪行,不予告发和作证,法律不加制裁或减轻处罚。

(汉代范围小,直系亲属或配偶;唐代范围大,扩大到旁系亲属)5、<论述>废除肉刑内容:汉文帝时,用五年徒刑代替黥刑;以笞三百代替劓刑;以笞五百代替斩左趾;斩右趾改为弃市。

汉景帝时,将笞数由五百减为三百,三百减为二百。

后又把笞三百改为二百,笞二百改为一百。

定棰令,对用笞的刑具和行刑的方法作了具体规定:棰长五尺,根头一寸,末梢半寸,材料用竹,皆削平竹节,笞打人的臀部,行刑时中途不得换人。

意义:这一改革从法律上正式废除了肉刑,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封建社会笞、杖、徒、流、死五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保护了社会生产力,意义很大。

6、女徒顾山:妇女被判徒刑时,可以一月出钱三百顾人去服刑。

7、继承:汉朝已开始出现诸子均分财产的情况。

(女儿无继承权)8、审判制度:读鞫和乞鞫(见秦朝)秋冬行刑: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以示所谓的“顺天行诛”,起源于先秦。

录囚:西汉开始的审判制度,慎刑原则之一,指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在押的犯人进行讯问和核实,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予以屏藩或纠正案件的一项制度。

春秋决狱:西汉的审判制度之一,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案的指导思想,直接引用《春秋》等书的经义分析案件,认定犯罪,并按经义的精神解释和适用法律的一种审判方式。

原则:原心定罪。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1、立法概况:《魏律》在体例上“集罪例以为刑名,冠于律首”,以形名列于篇首是《魏律》的创造”。

《晋律》近代将律和令明确分开。

律是比较稳定的法条,而令是临时性的条款,违令有罪则入律。

这解决了自汉以来律令混杂,互相矛盾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