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夫盗钱妻匿案]
此案发生在战国时的秦国。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丈夫盗窃一千钱,在妻处藏匿了三百,夫妻二人均被抓获。
法官认为妻如果知道丈夫盗窃而藏匿,应按盗窃三百论处;如果不知道,作为收藏赃物论处。
[案例分析]秦律规定,妻子对丈夫的盗窃行为无论知情与否,都要负连带刑事责任。
妻子如果知道丈夫盗窃,与丈夫同罪;如果不知道,则以收藏看守赃物论处。
12、[坑儒案]
此案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
秦始皇晚年为求长生不老,多次派方士寻觅仙药,方士侯生、卢生等很受宠幸。
后来二人因长期求药不得,无法继续行骗,恐被处死,便互相议论始皇帝专横暴戾。
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民众,于是命令御史把在咸阳的方士、儒生捉来审问。
诸生互相告密,牵连多人,秦始皇亲自圈定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另一记载,秦始皇焚书后,恐怕天下儒生不服,便从各地征召诸生到朝廷拜为郎官,前后共七百多人。
后秘密派人到骊山陵谷温泉附近冬天种瓜,结实后以为怪异,命博士诸生前往视察,在谷中将其全部坑杀。
[案例分析] 秦律有一种死刑的适用方法,即阬,将犯人活埋。
13、[秦博士非所宜言案]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二世召集博士和儒生,询问如何处置此事。
诸生三十余人上前奏到:臣民反叛,应该处以死刑,不能赦免,请求陛下尽快发兵镇压。
二世闻后大怒。
儒生叔孙通上前说?诸生所讲的话都不对,现在天下合为一家,政府拆掉了郡县的城墙、销毁了民间的兵器,以表示不再动兵用武。
而且明主在上,法令颁行于下,使人奉职,四方辐辏,怎么会有人敢造反!这不过是些鼠窃狗偷的盗贼而已,不值得提。
郡县的地方长官把他们逮捕论罪就行了,不需要为这事担忧。
"二世听了很高兴,并又向博士诸生问了一遍,有些人认为是反叛,有些人认为是盗贼。
于是二世令御史将言反者以非所宜言罪下狱处死,言盗者皆罢免。
赏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叔孙通事后即逃归故乡薛。
[案例分析] 秦律中规定了"非所宜言"罪,但至于什么是不该说的话,秦律无明文规定。
封建统治者可以随便解释,加罪于人。
这是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律,此罪秦以后历代法典多沿用。
14、[李斯具五刑案]
李斯是战国、秦代的著名政治家,先后在秦任客卿、廷尉、左丞相。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秦王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加深,李斯长子李由为三川守,未能阻截吴广、周文等起义军西进,使者调查此事后弹劾李斯失职,引起秦二世对他
的猜疑。
郎中令赵高为了独揽大权,故意劝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在二世与女眷宴饮作乐时进谏,批评朝政,请求皇帝减轻赋税徭役以缓和社会矛盾,激怒了胡亥,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由赵高审理。
冯去疾、冯劫自杀,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辩解,均被扣留。
赵高诬陷李斯、李由等和起义军互通书信,意图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逼迫他认罪,并将其宗族宾客尽数收捕。
李斯呼冤后屡遭毒打。
后来二世使人验狱时,李斯再不敢申诉,承认了谋反的罪名。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具五刑",处死于咸阳,并诛灭其三族。
[案例分析]具五刑是秦律中规定的死刑适用方法。
这是一种以极端残忍的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
其法为:"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其舌。
"
15、[盗窃桑叶案]
此案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或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赀徭三旬。
"意思是说有人偷偷采摘别人的桑叶,所采的桑叶不值一钱,查获后司法机关判罚他服徭役三十天。
[案例分析] 秦律对盗窃的处刑非常严重。
秦律规定,凡知情者或家属也要负刑事责任。
16、[淳于意案]
西汉文帝时发生的著名案例。
公元前167年,齐太仓县令、著名医学家淳于意被人告发私通诸侯。
当时法律规定,私通诸侯罪当处肉刑。
于是淳于意被押解到京师长安。
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随行至长安并上书汉文帝,称其父任太仓县令时清廉公正,虽犯罪依法当处肉刑,但如此则无法复原,更不能改过自新,要求自己入宫为奴婢,以替父赎罪,使其有机会自新。
文帝看了之后深受感动,下诏令废除肉刑,而代之以徒刑。
于是汉初开始了刑制改革。
淳于意也因此被改判处徒刑。
[案例分析]此案件引发了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即汉文帝时的刑制改革。
汉文帝下令废止肉刑,用其他手段代替。
改革方案是:凡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当斩右趾者,弃市。
这样,我国奴隶制社会以来的墨、劓、刖刑开始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原来的"五刑"制度。
但是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汉景帝时期,两次下诏解决新问题。
17、[司马迁案]
汉代著名案例。
西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李陵率军征讨匈奴,兵败后投降。
为此,汉武帝大为震怒,杀了他的全家。
司马迁认为李陵是被迫而降,为他辩护了几句,触怒了武帝,以诬罔罪被捕入狱,定了死罪。
当时法律规定,判处死刑的人,可以赎罪,或者去受宫刑,免于一死。
司马迁展开了激烈地思想斗争之后,决定去受宫刑。
后获释出狱,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案例分析]司马迁所受到的"宫刑"是奴隶制"五刑"之一,是割掉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肉刑。
18、[淳于长案]
西汉成帝时期,定陵侯淳于长犯大逆,应处死刑。
淳于长的妾迺始等6人在其罪行尚未被揭发之前就已离开或改嫁,对迺始等人是否追究刑事责任引起争议。
丞相翟方进、大司空何武认为淳于长犯大逆罪时迺始等人与他的婚姻关系尚在存续中,因而要以当时的法律论罪。
廷尉孔光则认为,淳于长在案发前将迺始等人休弃,他们之间早已断绝夫妻关系,因而案发后不得追究迺始等人的刑事责任。
孔光的意见被汉成帝采纳,说明汉朝已经有了关于时效的规定。
[案例分析] 此案件在汉成帝时期引起了一番争论,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法律上的"时效"问题。
当时的丞相翟方进、大司空何武主张法律溯及既往,廷尉孔光反对,认为法律不应该溯及既往。
最后孔光的意见被汉成帝采纳。
这个案例说明,汉朝法律已有了关于法律时效的规定。
19、[春秋决狱案]在程树德《九朝律考》中有一案例: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
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
……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案例分析]春秋决狱,也叫"春秋折狱",即以儒家的经典《春秋》经中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盐铁论·刑德》说:"春秋之决狱,论心定罪。
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20、[富宗逾制案]东汉光武帝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太守富宗生活奢侈淫糜,所使用的车辆、服饰、器物等超出了作为一个县令的限度,不符合当时汉律的规定。
功曹虞延劝谏他要注意俭约,遵守规定。
富宗不悦,虞延当即辞退。
不久,富宗以逾制罪被捕,判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