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谷词》中黄庭坚形象

《山谷词》中黄庭坚形象

试论《山谷词》中黄庭坚的形象摘要:黄庭坚有《山谷词》一卷,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品读黄庭坚词,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他对待世态变迁和人生际遇的超然旷达的胸襟;不为利害得失而改变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的砥柱之姿;以及对亲人、友人至情至性的真挚感情。

《山谷词》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具有高尚人格、旷放胸怀的士大夫形象。

关键词:黄庭坚山谷词人格形象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61-02黄庭坚,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思想家。

有《山谷词》一卷,现存一百八十多首,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目前学界对黄庭坚词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其词的雅与俗、创作方法和艺术特色等方面,从词中研究其人格形象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少。

黄庭坚提出“文章本心术”,在《答秦少章帖》中说“文章虽末学,要须茂其根本,深其渊源,以身为度,以声为律,不加开凿之功自宏深矣。

”强调人格修养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在《小山集序》中说晏几道为人“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其痴亦自绝人”,故“至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

通过论晏几道的词说明了他的词品出于人品的词学观。

文学创作者往往会把自身的思想感情、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贯注于其作品之中。

于是,让读者能从作品中仿佛看见他们的神貌心态,感受其满腔挚情,体悟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理想追求。

正如苏轼曾就黄庭坚诗文所说“观其文以求其为人”。

因此,我们可以透过《山谷词》来剖析黄庭坚的人品与人格,更为具体地认识黄庭坚其人。

1 超然旷达黄庭坚有理想抱负、充满社会责任感,对国事民生有着深切的关怀和忧念,内心怀抱有美好高远的政治理想;但他从小秉性兀傲,步入仕途后面对官场的浑浊与艰难,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巨大的冲突又让他感受到自身的薄弱与无助。

于是,他本性中崇尚本真,追求自由的一面喷涌出来,表现出一种随缘自适的态度和超然旷达的胸襟,把对功名的淡泊情怀时时透露在词中。

告诫自己“争名争利休休莫”(《醉落魄·陶陶兀兀》),“功名富贵久寒灰”(《玉楼春·少年得意从军乐》),想象着在贬所“卧龙智略,三诏佐昇平,烟塞事,玉堂心,频把菱花照”(《蓦山溪·山明水秀》)……我们具体看名篇《水调歌头·游览》: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雾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绛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黄庭坚被卷入党争的漩涡,招致了许多攻击。

先是苏轼举荐黄庭坚为翰林学士遭到赵挺之的攻击,赵挺之称黄庭坚“轻薄无行,少有其比”。

后黄庭坚因修《神宗实录》被称“轻翾浮艳,素无士行”。

在哲宗亲政,新一轮的党同伐异中,朝廷又以“修神宗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熙宁以来政事”为由下诏,黄庭坚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现实中不能有所作为,便在词中幻想一个理想世界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绛唇丹脸”,绝不为功名富贵丢弃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是他所追求的境界。

表现出潇洒超逸、不同流俗的性格与襟怀,如黄蓼园所言:“一往深秀,吐属隽雅绝伦。

”黄庭坚在《答王子厚书》中写道:“古之人不从流速之波,自放于深山穷谷,非为山川之美与不交世事、无忧患而已,盖欲深明己事,关百圣而不愧,质鬼神而无疑,故于彼有所不愿耳。

”这些人生态度、思想人格投射到《山谷词》中就有了为数不少的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词作。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近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白发上华颠。

戏马台前追两谢,驰射,风情犹拍古人肩。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此词绍圣四年作于黔州,阴雨绵绵的恶劣天气后,恰逢重阳节的雨过天晴,让他喜出望外,与同僚一起饮酒赏菊,骑马射箭,英雄气概直追古代前辈。

少年簪菊,方显风情;老翁插花,终属不易,词人豪情满怀、老当益壮的精神面貌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黄庭坚憧憬纵情于山水间,不受世俗牵绊的逍遥自由的生活,并把这些憧憬在词作中呼喊出来,“归去来,归去来,携手旧山归去来”(《拨棹子·归去来》),“平生本爱江湖住,鸥鹭无人处”(《虞美人·至当途呈郭功甫》)。

他向往“与君钓、晚烟寒濑,蒸白鱼稻饭,溪童供筍菜”(《拨棹子·归去来》)的清淡,向往“水风山影上修廊,不到晚来凉。

相伴蝶穿花径,独飞鸥舞溪光”(《画堂春·摩围小隐枕蛮江》)的闲适,向往“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著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的逍遥……2 独立不迁苏轼称赞黄庭坚“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

纵观黄庭坚的一生,虽几经磨难,但从不媚世求荣,一如既往坚持理性、正义和节操,保持着不为利害得失所动摇的独立人格。

黄庭坚在《书缯卷后》中说“临大节而不可夺”,在诗文中也常以砥柱中流的意象来比拟这种不为世俗改变自己的品格:“万物并流,金石独止”(《张大中墓志铭》),称自己“老来枝叶皮肤枯朽剥落,惟有心如铁石。

”(《与王子飞兄弟书》)他的独立不迁在贬谪时期的词作中表现最明显。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

万里青天,嫦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绿。

年少随我追凉,晚寻幽径,远张园森木。

醉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念奴娇》作于元符元年(1098)戎州贬所,这年春天山谷以避亲嫌由黔州移戎州安置,黄庭坚在词序中说:“八月十八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

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

客有孙彦立,善吹笛。

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一中记录说山谷写成此词过后很得意,“或以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豪放旷达之中含有一丝感叹人生短促、不能及时建功立业的沉郁。

黄庭坚的《念奴娇·断虹霁雨》中“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却是一种豪迈潇洒的乐观的心灵写照。

雨过天晴,秋空如洗,青山如黛,美好的自然景象营造了一个清新恬淡的意境。

如今离家万里,难得这样相聚,黄庭坚举杯邀友人共饮,面对人生中的逆境,依旧潇洒自然、不改其乐。

整首词充斥着一种乐观刚健的情绪,是其独立不迁人格的生动写照。

《鹧鸪天》是黄庭坚元符二年(1099)在戎州时与朋友史应之相唱和的作品: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情欢。

黄花白发想牵挽,付与旁人冷眼看。

写作这首词时,黄庭坚五十四岁,在放逐中度过了六年的时光。

重阳佳节,黄庭坚饮酒赏花、纵情欢乐,发出“人生莫放酒杯干”的人生感慨。

风雨中横笛斜吹,人们已经酩酊大醉,山谷在其中倒戴头巾,翩翩醉舞,在白发间插满黄菊,开怀放任,不屑旁人的评价与冷眼。

这傲岸不羁的狂人形象,正是他面对挫折坎坷的人生态度,鄙弃污浊世俗,意气倔强,不以得丧休戚萦心,展现了他独立不迁的姿态和意志。

3 至情至性《山谷词》中展现出来的还有黄庭坚对亲情、友情的珍惜。

黄庭坚与兄弟之间的感情真挚而深厚。

如《谒金门·示知命弟》: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

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

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吾已矣。

黄庭坚的家乡在“吴头楚尾”(今江西),作词时元符二年(1099)在戎州贬所,相距万里。

其弟黄叔达(字知命)携妻子送黄庭坚的儿子黄相及其生母跋山涉水前去戎州看望他。

弟兄相聚,百感交集。

对于知命的到来,他感到了极大的宽慰。

全词出处流露出情真意切的细腻感人的兄弟情义。

黄庭坚两次被贬(黔州、宜州),其兄黄大临(字元明)都亲自送他到贬所,陪伴在身边。

崇宁三年(1104)十二月二十七日,黄大临从永州到宜州看望山谷,次年二月离去,元明的到来,让他获得了亲情的慰藉,然而短暂的相聚过后,又是分别两地,于是写下了《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

第四阳关云不度。

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是人愁处。

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筳醉时句,渡水穿云心已许。

晚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

人生道路漫长而崎岖,只有亲情是能够聊以慰藉的最真挚的情感。

特别是到了人生暮年,也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能和亲人相聚,共享晚年。

因此,在离别时分更是忧愁满怀,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黄庭坚一生交友甚多,在交往过程中,都真诚相待,结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真挚关怀的朋友。

其中,与苏轼的友谊更成为了一段千古佳话,如《鹊桥仙·次东坡七夕韵》:八年不见,清都绛阙,望银汉、溶溶漾漾,年年牛女恨风波,算此事、人间天上。

野麋丰草,江鸥远水,老去唯便疏放。

百钱端往问君平,早晚具、归田小舫。

绍圣元年(1094)黄庭坚在彭蠡江上与遭贬南迁的苏轼相遇,两人各奔赴贬所,到此词作时间建中靖国元年(1101)已有八年时光。

在这些分别的日夜中,他们两人借书信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和苏轼“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

还将旧曲,重度新韵。

”(苏轼《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黄庭坚在贬谪期间与当地的官员、百姓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如《雨中花慢·送彭文思使君》说戎守彭文思“桃李成阴,甘棠少讼,又移旌戟”,赞颂其善教化,使民少讼的美政;《洞仙歌·泸守王补之生日》写泸守王补之:“正注意得人雄,静扫河西,应难指、五湖归棹。

问持节冯唐几时来,看再策勳名,印窠如斗”,称颂友人的功勋;他与分别十年的黎功略重逢忆及往事时作“西顾郎官湖渺,事看庾楼人小”、“梦去倚君傍,胡蝶归来清晓”(《离亭燕·次韵答黎功略见寄》),对友人的宦海沉浮表示同情和理解,也表达了对清闲自由生活的憧憬;他告诫郭功甫:“功名富贵久寒灰,翰墨文章新諱却”(《玉楼春·少年得意从军乐》),希望“共君商略老生涯,归种玉田秧白石”(《玉楼春·青壶乃似壶中谪》);他抒写和秦观的友谊表达对秦观辞世的沉痛悼念,“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

人已去,词空在。

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

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千秋岁》)……从《山谷词》数量众多的描写亲情、友情,寄怀和赞美兄弟、友人的词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庭坚对感情的真挚与深沉,看到一个真性情的词人形象。

我们可以看出《山谷词》中反映出的黄庭坚确是一个超然旷达、独立不迁、至情至性之人。

黄庭坚不朽的词作以及崇高的人格,在时间的长河中历久弥新,至今仍然影响着一代代读者。

参考文献:[1]黄庭坚著.马兴荣,祝振玉校注. 山谷词[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黄庭坚著.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注. 黄庭坚全集[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3]乔力.黄庭坚词的自我人格形象[a]. 见:黄君主编. 黄庭坚研究论文集[c]. 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269-281.[4]王诃鲁.试论山谷词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因素[j]. 九江师专学报,1990,(4):4-8.[5]黄宝华.黄庭坚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