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奶牛性别控制

奶牛性别控制

国内性别控制的途径及其研究进展
20世纪50年代,细胞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人工受精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使性别控制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低等动物的性别控制(如鱼类等)可以通过性反转、人工雌核或雄核的发育、种间杂交、三倍体不育等手段实现,而家畜的性别控制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X精子、Y精子的分离;二是胚胎的性别鉴定;三是通过控制母畜的授精环境来实现。

1.1 X,Y精子的分离方法
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X染色体和Y染色体决定的,牛共有60条染色体,其中58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两条为性染色体。

由于X精子和Y精子之间存在着微弱的差异,因此可根据X精子和Y精子不同的物理性质(体积、密度、电荷、运动性)和化学性质(DNA含量、表面雄性特异性抗原)将其分开。

从方法学的角度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免疫分离法、流动细胞分离法。

前两种方法虽有成功的报道,但分离的效率较低,重复性很差。

目前,流动细胞分离法重复性好,准确率较高,是研究进展较快且有发展前景的分离方法。

1.2 胚胎的性别鉴定
胚胎移植技术现在已经被大量地应用于畜牧生产中。

在移植前对胚胎进行性别鉴定,人为地选择某一性别的胚胎给受体,可以达到性别控制的目的,尽管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
性,但仍是家畜后代性别控制的主要途径之一。

经过科学工作者长期的研究和探讨,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已应用于实际生产。

鉴定的方法主要有细胞遗传学方法、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

1.3 控制母畜的授精环境
关于动物性别形成的理论和学说有很多,但公认的比较有实践意义的除了性染色体理论、基因平衡理论外,还有环境条件理论。

现代遗传学实践证明,哺乳动物的表型性别都是由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性别的形成既受遗传因素决定又受环境条件影响。

国内外有许多关于通过控制母畜授精环境使其所产生的后代的性比例发生变化的报道。

这些控制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制输精时间;二是调整子宫颈内粘液的PH值;三是改变冻精的解冻温度;四是利用外源激素;五是多重处理措施。

这类方法虽有结果不稳定,性比变化有限等弊端,但操作简单,在生产中很容易推广,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 本项目研究与国内外对比情况
2.1输精时间对性别影响的研究
由于X,Y两类精子的体积、比重、电荷、运动性等特性不同,在子宫颈内,Y精子游动速度快,最早到达受精部位,优先与等候的卵子结合。

如果此时已排卵,Y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雄性。

X精子运动较慢,到达受精部位晚,而
失去了与卵子结合的机会。

但在排卵前8-10/小时输精,由于Y精子早期到达受精部位,能量消耗很多,许多酶已失活,失去了与X精子竞争的能力,这时与卵子结合的大多为X 精子,后代雌性就会增加(吴伟等,1998)。

齐义信(1989)曾通过46头黄牛实验证明在排卵时和排卵后期输精所产生公犊占86.69%;在排卵前8小时输精后代所产母犊占87.59%。

控制输精时间的方法较简便,但掌握适时输精较难。

为此,研究人员研制成功了适时受精性别控制仪,以代替直肠检查。

但是,在奶牛的人工授精技术上,为保证冻精的受胎率,一般推荐在母牛接近排卵时授精,这与奶牛性别控制的输精时间相矛盾。

既保证理想人工授精受胎率又保证较高的生母率的适时授精时间需进一步研究。

本项研究采用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基本相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母犊牛出生率达到80.70%。

2.2子宫内粘液PH值对性别影响研究
己知Y精子对酸性环境的耐受力比X精子差,而碱性环境则相反。

当解冻液或母牛生殖道内的PH值较低时,Y精子的活力减弱,运动缓慢,与卵子结合的机会减少,故后代雌性较多。

当PH较高时,Y精子的活力增强,有较多的与卵子结合的机会,故后代雄性较多。

所以,输精前30分钟向子宫颈内注入5%精氨酸,有利于提高生母率。

黑木常春(1978)用5%精氨酸注入牛子宫颈内,提高产母率的研究
成果发表后,引起了许多科研人员的注意。

张岳周(1990)报道,牛阴道粘液的PH值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当PH<6. 8时,母犊占63.5%。

王光辉、刘海广(2000)用5%L—型精氨酸注入母牛子宫内,并对母牛的生母率和子宫颈内粘液的PH值进了测定。

结果表明,子宫颈粘液PH值在7.16士0.28、8.06士0.32、7.76士0.52时,生母率分别为78.5%、18.75%、47.90%。

精氨酸处理的奶牛两年的生母率平均为63.8%,比对照组提高15.8%,差异极显著(p<0.01)。

马正文于1994年7月至2000年10月间,应用2%食醋溶液冲洗牛阴道后再输精,结果共输配母牛618头,受胎498头,生母率69. 02% (341/494)。

郑小波等(1999)向猪精液中分别加入醋酸、乳酸、草酸、柠檬酸进行性别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当每毫升精液中加入1%的醋酸0.15毫升(PH=6.5)时,对母猪的产仔数影响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可显著地(P<0. 05)提高产母仔猪的比例(55.4%:39.8%)。

赵宗胜等(2000)以精氨酸作为性控剂,辅以维生素B为精液增强剂,对900只绵羊进行了性别控制实验,结果表明:0.5%精氨酸+半支维生素B12注射液效果最佳,可使产母率达59.26%(对照组48.94),双羔率达39.00%,显著提高了母羔比,羔羊初生体重也明显高于其他组。

赵宗胜等(1998)在鲜精稀释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精氨酸对绵羊进行性别控制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精氨酸作为鲜精稀释液成分,可提高绵羊产母羔率
7.12%,并且0.54%剂量组要略好于1%剂量组。

本项研究采用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基本相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母犊牛出生率达到75.81%。

2.3综合利用奶牛性别控制技术对性别的影响
本项研究采用的方法与以前研究基本相似,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母犊牛出生率达到90.83%,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向前,刘玉掸.性别控制在牛繁殖中的实践河南农业科学1996-1 30-31
2、齐义信等.对50头奶牛终生产母犊的观察.中国奶牛,1995-2-31
黑木常春.公开特许公报,1978-3 38-79
3、王光辉,刘海广.精氨酸对奶牛性别的影响.中国奶牛,2000-3
36-37
4、郑小波,张世华,等.弱酸对猪精子活率及产仔性别的影响.
养猪,1999-4 16-17
5、赵宗胜,代江生,等.绵羊性别控制试验.中国草食家畜,2000
2(3)6-8
6、吴伟,刘润铮,等.综合技术对奶牛性比控制的试验.中国畜
牧杂志,1998 34(6)38-3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