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综合测试题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综合测试题

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化综合测试题下图是2000年和2010年云贵高原某流域(起始海拔1210米)乡村聚落在各海拔和坡度的分布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2000~2010年新增聚落主要分布于A.较低海拔的山地陡坡B.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C.较高海拔的山地缓坡D.较高海拔的冲积平原2.该流域乡村聚落的变化会使该流域A.农业规模下降 B.暴雨灾害增加C.生态环境改善D.环境负荷加重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规划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作为生态城市规划,与图中①②③④功能区对应的是()A.工业区、绿地、商业区、住宅区B.绿地、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C.绿地、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4.有关该城市功能区评价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厂位于该市河流上游,污染水源B.高速公路经过城市边缘,造成噪声污染C.绿地呈环状分布,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D.④功能区的布局遵循了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下图示意1981—2008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城市数量与城市平均人口数量变化。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表示城市化水平、城市数量、城市平均人口数量的数字序号依次是()A.③、②、①B.①、②、③ C.②、①、③D.①、③、②6.1981-1995 年期间曲线①数值的变化说明()A.城市化进程减缓 B.第三产业发展迅速C.中小城市大量涌现 D.大城市规模不断缩小甲图为某市制造业、服务业空间分布模式图,乙图为1996年、2001年该市制造业人口密度与服务业就业人口密度比值(R值)的空间分布图。

7.影响该市服务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①制造业分布②人口密集③城市化水平④交通通达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读乙图,关于该市R值变化特点及其地理现象的正确判断是()A.2001年R值变小,反映服务业和制造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B.2001年R值变小,反映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第二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增大。

C.大约离市中心30千米的地方R值最大,说明服务业和制造业人口密度都达到最大值D.2001年R值的最大值变远,说明该市中心城区范围扩大下图是某城市地价分布图,地价等值线数值由a至e依次递减,该地盛行西南风。

9.影响图中地价等值线弯曲状况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通达度B.与市中心的距离C.与商品产地的距离D.环境质量10.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钢铁厂,厂址宜选在()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11.下列城市功能区中,⑤处宜规划为()A.商业区 B.办公区 C.风景区 D.文教区下图为“我国城镇化水平重心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信息能说明()A.1982至1990年北方城镇化增长快B.1982至1990年南方城镇化增长快C.2000至2010年南方人口迁移至北方D.2000至2010年北方人口迁移至南方13.不同阶段的城镇化重心及变动主要是因为各地区A.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D.城市环境问题的差异下图为北京局部城区时路段工作日9双向拥堵平均情况示意图,该路段车流以私家车、出租车为主。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甲所在区域属于()A.住宅区 B.工业区C.文化休闲区D.中央商务区15.若实施除公交车以外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则有利北京①缓解道路拥堵②减少汽车保有量③改善大气质量④分散大城市职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下图为水利研究部门实验室模拟同一降水过程中径流量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四条曲线: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依次对应的序号分别是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17.防治城市暴雨时发生内涝的最有效措施是A.保护城市原有湿地B.硬化城市所有地面C.扩大城区绿地面积D.完善城市排水系统不同类型的商业中心,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不同。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兴建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

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从网上购物,很多大型购物中心营业额增长放缓或下降。

读图,完成18—19题。

18.对图中大型购物中心分布的主要特征及最主要的有利条件说法正确的是()A.城区接近消费者B.郊区地价低C.城区交通便利D.郊区停车方便19.关于Ⅰ(销售普通商品)、Ⅱ(销售高档商品)两购物中心服务范围,叙述正确的是()A.Ⅰ服务范围为甲城市郊区 B.Ⅱ服务范围为甲城市及邻近地区C.Ⅰ服务范围大于ⅡD.Ⅰ与Ⅱ服务范围不重叠20.网购对大型购物中心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大型购物中心数量大幅增加②大型购物中心建设规模显著扩大③大型购物中心部分门店功能转向展示或出现空置④大型购物中心营业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下降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21~22题。

21.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22.2005年与l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下图甲为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图乙为该市城市规模变化图。

读图,完成23~24题。

23.图甲中郊区地价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中心商务区整体外迁 B.城市规模缩小,用地紧张C.郊区基础设施比城区更完善D.郊区交通便捷程度提高24.图乙反映了该城市()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增长趋缓B.上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核心区面积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城乡过渡带C.城市规模扩大,出现效区城市化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付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25~26题。

25.a、b、c城市功能分区分别可能是()A.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B.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C.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D.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26.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则发展b2功能区的原因是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C.位于盛行风上风向、河流上游,环境优美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27.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交通运输功能区已不能满足客货周转的需要,该城市要规划建设一个飞机场,该飞机场较为合理的位置是()A.a B.b C.c D.d据悉,某超市计划在某市开设分店。

如图和表分别为该公司对该市的地租和交通状况调查的统计资料。

读图表,回答28~30题:该市各区域聚落的交通联系状况统计表说明:甲、乙、丙表示该市的三个区域,a、b、c、d为区域内的四个聚落。

表中数据1表示两聚落间有交通干线相连,数据0表示不相连。

28.该城市商业区范围的半径约为()A.1千米B.1.2千米 C.1.7千米D.2千米29.甲、乙、丙三个区域交通网络发达程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丙>乙>甲 B.甲>乙>丙 C.甲>丙>乙 D.乙>丙>甲30.若只考虑交通通达度,则在甲区域开设分店的最优选址是()A.聚落a B.聚落b C.聚落c D.聚落d下图为“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31~32题。

31.在图中,③区()A.是城市的生产中心 B.常住居民最多C.内部分区明显D.环境质量最差32.在②区内,可以布局()A.学校B.消防车库、城市雕塑C.政府机关、停车场 D.超市、文化馆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33—34题。

33.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B.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C.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D.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34.对城市热岛强度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高B.上午8时的峰值与人流、车流高峰期有关C.地势低洼的地区,热岛强度较小D.热岛强度仅受天气状况影响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带来的最明显的环境特征之一。

下图为北京地区2007~2010年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值随时间变化的等值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5.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36.近年来,北京城区和郊区温度差值在减小,主要原因是()A.城区绿地面积显著增加B.城区实行机动车限行政策C.郊区城市化发展迅速D.郊区水域面积大量减少上世纪80年代前,我国很多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

逢一、三、五期在甲地,逢二、四期在乙地,逢六、七期在丙地,逢八在丁地,逢九在戊地,如图所示。

回答下面各题。

37.该地区()A.集镇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3天C.甲地的服务范围比乙地小D.丙地的服务功能比戊地齐全38.图中丁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C.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D.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完成39—40题。

39.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40.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就分别安排在()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D.②处41.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某大城市1949~2002年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该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表。

(1)据材料一描述该城市的发展特征(2)据材料一中的右图,说明该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3)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五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总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日本的城市化和其他几国的城市化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五国中,中国城市化进程起步________,但20世纪80年代后明显加快,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