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报告

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报告

此外,由下图1可以看出,六项中只有物价与物质生活两项的预期指数低于满意指数,说明消费者对未来物价变化的预期并不乐观,这也间接使人们对未来物质生活状况的看法产生了消极影响。而投资的预期指数比其现状满意指数高了7.5,体现出消费者对未来有较强的投资欲望。
图1:六份项指数对比图
2.不同群体CCI差异比较
消费者信心总指数在消费者内部不同群体的表现上有着结构性差异,下面从不同性别、年龄、学历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季度消费者消费意愿上升主要受农村消费者消费意愿快速上升的影响。农村地区消费者乐观的收入预期增强了其消费意愿,乐于消费的比重从上季度的41%上升到65%,提升了24个百分点。
“储蓄/存款”仍为消费者“余钱的使用”首选并继续提升(59%)。除此之外,消费者主要将钱用于“子女教育”(48%)、“服饰”(45%)、“外出就餐”(35%)、“购买书籍”(33%)、“娱乐活动”(32%)和“购买电子产品”(30%)。
2010年第二季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陆消费者信心略有下降,对经济发展形势持续看好,生活水平稳定,购房信心略有提升。一方面,居民对宏观经济发展有着较高的信心和预期,如对经济形势继续保持了积极的态度,在生活状况方面也是积极乐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居民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也给予了明确的回应,如对物价、房价和投资市场消极负面的评价。如何在有效宏观经济政策下,着手解决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在经济回暖过程中直接影响消费者信心和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
100.7
由表5可知,消费者信心总指数随学历的升高而增大,硕士及以上人群的信心总指数已超过100,信心转为积极。消费者对于就业、购房和投资的信心也同样呈现学历越高、信心越足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社会上学历高者更易就业的情况导致的,学历越高,对自己的信心就会相对增加。而对经济发展和物价而言则相反,学历高者的信心反而小。这是因为学历越高通常年龄也越大,养家的负担渐渐加重,使得对物价的信心有所降低。
本次电话调查所编制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包括一个总体指数和六个分项指数,其中每个指数又由满意指数和预期指数组成,分别反映消费者对现状的满意度和对未来三个月的预期。六个分项指数分别反映了消费者对于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状况、物价状况、物质生活状况、购房时机和投资时机的看法;总体指数是六个分项指数的平均,体现了消费者总体的感受。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取值在0到200之间,其中0表示最没信心,200表示最有信心。当指数大于100时,表示消费者的信心是积极的,小于100表示消费者的信心是消极的,而等于100则意味着消费者持中立的态度。
三、结论
2010年二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9,环比提高1个点,连续五个季度攀升。不过,有七成消费者担心未来一年间物价总体水平会涨。68%受访者认为食品要涨。
未来6个月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与一季度相同,“收入保障”、“个人健康”和“子女的生活/教育”仍居前三位。值得一提的是,消费者对食品价格上涨的关注度明显提高,选择比重从一季度的第8位上升到第5位。
各线城市中,一线城市用于“休闲度假”和“投资股票基金”的消费者比重较高,分别为57%和56%。二、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将余钱用于“服饰”、“购买书籍”和“娱乐活动”的比重高于一线城市。
农村地区的低收入消费者,不同于发达城市的消费者将余钱用于各种产品和服务,如果农村地区的消费者拥有余钱,支出则相对更多集中于教育、添置服装和家庭用品方面。
3.2银行储蓄仍为消费者最主要的理财方式
行活期/定期存款仍是消费者最主要的理财方式(55%),比一季度进一步提高了3个百分点。未来6个月,有38%的消费者将继续增加储蓄。按年龄看,在小于60岁的消费者中,均有超过半数的人选择将余钱用于银行活期/定期储蓄。中青年消费者的投资方式相对较为积极,尤其是年龄在30-49岁之间的消费者在人寿保险、保险投资产品、教育投资产品、股票和基金等多项投资上的支出比重均高于其他年龄层的消费者。
食品价格上涨预期是推动通胀预期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有68%的受访者认为未来12个月内食品价格将“上升”,只有28%的人认为未来12个月内汽车价格会“上升”。
一线城市中房价看跌的多。关于房价走势,调查显示城市消费者预期“上涨”的比重明显减少,预期“下降”的比重明显增加。其中一、二、三、四线城市消费者预期“下降”的比重分别为41%、30%、28%和28%,比一季度分别增加18、15、14和11个百分点。特别是在一线城市中,消费者认为房价将下降的比重已超过认为上涨的比重。房价调控对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消费者的房价预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实社


习查






签字(盖章):年月日






签字:年月日




出勤(天)
缺勤(天)
事假
病假
旷工
合计




指建
导议
教成
师绩
表现成绩
30%
考勤成绩
20%
报告成绩
50%
总成绩







签字(盖章):年月日
3.470%的消费者:未来12个月内物价水平将上升
对于未来12个月内总体物价水平的走势,70%的消费者认为将会“上升”,比一季度略降2个百分点;22%认为“保持不变”,认为物价将“降低”的消费者比重为7%。分地区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消费者认为未来12个月总体物价水平会“上升”的比重最高,均达到72%。中部地区认为物价“上升”的消费者也有69%,但比一季度显著下降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认为物价将“上升”的消费者比重最低,为57%,比一季度略降3个百分点。
3、具体个因素之间理论性分析
3.1城市、农村消费者相同事项关注程度大有差别
一、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更关注个人职业前景,低线城市继续将生活重心放在家庭和孩子的身上,健康是所有的中国消费者所关心的问题。基于消费者关注焦点的不同,要更好地刺激消费者消费,要制定相应的媒介策略、制定品牌策略,来满足消费者心目当中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在座的客户朋友,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级别的消费者心目中最关注的事项,对于更有效地实施政策策略会有更大的帮助。
关于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消费者消费者信心调查的实习报告
学院统计学院
学系经济分析
专业经济分析
姓名李艳苹
学号2007121236
指导老师任韬
2010年9月26日
实习
时间
社会调查
2010年6月30日至2010年7月查
实习
单位
社会调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
实习
生活
142.3
129.4
117.0
113.7
111.8
126.6
购房
80.4
74.8
69.3
63.4
63.7
63.8
投资
89.6
80.1
76.2
74.3
69.2
71.9
CCI
106.7
97.8
93.6
88.8
89.4
95.9
由表4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大,大陆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现出U型趋势,例如图3显示了消费者信心总指数随年龄的变化趋势。
图3:不同年龄CCI
如图3所示,开始时随着年龄的增大,消费者信心指数不断下滑,年龄在41~50岁的消费者比年龄在22岁以下消费者的信心指数降低了17.9之多。而以50岁为分界点,51~60岁消费者的信心指数开始略有上升,60岁以上消费者的信心则有了较大幅的提升。
对六个分项而言也同样如此,消费者对于经济发展、就业、物价及购房的信心指数均是以50岁为拐点,对物质生活和投资的信心则以60岁为拐点。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年龄越大,身上的责任与负担便会越重,继而使得压力不断增大,导致了人们信心的下降,而各种压力在50多岁退休后又得以缓解,使信心得到提升。
2.1年龄差异
表4显示了不同年龄人群的消费者信心总指数。
表4:年龄差异
22岁以下
23~30
31~40
41~50
51~60
60以上
经济发展
131.3
120.1
119.9
115.2
119.8
131.3
就业
108.8
101.9
99.7
89.1
92.9
99.9
物价
88.1
80.3
79.7
77.3
78.9
81.8
报告
社会调查
一、前言
消费者信心指数(CCI)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数,是描述目前的经济状况、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是监测经济周期变化不可缺少的依据。
消费者信心指数由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构成。消费者的满意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分别由一些二级指标构成:对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购买耐用消费品和储蓄的满意程度与未来一年的预期及未来两年在购买住房及装修、购买汽车和未来6个月股市变化的预期。
117.0
94.2
76.4
116.9
65.1
69.0
89.8
由表1可知,二季度大陆消费者信心总指数为89.8,小于100,说明消费者的信心略显消极。而其预期指数为90.8,大于满意指数88.2,说明消费者对未来三个月的变化预期较为看好。
就六个分项指数而言,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的信心总指数明显大于100,分别为117.0和116.9,说明大陆的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抱有非常积极的信心。就业信心指数为94.2,十分接近100,说明人们对就业状况也比较有信心。而消费者对物价、购房和投资的信心则较为消极,其中对购房的信心最小,仅为65.4,这与居高不降的房价有着很大关系。
二、消费者信心指数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