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在阐述探究式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呈现一个探究式教学的课例,然后以这个课例为基础,结合课程标准来解读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1.鸟类生长和发育的课例描述教师将这节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即课前的实验观察阶段和课上的实验讨论阶段。
(1)课前的观察阶段。
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观察鸡的胚胎发育情况,实验材料是二十枚已经授精的鸡卵和二十枚未授精的鸡卵,并且在鸡卵的钝端与尖端之间,打开一个一厘米见方的天窗,进而使鸡卵在40℃到42℃的恒温箱内进行孵化。
通过天窗,学生可以观察到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
同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定时观察。
教师呈现出鸡卵开天窗的图片和鸡卵放入恒温箱的图片,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表进行实验观察。
观察记录表包括四列:第一列是孵化的时间;第二列是蛋清的变化;第三列是蛋黄的变化;最后一列是蛋黄上白点的变化。
另外,教师还呈现出一段学生观察鸡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的心脏跳动的视频。
(2)课上的实验讨论阶段。
教师首先介绍鸡卵的结构,让学生识别,然后在简单介绍实验过程以后,让学生叙述小组的实验结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在这个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还分析了个别胚胎发育失败的原因。
最后教师对鸟类的生长发育做出小结,并且把知识点落实在黑板上。
胚胎在孵化的过程中,初始时呈现弓状结构,然后逐渐出现血管、心脏,直至出现眼球和四肢,最终形成雏鸡。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数据分析,推测胎盘是鸡卵的核心部分,其他的部分都以它为中心,发挥各自的作用。
另外,对于没有发生变化的鸡卵,教师指出,因为它们没有经过受精。
进而得出结论,卵细胞只有在经过受精之后,才能够发育。
2.探究式教学的具体阐述整节课程,无论在课前的实验观察阶段,还是在课上的实验讨论阶段,都体现出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我们以这个课例为基础,来分析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探究式教学的具体阐述。
(1)正确理解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重要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明确如何正确理解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以及明确它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指导作用。
课例中的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的进程中。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包含三个理念:其一,面向全体学生;其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其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重要的教学理念。
一方面,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
这就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不能满足于教师和课本所提供的事实结论,要主动通过探究操作,从证据和结论的角度来获取知识,这也是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途径。
因此,课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出探究式教学的理念。
课例中的教师所展示的视频,即鸡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的心脏跳动视频,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感染,并且真正做到让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2)正确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包含十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是第一个主题,教师要明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的主题设置于首位的原因。
另外,教师要明确如何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例中的教师对探究主题做出精心准备,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进程,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使自身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对于探究活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已经做出明确要求。
任课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同时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并且能够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平台,与学生共同交流,从而能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
课例中的教师采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即鸡卵,来说明受精的胚胎如何生长以及如何发育的过程。
这位教师能够抓住探究活动的中心点,而且他设计的评价记录表,促进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还能让学生学习到观察、记录和分析。
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非常值得借鉴。
教师能够灵活开展活动,并没有进行教条式的探究,能够选取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而且教师能够科学设计有关的实验过程。
对于一系列的探究过程,教师能够做到全面了解,从而充分体现出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3)明确如何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
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以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做出评价,教师要明确如何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
评价的环节必不可少,它是教师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课例中的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己的教学效果。
其中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最为直观,这是过程性的评价。
教师要注重评价学生资料记录的全面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这是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方面。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学生做出的结果只属于评价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它作为评价的整体。
学生的操作过程以及他对这个过程的分析,是教师需要评价的重要环节。
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是评价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方面的结合,来对学生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课程标准中对于评价的建议,就有相关的要求。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评价的实施,课堂教学需要达到探究活动对学生参与以及在活动中获得各种能力的评价水平。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这样的活动平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甚至数据处理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通过综合性评价,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测评学生的能力。
课程标准中对评价体系改革的要求,非常符合我们的培养目标。
如果没有评价过程,教师就可能看不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展现的素质。
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观察,进行实事求是的记录,不能呈现出个人的主观色彩。
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将科学的方法渗透在学生的活动中,然后有条不紊地帮助学生进行梳理。
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课例中的教师希望学生获取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概念。
因此,他把课前观察和课上最终的结论,全部落实于黑板的板书上,任课教师这种做法同样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专题二探究式教学策略的价值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乃至教学策略,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价值。
这里我们与话题一一样,仍然是先呈现一个探究式教学的课例,然后我们以这个课例为基础,来解读探究式教学策略具有的教育价值。
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课例描述(1)教学片段A。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而且细胞具有生命,它在同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然后,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组成人体的不同细胞,引导学生明确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进而明确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差别的原因。
教师由细胞之间的不同,引申出人类在外表上的差异,例如单眼皮与双眼皮的不同,以及肤色的不同。
教师向学生介绍,组成人体的所有细胞都由一个细胞——受精卵,经过不断分裂而形成。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结构出现差异的原因,以及人类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特征的原因。
教学楼与住宅楼,因为在设计方面的不同,导致结构和设施的不同。
设计师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楼房,通过设计图纸传达的信息,来指导施工人员进行建构。
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生物体内同样存在某种类似信息,这种信息控制受精卵逐步发育为人体,并且决定人类彼此之间具有的不同特征,这种信息能够遗传,可以由上代传给下代。
教师进而提出这种决定生物特征的信息是遗传信息,从而引出这节课程的第一个结论——生物的特征由遗传信息来决定。
接下来,教师通过学生的已知经验,即电视、报纸和网络等相关信息的特征,向学生介绍何为编码。
然后,教师介绍汉语由汉字来编码,英文由二十六个字母来编码,音乐由音符来编码。
进而教师提出,遗传信息由四种化学成分来编码。
教师用四个字母A、T、G、C来代表这四种化学成分,进一步叙述遗传信息类似于由四个字母所组成的一门语言,随着这四个字母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遗传信息,由此决定各种各样不同的生物特征。
教师通过分组游戏的模拟活动,让学生根据A、T、G、C不同的序列顺序,在以白纸为虚拟的脸庞上,组合三种形态的五个器官,学生由此呈现出各种样式不同的面部特征。
教师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遗传信息如何决定生物的特征,进而让学生对自己完成的作品进行命名。
(2)教学片段B。
教师让学生对自己命名的作品进行介绍,然后让学生明确是否存在相同的作品。
因为作品源于A、T、G、C不同的序列顺序,学生无法找到相同的作品。
因此,教师再次提出,生物的特征由遗传信息决定。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计算具有三种形态的五个器官可以组成多少张面孔。
教师揭晓答案,即3的5次方,指出总共可以拼出243种不同的面孔。
教师进一步指出,如果再提供三种不同的脸型,即尖脸、方脸和圆脸,学生就会组成更多不同的面孔。
接下来,教师告知学生,在比较两个人的外貌时,不仅要观察二者的五官,还要观察高矮、胖瘦、肤色等其他的外部特征。
教师进而提出,在整个世界中很难找到两个长相一模一样的人类,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世界中是否存在一模一样的人类。
有的学生提出异议,认为世界中存在一模一样的人类,例如双胞胎。
教师告知学生,双胞胎的长相并非一模一样。
2.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所具有的价值通过这两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课例中的教师通过探究式的方法,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逐步形象化,从而理解到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的概念。
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明确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本质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形成重要的科学概念,而且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将这一核心本质呈现出来。
学生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还要得到学习的方法。
课例中的教师让学生去寻找两张相同的面孔,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方法的过程。
例如,学生采用直接对比的方法进行寻找,这个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的最初方法,即从感性的外观角度来认识事物。
课例中的教师希望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和事物,所以通过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通过遗传信息的代码来解读遗传信息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课例中的教师,采用从表层到本质理解的探究式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而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的概念。
这也是一种能力训练,通过这种能力训练,学生可以运用在训练中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探究式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的本质。
遗传部分的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初中阶段的学生难以迅速理解,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课例中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将微观抽象与宏观表象紧密相连,从而能够解决重点和难点的问题。
同时,学生的认识水平,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而且,教师将遗传基因的代码落实在游戏活动中,整节课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