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调味品市场调查报告完整版

武汉调味品市场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139武汉调味品市场调查报告完整版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汉调味品市场调查报告完整版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

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武汉调味品市场调查报告一、武汉市场优势及特点:(1)武汉在全国的区位优势武汉是我国华中地区的重镇,自十六、七世纪始,便是我国内陆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与中转贸易中心。

经武汉的商品可直接辐射到河南、湖南、江西、陕西、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美誉。

从近三、四世纪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商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上海,上海已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贸易之都。

而欲做中国全国市场,首选地则武汉第一,不但因为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更因为武汉所拥有的强大消费能力。

武汉市常驻人口930多万,常年流动人口410万左右,在全国超大城市中排名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等地。

xx年武汉人均gdp值达3000美元,属典型的中上等消费型城市。

武汉市场直接辐射的消费人群约为5.6亿人,几乎占到全国总人口的一半。

武汉不但对华中地区起着关键性作用,更可影响及华东、华西与华南这三个全国最主要、同时也是最大的消费市场。

尽管近几年随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市场格局有所变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作为传统商业业态中的物流、中转、辐射等功能优势,武汉仍数第一,据武汉大学市场专家李知恩教授分析预测:未来20年内,武汉市场依然会是众商家的宠儿,依然会是各路商家角力打拼的首选市场,武汉的区位优势依然相当明显,若政策发展顺利,这种优势还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

调味品在武汉市场很早以前便颇受商家的青睐,在各类商品中排名始终保持在前五名左右,这在全国都算奇迹。

上溯至清中期,武汉的调味品贸易开始闻名全国,十九世纪七、八十至九十年代,武汉的调味品贸易与生产更是达到辉煌至境,武汉生产的各类调味品也广受全国消费者的欢迎。

近十年,各地的名优调味品更是不惜余力,纷纷登陆武汉市场,欲借这个平台,打开全国市场的大门,几乎80%的调味品生产企业在选择全国市场时,无一例外将武汉选为样板或试点。

业界有“能做好武汉市场,便一定能做好全国市场”的说法,可见,调味品企业对武汉市场的认可度有多高。

无论成败若何,武汉都早已成为广大调味品企业必争的市场。

(2)、武汉及周边地区的饮食习惯武汉地处中国中部地区,紧依长江、汉水,周边大小湖泊100多个,首先是个多水的城市,同时武汉又是举世闻名的“三大火炉”城市之一,因此,“闷热潮湿”便是武汉地区最主要的气候特征,这种气候对饮食习惯影响甚大,加上“百年商埠”所带来的南北口味大融合,便逐渐形成了现如今武汉及周边地区的饮食口味,那就是整体偏重、辛、辣、鲜、酸为主要特征的饮食习惯。

酱油、食醋、胡椒、辣酱、复合调料、味精、鸡精这些调味产品也因此最受武汉及周边地区消费者的喜爱。

这几种产品的销量要远比其它各类调味品的销量大得多。

从酱油、食醋、胡椒销量全国排名第一、辣酱、复合调料、味精全国排名第二的实际情况中不难看出,这种饮食习惯对调味品需求的影响有多大。

(3)武汉调味品市场的优势特点a)武汉本身是一个调味品消费大市,年调味品消费量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

据武汉市商业局提供的信息,xx年武汉全市调味品总产值约31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调味品总产值的7%左右,其中批发业态雄据第一,完成16.7亿元,餐饮业首次超过商超完成8.71亿,排名第二,超市零售以4.59亿元紧随其后(详见下表),这其中还不包括众多小饭店与便利店的消费额,若要将这些也统计进来,恐怕要接近35亿元。

附表1:xx—xx年武汉市场各渠道调味品销售排名表:名次业态(渠道)xx年xx年增长率备注1批发业15.91亿元16.76亿元5.3%↑2餐饮业6.8亿元8.7亿元27.9%↑3商场超市3.88亿元4.59亿元18.6%↑4集贸市场2.26亿元1.87亿元-24.7%↓b)武汉向周边辐射的能力全国排名第一。

众所周知,武汉是我国最大的调味集散地与中转中心,每年经武汉向河南、陕西、湖南、江西、山东等地发送的各类调味品贸易额不低于15亿元人民币。

虽然近几年郑州市场有一定的发展,但相比武汉来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而武汉保持第一优势除多年来广大调味品企业对武汉市场的认可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武汉市场本身有一大批专业从事调味品贸易的大型商贸公司。

据统计,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就不低于6家,超过3000万元差不多接近30家,年销售额300万元左右的,达到200家以上。

这些贸易公司每家都有一大批自己的省内外客户群,对武汉调味品市场向周边省市辐射与促进武汉市场的繁荣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武汉调味品市场背景分析:(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武汉调味品市场多年来比较突出的一个情况就是这点。

不知是武汉市场的诱惑实在太大,还是武汉对调味品企业的经营战略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每年都会有众多的调味品企业来武汉试水,从而形成了武汉调味品市场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

尽管有的功成名就,有了折戟沉沙,且不论胜败,客观上讲正是这种百家争鸣充分竞争的局面,才促进了武汉调味品市场的发展,才促进了调味品企业的成熟与进步。

成功了继续加劲干得更辉煌,失败了认真总结经验找差距,他日寻机卷土再重来,市场是永远的市场,武汉大调味品商机永远存在。

(2)产品良莠不齐,假冒伪劣严重武汉市场另一个表现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假冒产品的大量涌现,尽管执法部门也多次打击过,但收效甚微,很多知名企业都深受其害,像镇江香醋、海天酱油、水塔老陈醋、南街村复合调料、莲花味精、大桥味精等,总之,越是知名的越易被假冒,现在武汉市场早餐摊点使用的醋类产品绝大多数是假冒伪劣产品。

据估计,每年假冒伪劣调味品所产生的非法收入接近10亿元人民币,如果算上这些收入,武汉市场每年起码可以再提高1/3产值。

(3)个别品种表现抢眼由于武汉的气候特征与“食鱼”习惯,个别调味产品的表现尤为突出,比如胡椒,xx年武汉胡椒果及胡椒粉的消费量约为4000吨,产值约1亿元,其中胡椒粉约占700—800吨,产值约3700万元。

武汉胡椒消费在全国是个特例。

另外,鲜、酸味在武汉市场也被普遍看好。

(4)武汉市场容量巨大从武汉xx—xx年度的各类调味品市场销售情况与排名中不难看出,武汉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单品种调味品在全国销售都排名前三位,可见武汉市场的容量有多大(见表二)。

再从餐饮业角度上讲,据武汉餐饮业协会提供的信息。

目前,武汉全市有中等规模、年收入5000万元以上饭店约60多家,中小规模、年收入超过500万元的餐厅约500多家,小型餐馆约2.6万家左右,而高校后勤集团所属餐厅、食堂则达到50家之多,这些餐饮机构每年还在呈一定程度的扩张之中。

调味品的消费量自然而然会随之不断上升。

附表二:xx—xx年武汉市主要调味品销量表及排名情况一览:排名品名xx年总销量xx总销量销售排行榜(前三名)增比例备注1酱油5.98亿元6.55亿元1海天、2加加、3李锦记9.53%全国排名第一2食醋4.23亿元5.09亿元1水塔、2北固山、3、恒顺20.3%全国排名第一3酱腌菜3.4亿元3.92亿元1乌江榨菜、2六必居、3鱼泉榨菜14.9%全国排名第二4味精3.32亿元3.7亿元1大桥(味全)、2厨师乐3莲花11%全国排名第四5复合调味料2.83亿元3.38亿元1南街村、2王守义十三香、3江花19.3%全国排名第二6鸡精2.46亿元3.05亿元1大桥、2太太乐、3劲宝23.9%全国排名第四7胡椒0.88亿元1.06亿元1味福、2鼎鼐、3南亚20%全国排名第一8酱类1.03亿元1.29亿元1陶华碧老干妈、2阿香婆、3李锦记22%全国排名第二三、武汉市场的竞争格局分析(1)本地品牌占据了鲜味产品近40%的市场份额,主导产品以味精、鸡精、胡椒、蒸肉米粉、辣椒产品等为主。

近几年,武汉本土原有的知名品牌“黄鹤楼”酱油、食醋已完全退出了竞争舞台,原副食集团只剩下“江花”与“黎明”来力扛市场,而“江花”品牌主打的产品是蒸肉米粉,虽然这几年又增加了一部分新产品,但并未出现太大亮点。

“黎明酱油”市场反应也不突出。

而另外一个调味品巨头“国营大桥味精厂”,则通过转制或股份制改造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无论是“大桥鸡精”或是“大桥味精”都高歌猛奏,为武汉人守住了尊严,现味精与鸡精产品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本土品牌之间,武汉市场畅销产品中有大桥、厨师乐、味全、劲宝、太子等品牌,太太乐鸡精能从本土市场中争得份额实属不易。

胡椒是武汉调味品市场的另一个亮点,销售不错的品牌有味福、鼎鼐、美味全、九天乐、南亚等。

(2)外地企业携品牌与资本优势、攻城夺寨,一点点将武汉市场除鲜味与传统特色调味品外的其它产品市场份额掠夺一空。

“调味之王”酱油被海天、加加、李锦记、淘大、美味鲜等南派巨头瓜分,武汉仅有“劲宝”一家争得些许份额。

食醋则完全由山西水塔与江苏恒顺包办,南街村以“复合调料王”一枝独秀,来自四川榨菜之乡的涪陵军团,轻而易举便把酱腌菜的市场份额收入囊中。

四、武汉消费者分析(1)武汉市民偏爱绿色、健康的调味产品xx年武汉人均gdp超过2800美元,按国际惯例这标志着武汉人在日用品方面的消费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事实上,武汉人长期以来对绿色、健康的要求一直较其它地区强烈。

一些偏远山区来的调味品就很受武汉市民的欢迎,如产于贵州的辣椒酱、云南的酱菜等,市场反应就很好。

这几年中央媒体对伪劣调味品的连续曝光宣传及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加强,则直接让武汉人在选购调味品时,更注重此点。

(2)价格定位:中等偏上为宜不能说价格是影响武汉人购买习惯的主要因素,但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武汉人选购商品最怕“吃亏上当”,吃一次亏可能会导致他终生不购买此产品,武汉人购买商品要品质最好,价格又最合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