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学--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刑法学--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判断着手的标准:
抽象标准:实行行为已经接近犯罪客体,或开始直接侵
害犯罪客体,具有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直接可能性。
具体标准:
2.犯罪行为未能达到既遂状态
即刑法中所说的“犯罪未得逞”,即犯罪行为未达到犯罪 构成的全部要件。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外的原因
意志以外的原因,指违背犯罪人的犯罪意志、并足以阻止 犯罪行为达到既遂状态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这些因素与犯罪人 的主观犯罪愿望相违背,与犯罪行为的发展进程相冲突。
3.丙企图放火烧死其住在村子中间的仇人丁,于是在深夜 将丁的房子旁堆放的柴草点燃。离开约5分钟后,丙又担心 火势蔓延、殃及无辜,于是又想将火扑灭。但火势已大,丙 无法将其扑灭。丙又大声喊人来灭火,但仍无济于事。正在 这时,天降暴雨,将火浇灭。大火造成经济损失1000余元。 丙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4.被告人黄某,男,24岁,某机电厂工人。1982年9月 的一天下午3时许,被告人黄某因换工作服与本厂工人刘某发 生口角,并互相撕打,被在场工人拉开后,黄某便产生杀害 刘某之念。随即回家,将准备炸鱼用的三个手榴弹带在身上。 在返回机电厂途中,将某公社手扶式拖拉机截住,逼着司机 送其到厂。拖拉机行至机电厂附近时,司机张某弃机跑掉。 被告人黄某跑到机电厂碰见本厂保卫干部李某、孙某,黄扬 言要刘其下跪陪礼道歉就算拉倒,否则就将他炸死。说完, 黄跑向刘的车间,到车间寻找刘某未见,便在车间门口等刘, 并将两枚手榴弹盖打开,将引爆环分别套在两只手的手指上。 由于工厂保卫部门立即组织力量,在对被告开展政治攻势和 宣传政策的情况下,黄某于下午6时20分交出手榴弹,被捕归 案。
以此区分中止与预备行为。
二、预备犯和犯意表示
犯意表示指具有犯罪意图的人通过一定方式将自己的犯罪 意图单纯流露出来的外部活动。犯意表示不构成犯罪,行为人 也不承担刑事责任。参考案例
三、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四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未遂犯
一、未遂犯的概念和特征
应注意的问题:
1.行为人自认为能够完成犯罪,是自动性的基本前提。
2.行为人出于本人的意愿而停止犯罪,是自动性条件的实质 内容。(动机)
(三)有效性条件
犯罪人彻底抛弃了犯罪意图,放弃实施犯罪行为,或者有效 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有效性条件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不一样,分两种情况:
1.在预备阶段和实行阶段,行为人放弃了犯罪意图,消极地 停止实施犯罪行为,即可构成有效性条件。
注意的问题:犯罪既遂的不可逆转性。
三、既遂犯的处罚
第三节 预备犯
一、预备犯的概念和特征
预备犯,是指行为人为了犯罪而进行了准备工具、创造条 件的行为,由于违被行为人犯罪意志的原因而未及着手实行犯 罪的未完成形态。
预备犯的特征:
(一)客观特征
1.行为人已经进行了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预备行为。
准备工具:即制造、收集可供犯罪利用的各种物品。 制造条件:如查看犯罪现场、选择犯罪时机等。
刑法学--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 止形态
第二节 犯罪既遂
一、犯罪既遂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具备了刑法分则规 定的该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判断既遂与否的标准:
(1)目的达到说。 (2)结果发生说。 (3)构成要件齐备说。该观点是刑法学界的通说。
二、犯罪既遂的类型
1.结果犯 2.行为犯 3.危险犯 4、举动犯
第五节 中止犯
一、中止犯的概念和特征
中止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中止犯罪或者自动 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未完成形态。
中止犯的条件(特征):
(一)时间性条件
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实行阶段及犯罪实行后阶段均可以 成立中止犯。
(二)自动性条件
行为人在确信能够将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基于本人的 自由意志而决定放弃犯罪行为(能犯而不想犯),或者主动有 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着手的特征:
从主观上看,行为人实行犯罪的意志已经通过着手行为而 充分表现出来,不同于以前预备实行犯罪的意志。
从客观上看,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构成要件行为即 实行行为,它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面临实际的威胁,在实 行行为中包含着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实际可能性,如果不遇意 外,该危害结果将合乎规律地发生。参考案例
未遂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 (违被犯罪意志)的原因而未能达到既遂状态的未完成形态。
1.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所谓着手,是动手、开始做某事的意思。刑法上的着手即 犯罪分子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具体犯罪的实行行为。
着手是实行行为的起点,是区分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显著 标志。
该特征区分预备犯和犯意表示。
2.预备行为是在着手之前进行的,并且在着手实行犯罪 之前已经终止。
着手指行为人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的构成要 件行为,它是实行行为的开始。
该特征区分预备犯和未遂犯。
(二)主观特征
1、行为人具有犯罪预备的意图和目的。
2、预备行为在着手实行犯罪之前已经停止,是由于违被行 为人(犯罪)意志的原因,并非出于行为人的本来犯罪意志。 想犯而不能犯。
(二)以犯罪行为是否能够达到既遂状态为标准,分为能 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
不能犯未遂处罚时可以比能犯未遂更轻。
三、未遂犯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 犯从轻、减轻处罚”。
适用该规定时,要考虑以下因素:(1)属于何种类型的 未遂犯;(2)未遂犯罪本身性质;(3)未遂犯本身所造成 结果的轻重。
2.在实行后阶段,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放弃了犯罪意图,并且 积极地采取措施,最终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二、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定性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特定犯罪的实行行为,未能发生预期 的结果,在能够继续重复实施同一性质的危害行为并造成预期 危害结果的情况下,行为人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而放弃犯罪, 因而使危害结果不再发生的情况。
行为人是企图实施而不能实施犯罪,“非不为也,是不能 也”。是“想犯而不能犯”,犯罪意志没有改变。
这是区别未遂犯与中止犯的标志。
包括以下情况:
(1)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客观原因。 (2)犯罪人自身的主、客观原因。 (3)犯罪人主观上的认识错误。 这些主客观因素要有质和量的要求。
二、未遂犯的种类
(一)以实行行为是否实行终了为标准,分为实行终了 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这种情况属于中止论。
三、中止犯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 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1.甲为了使火车颠覆,将一块大石头搬到铁轨上,在回 家的路上产生后悔之念,于是在火车到来之前将石头搬走。 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2.乙拦路抢劫时发现被害人是自己的邻居,怕被认出,遂 放弃抢劫。乙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