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笔算除法》说课稿

《笔算除法》说课稿

《笔算除法》说课稿
给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所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9~21页的内容。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9~21页的内容。

2、学情与教材分析
笔算除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并且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

力求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了解除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初步掌握笔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中,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操作、交流、实践……,在多种数学活动中,学习除法笔算方法。

3、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⑵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⑶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而我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引导探究法、动手操作法、尝试法、练习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操作法、比较法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前谈话: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植树有什么好处?
【亲切自然的交流,促使学生进入情境。


2、出示教材上的主题图。

(植树的情境)从这个画面中你看到些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1)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植树多少棵?(3)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4)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列式写在黑板上, (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42÷2;52÷2。

)
计算“42÷2”可不象上面的加减法那么简单,也比前面学过的除法难一些。

请同学先独立思考一下解决的方法,并把想法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来探讨解决的方法。

【从学生的基础出发,放手让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二)、小组合作。

探究笔算方法
1.探索解决“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的方法。

2.师生交流笔算过程。

(1)用口算(40÷2=20,2÷2=1, 20+l=21。


(2)用摆小棒的方法得到结果的(先把每捆10根的4捆小棒分成了两份,再把剩余的2根分成了两份,和原来的两捆合在一起。

)(3)尝试着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的。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指出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笔算除法。

(板书课题:
笔算除法)
3.展现42÷2笔算过程。

教师边讲解边结合分小棒的过程完成竖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再现分小棒的过程。

师生共同完成竖式。

理顺思路,帮助学生理解笔算过程。


3.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解决“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2)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3)52÷2和42÷2的竖式比较,有什么不同?
【放手让学生进一步探索,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任务”。

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接着,师生共同梳理笔算过程。

最后,与42÷2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突出“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情况,使学生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这样学生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之中。


(三)实践与应用
1.基础练习
2.检查对错。

3.设计活动(教材练习四第3题)
【练习设计目的性强,富有层次性,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结合、自主设计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动脑思考、动手画、认真计算,在设计中感受图形的变换美。

体验图形、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堂总结
谈收获与体会
总之,整节课,从植树节、植树活动开始,到布置学校的设计活动,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学生经历探索,运用除法笔算方法的全过程,主动构建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