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材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要做到化远为近、变抽象为具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本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这一线索可分成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
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查找本课相关名词术语的含义,并收集相关史料,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1)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2)利用多媒体放映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师: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选择我们就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教学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放映相关的视频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讲授新课:一、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1、条件(教师讲述为主,媒体不显示)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传入中国的?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师:回答得很好。
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谈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师:回答得很好。
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此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
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教学设计意图:设置问题,采用师生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和归纳概括。
2、过程(1)懵懂时期——初入中国材料:“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
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梁启超:“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新民丛报》1902年朱执信: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在孙中山的鼓励下写了《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
文中在记述马、恩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
生甲: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他于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当时译为“麦喀士”,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朱执信还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进行了评述。
当时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
生乙: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
(2)花开时节——广泛传播师:梁启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没有进一步作积极的评说;朱执信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学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无政府主义者在《天义报》上刊登了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译文,还译载过《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初步接触,理解也十分有限,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并不大。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分析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展开激烈讨论,老师以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和同学们一起交流看法。
)生甲: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急切地为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生乙: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性质属于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
而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转向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从而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场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
在中国第一个扛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为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归纳五四前后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所作的贡献。
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是如何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看法,老师参与其中。
然后,让各组的代表分别发言。
)生甲: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扎根、发芽并结果,首先是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雄厚的阶级基础;再次,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潮涌现,使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可以进行更多的比较和选择;最后,比较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中国的知识分子理智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良方。
生乙:我认为李大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由李大钊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生丙:李大钊通过发表文章和利用讲坛两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指出这一革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新曙光。
11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号召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
此外,他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相关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
生丁: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大量阅读了关于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积极投身到改造中国的实践中来,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师:回答得都很好。
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不是偶然的。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进行了多种尝试,都失败了。
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
此时,在思想上发生转变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之间的桥梁。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
■新思潮的竞起■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新思潮竞起的背景。
生: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进步青年经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洗礼,他们重新审视世界,积极研究和探索世界;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也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也在五四后传入中国。
师:回答得很完整。
先进的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当时对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所宣传的社会主义内容庞乱复杂,除了科学社会主义外,还有施蒂纳、蒲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各种“无政府主义”,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有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有潘蒂等人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
由于许多青年还没有确定自己的信仰,因此,把这些标榜社会主义的思潮都当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来介绍和宣传,甚至实践。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在五四时期的各种小资产阶级思潮中,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较大?(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最后,师生一起归纳:首先,中国是一个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存在传播无政府主义的土壤。
其次,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小生产者日益破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深感绝望,他们反对专制,要求改变现状,而无政府主义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强权政治,这些主张适应了这些人的思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