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532 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附考试大纲和精读作品译文

00532 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附考试大纲和精读作品译文

古代文学作品选(一)附考试大纲和精读作品译文标蓝字体为泛读作品,黄色底色为精读作品。

先秦部分文学概述:1.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口耳相传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2.《易经》是产生于西周时的一部占筮书。

3.《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散文集,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

4.《诗经》见下(历史散文)5.《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微言大义”。

6.《左传》见下7.《国语》见下8.《战国策》见下(诸子散文)9.儒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管子》《商君书》《韩非子》。

杂家《吕氏春秋》,兵家《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10.《论语》语录体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活动。

11.《孟子》和《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最杰出的代表。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譬喻。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文学色彩和浪漫气息的一部著作。

寓言(表达深奥的哲学思想)丰富,比喻多样,堪称诸子散文之最。

12.战国末期的《荀子》和《韩非子》标志着先秦论说文的成熟。

13.《诗经》和《楚辞》并称“风骚”。

《诗经》:1.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典范。

“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

《氓》1.《氓》选自《诗经·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简或选)《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

言情写景,真实纯朴。

君子:这里指丈夫。

《将仲子》1.选自《诗经·郑风》,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位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与她相会,因为害怕父母、兄长的责骂,也怕旁人的闲言碎语。

2.这首诗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了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硕鼠》1.选自《诗经·魏风》,揭露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同时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热烈向往。

2.诗篇整体运用借喻手法。

“硕鼠”一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即是借喻。

诗篇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追求社会理想的倾向。

诗中“乐土”“乐国”“乐郊”即是理想之地。

《蒹葭》1.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

2. 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2)“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

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简或选)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

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

(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简)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简或选)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1)采用重章叠句。

(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①—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

②表示时间推移。

⑧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

(简)屈原: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

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楚辞》。

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

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湘夫人》1.选自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组诗《九歌》,写湘君(抒情主人公,对湘夫人的期盼与思念。

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

2.“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

《国殇》1.是《九歌》中的一篇。

“国殇”的意思是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并以此感召楚国人民同仇敌忾,雪洗国耻。

2.本篇主题及意图:祭祀为国牺牲的将士。

诗中不但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简)3.《国殇》为何从敌胜我败着笔:(1)这是现实情况的反映。

战国时期秦楚交战,楚国往往失败,反映楚国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2)屈原写《国殇》是为了激励楚国人前仆后继,抗击敌人,发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简)《哀郢y ǐng》1.《九章》中的一篇。

郢是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

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最流行:(1)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作。

(2)王夫之《楚辞通释》认为,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陷而作。

2.“何日夜而忘之”是《哀郢》中直抒感情的句子。

3.含有屈原流亡到达地点的诗句是“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

“陵阳”在今安徽省。

4.诗中符合屈原所写流亡过程顺序的诗句有“出国门而轸怀兮”“顾龙门而不见”“上洞庭而下江”“当陵阳之焉至兮”等。

5“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中的“之”指代都城:“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中的“霰”指雪珠。

6.《哀郢》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

(简或选)7.诗中对比手法的诗句有:“外承欢之汋汋兮,谌荏弱而难持”、“憎愠伦之修美兮,好夫人之忼慨。

”众踥碟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用何种手法反映楚国怎样的现实:(1)君王痛恨忠贤之臣的美好品性,喜欢那些表面激昂慷慨的小人。

群小奔走钻营,贤者越来越被疏远。

(2)忠奸善恶,对比鲜明,揭露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君子失信的现实。

(简) 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句用何种手法,反映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用的是比喻手法。

(2)表现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

(简或选)《离骚》1.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篇名《离骚》,班固释为遭受忧患;王逸认为是指离别的忧愁。

2.《离骚》的象征手法尤其值得注意。

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一步。

3.用芳草表示高超才干的诗句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表示高洁品性的诗句有:“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4.用芳草表示人才的诗句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5.表示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的诗句有:“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路,在诗中不是普通的道路,而是治国之道,所以,尧舜“遵道而得路”、桀纣“捷径以窘步”。

党人之路“幽昧以险隘”,诗人为国效力是“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7.表示屈原坚执之志的诗句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

《左传》:编年体史书,善于描写战争。

《左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晋楚城濮p ú之战》1.“城濮”故址在今山东省。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霸主地位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双方君主:晋国君主为晋文公(晋侯);楚国君主为楚成王 (楚王)。

双方统帅:晋国统帅是原轸(先轸):楚军统帅为子玉。

双方的盟国,晋国的盟国有宋国、齐国、秦国;楚国的盟国是陈国、蔡国、曹国、卫国。

2.《晋楚城濮之战》中提出“退避三舍”的是晋国的子犯,“晋侯梦与楚子博”中的“楚子”指楚成王。

3.子犯“战而捷,必得诸侯”揭示了争霸战争强者为王的实质。

4.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晋胜楚败的原因:(1)君臣协力,上下同心。

(2)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

(3)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

(4)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

(简)5.《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特点:(1)本篇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

(2)作者还借人物主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少长有礼,其可用也”等。

(3)具体描写战争过程时,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待交战的过程。

(简)6.试比较晋文公,先轸和子玉的形象: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见,知人善任;先轸极有见识,懂外交、懂策略,能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子玉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态度傲慢、狂妄轻放。

他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神态与晋文公、先轸等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简)《烛之武退秦师》1 选自《左传》;烛之武是郑国大夫:“焉用亡郑以陪邻”,“邻”指晋国。

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记载内容主要也是春秋时代的历史。

也称之为“春秋外传”。

以记言为主。

《邵公谏厉王弭谤》1.选自《国语》。

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

2.“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今山西省),“王”指周厉王。

3.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

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战国策: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

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

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1.选自《战国策》 2.苏秦是战国人,著名的纵横家。

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