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灰雀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7

灰雀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7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 灰雀人教(部编版)26 灰雀文本分析:本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

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失踪与男孩有关,但他不是直接进行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鸟归园。

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

课文语言简洁朴实,对话丰富,且能从中表现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

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以“读”贯穿始终,初读扫清字词障碍,默读梳理人物及故事情节,品读揣摩人物心理,研读探究人物品质,拓读扩展阅读视野,层层深入。

要注重“阅读教学策略”的指导,以读促讲,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读中学到方法,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同时,要借助具体的文本语境,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语言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3个生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3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

能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能找出体现列宁与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重点:1.了解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哪些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的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3个生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

1.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继续引导学生掌握并巩固“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学生交流后,出示列宁简介。

2.列宁(1870—1924)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是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与俄国革命相结合的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公认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

3.出示灰雀图,简介灰雀。

过渡:今天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关于列宁的一个故事。

什么故事呢?和一只美丽的灰雀有关。

看,这就是灰雀。

(出示灰雀图片)红腹灰雀灰雀的一种。

常栖息于山区的白桦林和次生林区,以及冬季海拔800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边缘和平原的杂木林中。

性活跃,不怕人,以家族为群游荡。

食物主要为树木种子和一些野生植物种子。

叫声类似一种柔和的笛声。

4.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来和灰雀打打招呼吧。

齐读课题三遍。

5.出示“雀”字演变过程,识记生字“雀”。

“雀”本为象形字。

甲骨文的“雀”字,像一个鸟头,鸟头顶上有一撮羽毛,本义指一种在居民区活动的体形小巧的鸟,喜欢在地面连飞带跑。

后泛指雀形的小鸟。

而小篆的“雀”字也变成从小从隹(zhuī),成为会意字,专指小鸟。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出示填空,教师过渡。

1.过渡:列宁和灰雀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老师先给大家出道题,请看大屏幕。

(出示填空:列宁灰雀。

)横线上应该填什么字呢?先别着急听答案,我们先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再说。

2.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随文识字词。

(1)逐段读文,标出段落序号,圈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互读圈出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3)小组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互助合作,识记生字词。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quèjiāoyǎnɡfěnɡǔlìnánhuòzhědònɡ死冻者男病郊灰雀外养粉红谷粒孩或xīkěnchénɡnínɡxiōnɡpúyǎnɡzhā渣望胸宁诚定可惜肯实列面包脯仰rěwǎn欢蹦乱跳婉转自言自语惹人喜爱(2)指导归类识字。

◆量词归类:粒:一粒米一粒谷子一粒米饭一粒糖果◆部首归类:冫:冻(冰冻)凉(凉快)冷(寒冷)凋(凋谢)冲(冲刺)决(表决).◆部件归类:昔:惜(珍惜)借(借口)错(认错)猎(猎人)宛:婉(委婉)碗(碗筷)惋(惋惜)腕(手腕)(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雀]上短下长,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

“小”的竖钩变为短竖。

“隹”的撇从右上格起笔,写到左下格,要舒展,托起上面的“小”。

“隹”中的横间距要均匀,最后一横稍长。

[养]羊字头的3个横长短有变化,间距要均匀。

[或]第一笔横要短,稍向上斜。

斜钩要舒展。

最后一笔是右上角的点。

◆易错提示:[或]不要少些第七笔撇或末笔点。

[男]“田”中间的一竖与“力”的一撇是分开的两笔。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大家读得更好。

2.默读课文,思考: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1)小组交流,梳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以及发生的事情。

)出示列宁、男孩、灰雀的图片,指名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

2(.明确:主要人物:列宁、男孩故事情节:灰雀不见了→列宁找灰雀,与男孩交谈→灰雀回来了3.借助图示,出示填空,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填空:列宁十分喜欢公园里的三只灰雀。

一天,列宁发现其中一只灰雀不见了,他着急得到处找也没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男孩,便跟他交流灰雀的下落,男孩向列宁保证灰雀会回来的。

等到第二天,灰雀果然回来了。

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4.指导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

(1)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过渡: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谁圈得又快又准确。

明确:课文中提示时间的词语有:“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

(2)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试着归纳每个部分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有一年冬天,列宁每天到公园里去看三只灰雀。

他十分喜欢灰雀。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一天,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他看见一个小男孩,并与他交流灰雀的下落。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第二天,列宁又见到了那个小男孩,也重新见到了灰雀。

.(3)尝试把三个时间段的意思连起来,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拓展: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我们既可以根据主要人物、故事情节进行梳理表述,也可以串联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还有我们以前总结出的“六要素法”,都不失为概括课文内容的好方法。

四、朗读段落,把握要点过渡:在刚刚我们总结的课文内容中,列宁和男孩因为什么产生了交集?(灰雀。

)是呀,灰雀也是我们这个故事的小主角呢!同学们,这是三只怎样的灰雀呢?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

(惹人喜爱。

)它们是怎么惹人喜爱的呢?我们一起来读第1自然段。

(一)可爱的灰雀。

1.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描写灰雀的语句。

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结合相关词句,体会灰雀的“惹人喜爱”。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1)这句话写出了灰雀哪些方面的特点?明确:颜色(粉红、深红);动作(来回跳动);声音(婉转地歌唱)。

(2)出示灰雀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其颜色的美丽。

过渡:看,这两只胸脯是粉红的,这一只胸脯是深红的,颜色美不美?(美。

)是呀,多么美的羽毛呀!像什么?(学生自由表述。

)就像一件红衫子裹在鸟儿身上,真惹人喜爱!)创设情境,想象“来回跳动”,感受灰雀的活泼可爱。

3(.过渡:想象一下,公园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三只灰雀一会儿从这边的树枝跳到那边的树枝,一会儿又从那边再跳回来,这边那边,那边这边,来来回回地轻盈跳动,多么活泼!多么有趣!难怪这么惹人——(喜爱)呢!(4)播放记录鸟鸣的音频,感受“婉转地歌唱”。

过渡:你们听!这鸟叫声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长,一会儿——(短),抑扬顿挫,不断变换着调子,真像唱歌一样呀!这就是“婉转”。

鸟儿的歌声好听吗?(好听。

)是呀,真好听,难怪这么——(惹人喜爱)!3.指导朗读。

过渡: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树下,看着那三个小巧玲珑的红色身影,在树枝间欢快地跳来跳去,聆听着它们美妙的歌声,怎能不喜欢上这三只小灰雀呢?一起来读一读。

4.课堂小练笔。

试着运用“跳动”“欢快”等词语写一写窗外的小鸟。

提示:我们也可以从颜色、动作、声音等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示例:校园的大树上,常常能看到小麻雀欢快的身影。

小麻雀的羽毛是棕色的,带着些灰白色的斑纹,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小的嘴。

它们很调皮,总是在树枝间来回跳动,灰黑色的小爪子牢牢地抓住树枝,从不担心会掉下去。

它们也很爱唱歌,总是呼朋引伴地开音乐会,尤其是在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似乎想和我们一比高下。

那叫声清脆响亮,引得我心里痒痒的,恨不得立刻到外面去撒个欢儿。

(二)列宁喜欢灰雀。

1.再次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能够体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过渡:这三只活泼可爱的小灰雀,不止我们喜欢,列宁也十分喜欢。

你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列宁非常喜欢灰雀呢?2.指名学生汇报朗读,出示句子。

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你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每次”“都”“仰望”“经常”。

)(2)仰望着灰雀的列宁,会在心里对灰雀说些什么呢?示例:多么可爱的小东西啊!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呢!养病的日子有了它们的陪伴,似乎不那么枯燥无聊了。

3.出示这两个句子,教师引读,全班齐声朗读。

引读:寒冷的冬天,郊外空旷又安静,远远望去,一片枯黄,只有这三只灰雀给公园带来了生机——(学生齐读。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引读:养病的日子,孤独又无聊。

于是,列宁总爱到公园里,去看三只灰雀,这是他生活中不多的乐趣——(学生齐读)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4.完成填空“列宁灰雀”。

过渡:这么可爱的灰雀,怎能不叫人喜欢呢?尤其是在养病的时候,这三只小灰雀对列宁来说更有特殊的意义了。

同学们,中间的横线上可以填什么词?(喜欢、爱、亲近……)五、总结回顾,作业设计.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是呀,列宁爱灰雀,对它们就像对待自己亲密的伙伴一样。

可是,三个亲密的小伙伴,竟然少了一个。

这可急坏了列宁。

怎么啦?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见的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会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