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其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和我国国民性格的形成,尽管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并没有从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消退,反而在新的时期与新的思想意识结合,萌生出新的思想成果,并且伴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走向世界。
尽管孔子的思想成果光芒四射,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作出的贡献。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17岁即收学徒办学校,直至他73岁时去世。
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总结之后,孔子总结了许多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中,最引人瞩目、后世谈论最多、对我国教育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师生观思想了,本文将集中探讨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思想[1]。
一、孔子师生观思想的基础1.教师修养。
孔子认为教师的个人修养是他从事这个职业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他达到教育学生的这个目的的前提,是保持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就不配当一个老师,也不能教育好学生,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同时,不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个人素质也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师生关系自然可想而知。
孔子的言传身教足以证明他的良好修养[2]。
2.情感交流。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师生之间必不可少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引导思考的细节中需要情感的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培养师生感情、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情感交流,保持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最终有利于教学。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知,孔子与学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情感交流和思想启发颇为频繁。
3.以生为本。
教育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有能力、会思考的人才,所以教育的一切活动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教师应该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宗旨,教育机构也应该以学生为服务对象。
孔子的言行以及他所创办的教育机构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
二、孔子教育思想中师生观的主要内容1.教师观。
(1)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老师,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如果不能保持自身的品质,就不可能去教育学生、传授知识。
他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具备一定的模仿能力,特别是年轻的学生,各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确立,是非观念较为淡薄,他们无法辨别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身边的人很容易对他们形成影响,特别是作为教育活动传者的老师,被模仿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
(2)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的人应该永远不感到厌倦,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勇往直前,而教育别人,要永远保持耐心,不感到厌烦。
这是孔子对自己的教师身份所提出的要求,也成为千百年后许多教师的座右铭和对其的赞扬口号[3]。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非常需要耐心去耕耘的事业,学生往往需要老师的细心和宽容,这时老师不能急躁,而需要保持耐心,谆谆教导,使他们都学到知识,成为人才。
学生学习就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需要老师的教导,而且学生之间的差别也很大,基础和接受能力都不一样,这样则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怀。
(3)有教无类。
在孔子之前,教育主要是由官办,针对的是官宦子弟和富家子弟,贫寒子弟很难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但是孔子办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启了私人办学之风。
孔子认为,教育是所有人的权利,应该不分贫富、不论贵贱、不分亲疏,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就是阐述这一思想的观点。
在孔子的学生中,既有汉族,也有边疆少数民族,既有年龄接近孔子本人的子路,也有比孔子小五十四岁的叔仲会,既有品行优良的学生,也有从监牢中放出来的公治长。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只要是一心向学,孔子都为他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学有所得。
(4)师生平等。
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就是“仁”的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始终。
同样,在孔子的师生观中也充满了“仁”的意味,直接表现为孔子提出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4]。
孔子鼓励学生在他讲学的时候发表意见,他觉得教学是一个平等的平台,师生是平等的关系,师生可以在教学时讨论,他不喜欢学生对他的观点盲从,喜欢与学生讨论,比如说孔子多次赞扬学生颜回,就是因为颜回喜欢与人争论,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
2.教学方法观。
(1)因材施教。
集体授课是一种普遍实行的教学方式,这种授课方式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诸多弊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无法兼顾各种不同学生的要求。
各个学生都不相同,其教学基础、接受能力、思想观念都不尽相同,那么对于他们的教育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点采取不同方式的知识传授和思维启发,孔子的“听其言而观其行”体现的就是这种思想。
孔子是因材施教原则的最早提出者和践行者,这一观念对于孔子门徒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启发引导。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思考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说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提出了“举一反三”的原则,对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3)学习和思考结合。
孔子非常注重学生的思考,他指出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同时通过思考来促进学习,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力图促进学习与思考的结合[5]。
孔子所主张的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对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开放式教学。
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不应该把学生束缚本文以儒家思想为基石,探析在这之中孔子的师生观念,主要阐述了孔子师生观中教师观、教学方法观和师生关系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孔子教育思想师生观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探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林细俤摘要关键词YISHIWEIJIAN26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于课堂之上。
开放式教学,可以是地点上的开放,例如孔子经常与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其他地方辩论,可以是教学方式上的变革,孔子的教学方式除了讲授,有时也会与学生一起组织一些专题研讨会等,例如那次著名的孔子与子路、冉有、公西华等的言志谈论会,也有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孔子曾带学生周游列国,经常是一边周游一边对学生进行教导,以天下为课堂,以天下事为课堂内容,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3.师生关系。
(1)关怀奉献。
孔子非常关怀自己的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思想进步、学业成就,还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大志,当他看到子路、冉有等人的优异表现,感到格外地高兴,当冉伯牛生病,他也亲自去探望,子路去世时,他也感到非常地悲痛,总之,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为学生作出了很多奉献,为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流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严格要求,积极鼓励。
孔子对弟子的要求很严格,时时督促他们努力学习,专心思考,他也经常鼓励学生,“学而时习之”就是他对学生鼓励和要求的总结,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师的职责,体现了他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心,体现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优秀品质。
(3)民主和谐,教学相长。
孔子是一个很和善的人,他与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关系非常融洽,这是他的个人影响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孔子所秉承的教育理念的结果。
孔子主张“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他主张民主和谐,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
同时,孔子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吸收学生的观点,学习学生的长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说的就是应该多互相学习。
通过与学生交流的积累所得,来丰富老师的知识,这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4)亦师亦友。
孔子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简直达到了亦师亦友的境地。
孔子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同时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学生的长处,与学生友好交往,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理念的传达,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孔子教育思想中师生观对后世教育的启示尽管几千年过去了,但是孔子思想依然对现实产生巨大的影响,它的师生观对于后世教育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上,注重以德育教育为基础,抓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孔子言传身教,为学生作出榜样,另外,孔子与学生探讨的话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泛,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教育对象上,严格遵守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对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受教育机会,把他们都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3)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注意因材施教的方式。
学校不仅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应该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特性,使他们更有创造性。
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人才,走上适合自己的人生路。
(4)在学生学习方面,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作出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学习孔子的思想,根据学生的想法来组织教学,还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保持师生融洽的关系。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来提升教学质量,发挥广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1]李卓英.浅析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生观[J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2]万莹.孔子师生观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 ].教育学术月刊,2010(8).[3]李重阳.孔子的师生观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7).[4]南雁.新课改中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J ].教育革新,2010(10).[5]李江婵.浅析幸福教育观下的师生关系[J ].中国电力教育,2012(2).一、唐朝建筑成就唐朝是中国封建制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时代,国家的安定统一达到了空前高度,经济的发展在继承前人财富基础上达到了鼎盛。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繁荣有序,这一时期,上到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有了精神和文化享受更高的追求,对于中国的建筑发展史而言,唐朝这种文化生活的兴盛与强大的经济基础,使这一时期的建筑无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工艺格局上都进入到一个登峰造极的时期[1]。
唐朝的建筑,风格多样,不仅表现在重要都城的规划格局气势恢宏,也表现在一般市肆建筑的考究和实用性上,简而言之,唐朝的建筑,已经不再是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为出发点,它在基本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多了对文化内涵的体现。
无论是城市、街道、道观、寺院、宫殿还是寻常的里坊、市肆等,从规划到设计,功能区分明确,干净整洁,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朝的都城长安,它的规划布局对后世建筑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安城的规模在当时是其他国家与城市都望其项背的,它的资源、人力、财力优势也对整个都城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除了长安城以外,唐朝的建筑成就也分散在民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唐朝的寺院、道观建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较为著名的有以木建筑结构闻名的南禅寺和佛光寺。
这些建筑,不仅仅在唐朝是当时建筑文化兴盛的体现,在整个人类的建筑历史上,也是一项重要的文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