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教育思想浅析

孔子教育思想浅析

孔子教育思想浅析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学而知之、学思结合的求知态度与方法,在中国教育吏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依据《论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了初步探析。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观念体现了历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孔子的思想,尤其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论语》是一部言行录。

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追记的孔子的言行。

其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涉及哲学、历史、社会、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

特别是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或者说从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来的生命的大智慧,时至今日,仍不乏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认为做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

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

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

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他说:。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意思说,在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了,那么,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人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他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不要为世俗所累。

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

应该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

最著名的论述莫过于“温放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的学习方法。

比如,孔子要求学生多阐多见,“多阐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侮。

”(《论语?为政》);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重视温习.“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

孔子十分重视学,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孔子通过自己的体会,说明了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只强调一面或者使两者脱节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怠。

足见孔子是大力主张学思结合。

二者并荤的。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这一主张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在广大平民阶层中得到相对普及,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无疑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意义。

孔子还主张“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
长。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论语?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

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论语集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

因材旌教”的思想。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的著名论断。

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

按照朱熹的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

百恩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朱熹《论语集注》)。

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

孔子教学的内容使用的是被尊为“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私学材料,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多受后人好评。

在儒学思想体系中,《诗经》是重要的文献典籍。

他把《诗经》作为教育弟子的教材,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

”(《论语?为证》)是孔子对诗理解的阐述。

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孔子儒学思想中的教学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作为教学内容的“六艺”,涵盖了道德修养、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三部分内容。

孔子的教学也并不完全按教课书中的知识体系进行,往往是以其弟子提出的某一特殊问题或其周围实践为话题,讨论教学内容,阐发对问题的看法、认识。

孔子传“六艺”,授“六经”符合了他“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教育思想,为弟子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4教育的培养目标孔子主张举用“贤才”,吸收平民中的“士”参与政权。

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

故提倡“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

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规定“君子道者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他说:“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所以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能以身作则;把“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总之,《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体现着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及重视学习者主体参与的教育思想,体现着对个体的发现与尊重,强化了个体的自我主体精神和价值意识,增强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我人生实现的期待。

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启迪价值和意义,也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有着积极的意义与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熹(宋).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罗炳良.论语解伽ML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3】璜益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初探叽教育与职业,2006(12).
【4】王珏.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I(机械职业教育)。

2005(6).
【5】粟晏.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7(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