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思考]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生于变化急剧而深刻的春秋战国时期,其祖先原为宋国贵族,后来迁至鲁国。
幼年时,父亲去世,家境没落。
十五岁便立志发奋读书,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没有中断过。
孔子30多岁开始招收学生,进行教学工作,这时的孔子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后半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他创办了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丘“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
”意思是说孔子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学生,其中出色的有72人。
他说:“有教无类”,意思是说不管什么人他都教。
他编订了《诗经》、《尚书》和《春秋》等书籍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
在教学方面,他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弥补不足。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和老师的发展,他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
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
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孔子认为按八德处事为人就是“仁”。
他的弟子有子曾经这样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义之本与!”,因此,“孝弟”这些原则就是“仁”的根本。
只有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才会尊重别
人;只有珍爱自己、珍爱父母、珍爱朋友的人,才会热爱集体、热爱国家。
所以,各级学校要搞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应从“孝弟”抓起。
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学会以礼相待,尊重别人,讲求信用,人际之间的关系才会协调发展,也有助于我们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
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单位甚至于一个家庭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论语.述而第七》中,孔子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导学生不仅要学典籍文献,进行道德实践,而且对人要忠诚,办事要讲信用。
他认为为人处事、立国都应以诚信为本,民无信不立,并深刻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的不知道他怎么处理事情,就像牛车没有、马车没有,那车怎么走呢?
孔子教导学生要注重提高道德素质,也提倡老师要讲究职业道德。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难道我们不能从他的这些思想言论得到一些启迪吗?
从以上可以看出,孔子把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如果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只懂搞教育,而不懂道德要求,那么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一)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当季康子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他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他还说过:“回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他对颜回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予很高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又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指其他学生)则明至焉而已矣。
”当他看到宰予学习怠惰,白天睡觉时,他愤然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他本人也曾多次坦言以好学者自居,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之好学也。
”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好学精神,以学为乐,不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正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
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
他主张“温故而知新。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时常复习,鼓励其努力做到“温故而知新”。
通过独立思考来掌握课程内容的实质,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精益求精,纠正学生把复习看成是无效劳动的错误认识,深刻领会孔子“一以贯之”的道理。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