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比较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作业(论文)作业(论文)题目: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比较课程名称: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典型案例分析任课教师姓名:宋锡全、李亚军研究生姓名:陈洪达学号:4201320000511年级: 2013级专业:学科教学(生物)学院(部、所):生命科学学院任课教师评分:年月日生物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比较陈洪达(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摘要:长期以来,有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和教案是一回事,认为两者没什么本质区别,这是不正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设计教案区别生物教学设计和教案二者既有相通相类的地方,又有着不同的地方。
教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课时教学计划,是备课结果的直接体现,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剧本”。
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然而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特征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是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评价的计划、安排或方案。
由此看来,教案与教学设计虽有深厚的渊源,却也存在差异。
教案,即通常所说的课时教学计划,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
生物教案即是以生物的某一课时或研究主题为基本单元确定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目标及其达成途径的教学设想,是对生物教学过程的设想,其制定的依据是生物学教学大纲,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教学设计”有时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或“系统开发”。
是以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依据,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是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评价的计划、安排或方案。
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标准参照测试等。
二、对应范围不同教案即课时教学计划方案,它是辅助教师个人教学的的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案,严格来说,教案是以某一课时或者某一课题为研究对象来确定的具体教学方案。
因此,教案的研究范围较为集中,表现为“微观性”。
换句话说,单从研究对象范围来说,教案仅是教学设计的一重要部分,在对应层次上不及教学设计的宽泛。
教学设计则是追求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单从一堂课来说,不仅要考虑这堂课中的各个要素,把它本身作为整体来看待,同时,还要考虑这堂课与本单元教学甚至是与本课程教学的关系。
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要求的对应研究范围是整个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动态的复杂教学因素构成的教学系统。
是把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以“学”为中心,推动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即第三代id模式。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的层次包括以系统、课堂、产品为中心的三个设计层次,它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以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
因此,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范围要比教案的宽广,表现出明显的“宏观性”。
三、理念不同制定传统生物教案时持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即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师只是把知识、技能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
因此,教师在制定教案时,重视的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
这就使得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体现出来,或者说“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未引起重视。
那么这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不相符合,与使学生全面发展相悖。
因为这样的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当前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或许通过这样的教学理念能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但却往往缺乏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而生物教学设计则是持现代教学观念,倡导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以“学”为主体,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性,敬畏生命,使人性得到张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保证学生热切而纯真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形成自己的思想个性。
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即第三代id模式。
四、目的不同从而编写出符合自身上课需要的教案,实质就是教师把对教材内容理解程度作为其编写教案的依据,其目的就是为了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从容上好一堂课,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所谓“双基”。
但更多的是为“教”而设计,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即以教师为主导,而往往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
而编写生物教学设计依据的是生物课程标准,生物课程标准设定了教学任务的下限,因此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发挥的余地,其是“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为目的,强调的是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对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评价的计划、安排或方案。
五、内容不同生物学教案常用的有讲授式策略教案,即陈述式教案。
这种教案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较为常见,常常被一些教师选用,特别是高中生物教师,因为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
这种教案内容通常包括授课内容、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日期及教学目的、核心概念、直观教具、教学过程、内容和方法、板书提纲。
这种教案也通常为大多数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所选用,因为其比较详尽,可以使新教师能较好把握课堂。
另外还有一种基于学生活动的教案,也叫表格式教案。
这是新课程标准使用后产生的一个新的教案,是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而制定的,因为新课程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其中活动的内容和时间都有了明显的增加,使得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能只以自己“教什么”来编写,而是更要思考“怎样教”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达到良好地教学目的。
那么这种突出师生互动特征的教案就被越来越多地教师采用。
以初中生物教案为例授课内容:空中飞行的动物授课班级:高一(1)班教师:某某某授课日期:20xx年x月x日教材:《生物学》八年级上册1、学情分析2、教学内容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生物学概念3、教学目的4、教学重点和难点5、课前准备教学工具6、课时安排7、教学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设计对于一般教学设计而言,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设计等。
然而从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和内容来看,它所要解决的是学生学到什么、如何进行教学、学生是否获得了发展这三个问题。
课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地位:章节位置知识地位:与前后知识的联系,重要性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四、教学策略: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五、教学资源的准备六、教学计划:课时数七、教学过程八、课堂小结九、课后巩固十、板书设计篇二:生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三节人的性别决定一、教材分析本节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三节内容。
本节内容与前两节内容有一定关联,“人的性别决定”是在了解了dna 和基因的关系及人体性状是由基因所控制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以及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
本节将前两节的内容综合在一起,是前两节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也为下一节遗传病的介绍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拓展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导致遗传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如致病基因的存在部位、染色体表现出怎样的异常等。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生男生女的奥秘又是一个十分敏感而重要的生物学问题。
八年级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以前学过人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的遗传知识,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会有帮助。
但学生没有学减数分裂等知识,所以相关内容成为难点,又不宜讲得过深。
另外,社会上某些地区一些人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部分学生有可能受到来自社会或家庭的影响,也有这样的想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人的性别决定方式;2.对“生男生女的奥秘”的游戏的分析和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第三节人的性别决定一、人体细胞染色体的组成男性: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y)女性: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x)二、性别决定的方式1、游戏——生男生女的奥秘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篇三:高中生物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学设计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贵港桂平市石龙民族中学陈唐武一、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二、设计内容: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三、设计理念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
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该内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
2.教学目标(2)技能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
3.过程与方法[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
通过实验、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
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教学难点:①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解决方法] ①利用教材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活化能这个名词在高中生物教材体系中是第一次出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这个名词都很陌生。
化学反应之所以能进行,就是达到反应所需的活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