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传统文化教材PPT

中华传统文化教材PPT


总体目标与逻辑思路。
立志做圣贤。
叁·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的若干思考
核心 关键
(七年级目录)
(九年级目录)
叁·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的若干思考
传统文化课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接受 能力,分阶段进行
核心
明道。高中阶段关明键修、齐、治、平之大道,孔子十有
高中 阶段
五而志于学,志于学即志于道,志于修、齐、治、平 的大道之学。
贰·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的三个主要依据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
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 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 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 基本国情。 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 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心。
机补充。


• 3 .实践性

本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行合一,追求对优
秀传统文化认知、认同和践行的高度统一,注重引导
学生把所学内容转化为价值评判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在教学
方式上,注重与中小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
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与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密切结合。
今年,省教育厅又召集起草小组系
《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形成过程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简称《传统文化》课程) 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价 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地方课程。具有人文性、 独立性、实践性、开放性。
• 我们的初中课程设计:始于立志,终于人皆可以为尧舜,立 志为圣贤。以五伦为大轴,要求学生自知自爱,自立自强, 孝亲尊长,敬师爱友,成就圣贤人格。
3.高中学段
• 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进行比较系统、深入地研读、反思,了解传 文化统经典的精髓,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继承、弘扬中华传统 美德;进行中外对比,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教材以经 典书目,设置课程编排体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 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人格
养成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 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 创新。
壹·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精神基因传承工程,是人格养成教育
“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 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 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 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 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的编写思路及教学建议
传承 传播
目录
壹· 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精神基因传承工程, 是人格养成教育
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及其教 法建议
壹·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精神基因传承工程,是人格养成教育
全球化时代里,每一个民族都是地球村的村民,文化是每一 个民族的标识与徽记。
• 省教育厅又两次召开座谈会,讨论、修订。 9月,讨论稿又分送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志民,曲阜师范大学原校长傅永聚,山东大
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山东省历史学会会长王育济,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 所所长涂可国等专家征求意见,专家们对《纲要》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修改建议,起草 小组再次修订。
10月,省教育厅召开专家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二司等领导、专 家,领导、专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改建议,起草小组再次修订。
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指导 纲要》形成的过程
2015年5月,根据习总书记有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和教育部指导纲要具体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召开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参加的座谈会,成立了由齐 鲁师范学院、孔子研究院、民进山东省委、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的起草 小组。起草小组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经过十几次反复修改,完成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初稿。
广闻博识(与经典相关的知识点,以知见德,以识 成德)
余力学文(经典引伸,强化经典,重回经典,具 体教学中可教可不教)
学以致用(反省、实践、开放、关怀,可实 践、可操作重在身体力行)
叁·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的若干思考
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方式
有了课程,就需要教。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1、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的认识,自觉担当培育 与民族精神的基因责任。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教学相 长。 2、老师改变教授语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要用 教语文的方式教传统文化课。语文:是由词到句,由句 到文(文章),要求学生识字解文,训练听、说、读、 写,是语言教育;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格教育,重在 养成 ,不要求学生一上来就识字、去写字、抄经文, 重要陶冶与熏染、浸润与养成。
叁·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的若干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 性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 为依托,以中华美德为灵魂,通过对中国传统人文 知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园林建筑、 风俗习惯等知识的了解,全面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它不同于语文、历史、政治、思品、社会等课程, 有着自己独特内涵与外延的课程体系,独立性、人 文性、开放性、实践性等是其品格。
贰·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的三个主要依据
《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简称《传统文化》课程) 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价 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地方课程。具有人文性、 独立性、实践性、开放性。
叁·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的若干思考
传统文化课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接受
能力,分阶段核进心行
修身:主要是行关为规键范教育与爱心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
小学 阶段
习惯,以在小学生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
我们的设计:从好学始,一年级第一课,人不学,不知我。
最后一课,六年级第32课,少年君子。
总体目标与逻辑思路:学做少年君子。
(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壹·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精神基因传承工程,是人格养成教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国 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 分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从治家开 始。只有修好身,才能理好家、治好国。中国人讲的家既 指家庭,又包括家族,家族内外长幼有序,讲究道德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为国尽忠、在家尽 孝,天经地义。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 信礼义廉耻。这些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 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 八个字。
• 4、开放性
• 本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兼收并蓄各种优 秀文化。本课程还要兼顾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以及外国优秀文化。
课程内容
• 1.小学学段 • 以儒家经典及蒙学经典中的格言、章句诵读为主,开展经典
启蒙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好学、习礼、孝亲、尊师、友善、诚 信、勤劳等方面的优秀美德,养成善良、谦恭、简朴、礼让的优 秀品格。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借鉴传统文化蒙学养正经验,以 “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以及《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 等经典蒙学中的格言作为诵读内容。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选择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章句(篇章或 语句)作为主要诵读内容,从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精华。 • 我们小学:自好学始,终于少年君子,即学为少年君子。
有人只见体制教育的弊端,脱离体制,进行私塾教育,民间读经, 这是因噎废食。 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势在必然。如何进入?渗透到各科之 中,还是有独立课程?或二者兼而有之?
叁·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的若干思考
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国民教育体系
兼而有之,并行不悖。既要渗透于各学科之中,又 要开出传统文化课这门独立课程。此课不应是地方 课,而应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必修课。
初中阶段:课程内容
• 重视儒学传统文化的系统化,让学生初步系统感知中华传统 美德。在内容体系上,以仁、义、礼、智、信“五常”,或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道德纲目,通 过经典专题教育,比较系统地认知、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富含的中华传统美德,明白为人处世之道,完善道德品质, 培育理想人格。
基因 传承
萨缪尔·亨廷顿:文化冲突论。
《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后冷战时代,“不同 的人民最重要的区别,不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而 在于文化”。
每一个民族都有两个基因:血缘上的基因,族类的延 续和传承;精神上的基因,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壹·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精神基因传承工程,是人格养成教育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博大精 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 跟的根基。
传统文化作为课程进入国民教育是历史的必然 传统文化如何进入国民教育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性质 传统文化课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接受能力,分阶段进行 传统文化课程呈现方式及教学模块 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