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PPT课件

第三讲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PPT课件

松有风骨雪难摧, 人有气节最可贵。
“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 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在战国时,孟子就提出了大丈夫要“养浩然之 气”。后来,儒家学说将“气”与表示身份地 位的“节”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 气节观。气是一个人的奋发之态和豪放精神; 节是一个人的本分,不该超越的不能超越,不 该丧失的不能丧失。这两者结合形成了中国人 几千年中基本的操守与品格。这是中国文化中 除了“仁义”最有价值的内涵。
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 人固守的人生信条。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 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益于社 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中庸之道的真谛在于:
执中守正 。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寻求适度,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 。就是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 就是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 ——《荀子·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精神,亦即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 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 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基本 风貌的反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优 秀成份,构成中华民族精神,成为推 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贵和持中,实践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
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 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矣。”——《论语·雍也》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 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 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 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 风和人格境界。
二、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 文化精神财富
中国文化是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以 趋善求治为特征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 内核的。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贵和持中,崇尚礼仪 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5、民为邦本,平均平等 6、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8、求是务实,豁达乐观 9、天人合一,物我相亲
——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4、忠孝传家,勤俭持家
所谓的忠孝之人就是对自己的国家忠心耿 耿,对自己的长辈是恭敬从命。
所以综合起来, 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 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 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因时制宜, 与时俱进。
3、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 尚气节的民族。
已成为人们心理素质内容之一的 “见义勇为”、 “当仁不让”、“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等人 生价值准则,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并 身体力行的。孟子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与孔 子“杀身成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 准则,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 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实践中的精 神结晶。抗战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而言, 可概括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三讲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
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 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 程度的一种状态。
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 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 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 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
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不贱不能移”的人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陆游《落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 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 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 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意谓:天道运行刚劲雄健,相应于此,君子 应力求进步,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 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他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梁惠王》) 。
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 多看法。
张岱年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长期发展的思 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 是(1)刚健有为;(2)和与中;(3) 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 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 重人伦、崇道德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精神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 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弘毅,朱子注云:“弘,宽广也。毅,强忍也。 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不能致其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