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的法律制度
古人经常兵刑并提,兵即战争。刑起于兵,说的是刑与 战争分不开。所谓“大刑用甲兵”,指最重的刑罚是实行 军事讨伐,有兴师问罪之意。 ①刑罚起源于战争。 (用刑手段、刑具) ②刑法起源于战争。 (师出以律、甘誓) ③司法官起源于战争。 (司寇、士师、廷尉)
第二节 夏朝的法制简况
一、夏朝的法律形式
❖ 习惯法:当原始阶段的风俗习惯靠国家强 制力实施,而且体现的意志为国家意志时, 这种风俗习惯即成为法。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
已经建立完备的国家机器
❖ 1、夏朝已经建立了公共权力 ❖ (夏后氏百官;牧正、车正、庖正;军队、监狱) ❖ 2、夏朝已建立了税赋制度
尧舜时代说即原始社会末期说
❖ 首领的权威在向国家过渡的过程中日益加强 ①舜“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
中国古代关于法律起源的时间
(一)夏代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 (二)商代说
(三)尧舜时代说即原始社会末期说
皋陶造法《竹书纪年》
(四)折中说
夏代说
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 上的世袭专制帝王:氏族民主选举制或禅让 制变为世袭制
夏朝已经按照区域划分统治区域:九州, 九牧,《尚书》 冀 、 兖 、 青 、 徐 、 扬 、荆、豫、梁、雍。
(《尚书 ·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
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
不有 敬扈
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
大氏 臣轻
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
。慢 即、
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不不
服敬
从上
在庙里给予奖赏
统天
❖ 原始的礼-------原始社会人们用饮食供奉鬼神、祭祀 天地祖先而举行的仪式。
❖ 原始的礼作为仪式,逐渐形成人们遵守的习惯,并扩 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各式各样的习惯。
❖ 原始的礼--习惯--习惯法--成文法。
礼——禮 《说文解字》:“禮,履也,所以 事神致福也。”
见面作揖与打拱
叩拜与婚礼
罪人生殖机能。
❖ 大辟刑,将罪人斩首处死。
墨
劓
剕
孙膑刖足案
战国中期。据《史记》载,孙膑,齐人, 是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曾与魏将庞涓一起学兵 法。庞涓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便暗中让人召 孙膑到魏国。“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 法刑断其足而黥之,欲隐勿见”。孙膑被断足 后方察觉庞涓的阴谋,遂设计逃出魏国,后计 杀庞涓。《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在左边的不好好向左打,在右边的不好好 向右打,驾车的人不能使马走正道,服从 命令的要在祭祀时予以奖赏,不服从命令 的不但本人丧命,还要把你们的儿子杀掉。
二、立法思想 1.王权神授
“有夏服天命” 2.“天命、天罚”
三、立法内容
1.改造“礼” 不孝罪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
原始的礼由习惯演化为法
治,
在社坛里杀掉
妻、子入为官奴;戮尸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威侮五行"就是不敬上天,"怠弃三正"就是不重用大臣。 "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指努力奉行命令的, 便在先祖的神位前颁行赏赐;不努力奉行命令的,便在 社神的面前给予惩罚。
此处五行应读五行(heng)指的是五种德行:金木水 火土。这是五行(xing)最初的含义。五行是我国 2000多年以来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架构,对中国人的 宇宙观、世界观、日常生活影响深远。五行(xing)即 指:五种元素;五种能量;五种德行。而五行作为五种 德行最早出现在《甘誓》中,最初读heng,汉代,为 避文帝刘姮之讳改读为五行(xing)。董仲舒有言:故 五行(xing)者,五行(heng)也。
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服”。 ②“禹朝诸侯于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禹斩而戮之。”
(国语·鲁语)
中国法律起源的方式
❖ 法源于天说 ❖ 法源于苗民说 ❖ 法源于皋陶造律说 ❖ 法源于定分止争说 ❖ 法源于习惯说 ❖ 刑起于兵说
刑起于兵
❖ “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 用钻笮;薄刑用鞭扑。《国语·鲁语上》 (1)首先用来惩罚战俘; (2)用于惩罚本部族内的士兵; (3)军事长官兼理司法; (4)战争本身就是惩罚。
刑名
2、镇压各种违抗王命的行为
yì fēi yuè 墨、劓、剕(刖)、宫、大辟。
(奴隶制五刑)
奴隶制“五刑”
❖ 墨刑(黥qing刑),毁坏罪人的容貌。 ❖ 劓yi刑,割去罪人鼻子。 ❖ 剕fei刑(刖yue刑、膑bing刑,“斩
趾”),毁坏罪人行走能力。
❖ 宫刑,(淫刑、椓zhuo刑、腐刑),毁坏
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关于国家与法的起源的一般理论
❖ 法律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 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 法律的产生过程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到 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 法律产生的过程受宗教、道德的极大影响,因此刚刚产生的 法律几乎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
❖ 制定法:禹刑
❖誓
禹刑
夏朝法律的总称。 “夏有乱政,而做禹刑”,是中国最早
的奴隶制法。
❖ 《禹刑》见于《左传·昭公六年》。晋国的叔向在抨击郑 国子产“铸刑书”时提到: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 一般认为,《禹刑》可能是夏代法律的名称,是后人为纪 念夏的先祖禹而命名的
❖ 一般认为,《禹刑》的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禹刑》 的具体内容已经无法考订
宫
大辟
己恶而掠美为昏
贪以败官为墨
杀人不忌为贼
3. “昏、墨、贼,杀。” 《尚书》
《夏书》载:“昏、墨、贼,杀。”据叔 向解释,“昏”罪,即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 他人的美名;“墨”罪,即贪得无厌,败坏官 纪; “贼”罪,即肆无忌惮地杀人。这三种 罪都要处以死刑。
晋刑侯与雍子争田案
公元前528年,据《左传》载,晋国的刑侯和雍子争夺畜地的土 田,调解了很久也没有成功。于是韩宣子命令叔鱼来处理这个案 子,认为罪过在雍子。雍子为了贿赂叔鱼,就把女儿嫁给他。叔 鱼宣判刑侯有罪,刑侯发怒,在法庭上将叔鱼和雍子杀死。韩宣 子询问叔向如何处理这件事,叔向说:“三人罪状相同,杀了活 着的人而暴尸,死者暴尸就可以了。雍子明知自己的罪,还要用 女儿贿赂叔鱼以换得胜诉;叔鱼出卖法律,刑侯擅自杀人;他们 的罪状相同。自己有了罪而掠夺别人的美名是错,贪婪而败坏职 责就是墨,杀人而没有顾忌是贼,皋陶的刑法规定:昏、墨、贼, 杀,应法办。”于是杀死刑侯并暴尸,把叔鱼、雍子的尸体也暴 陈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