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综合课中国法制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模拟试卷1(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第1-45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西周关于婚姻的“六礼”制度中,把男家卜得凶吉通知女家订婚称为( )。
(分数:2.00)A.纳采B.纳吉√C.纳征D.问名解析:解析: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
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女方,举行结婚仪式。
3.西周时期,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被称为( )。
(分数:2.00)A.五听√B.五刑C.五过D.五罚解析:解析:五听为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
五听为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
五过为西周时期官吏渎职犯罪的五种情形。
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
五罚属于“五过之疵”的情形。
4.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 )”。
(分数:2.00)A.禹刑√B.汤刑C.九刑D.五刑解析:解析: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
5.西周时期明确对惯犯和偶犯作出了区分,西周把惯犯称为( )。
(分数:2.00)A.眚B.非眚C.非终D.惟终√解析:解析: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非眚和眚,将偶犯和惯犯区分为非终和惟终。
6.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 )。
(分数:2.00)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解析:解析:我国的赎刑制度最早起源于夏朝。
7.奴隶制五刑体系中,把砍去犯人膝盖骨的刑罚称为( )。
(分数:2.00)A.劓刑B.刖刑C.剕刑D.膑刑√解析:解析:劓刑为砍去受刑人鼻子的刑罚;刖刑为砍去受刑人手的刑罚;剕刑为砍去受刑人脚的刑罚;膑刑为去掉受刑人膝盖骨的刑罚。
8.西周时期,将惯犯和偶犯区分为( )。
(分数:2.00)A.惟终和非终√B.眚和非眚C.不端和端为D.弗知和遗忘解析:解析:西周将惯犯和偶犯区分为惟终和非终,将过失和故意分为眚和非眚;秦朝将故意和过失区分为端为和不端;西周将可以宽宥原谅的“过失”“弗知”和“遗忘”三种犯罪情形称为“三宥之法”。
9.嫡长子继承制是在( )牢固确立下来的。
(分数:2.00)A.夏朝B.商朝前期C.商朝末期D.西周时期√解析:解析: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商朝末期,西周时期牢固确立,该制度沿用至明朝。
10.夏朝的中央司法官称为( )。
(分数:2.00)A.大理√B.司寇C.廷尉D.大理寺卿解析:解析:大理为夏朝中央司法官;司寇为商朝和西周的中央司法官;廷尉为秦、汉、三国、两晋时期的最高司法长官;大理寺卿在北齐以后至宋朝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的长官,明清时期为中央复核机关的最高长官。
11.西周时期审理民事案件所收的诉讼费用称为( )。
(分数:2.00)A.钧石B.束矢√C.质剂D.司约解析:解析:西周时期民事诉讼费用称为“束矢”,刑事诉讼费用称为“钧石”。
“质剂”为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司约”为西周时期管理契约的官员名称。
12.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称为( )。
(分数:2.00)A.夏台√B.美里C.圜土D.囹圄解析:解析:夏朝中央监狱名称为夏台,圜土为夏朝地方监狱名称。
羑里、囹圄为商朝监狱名称,商朝监狱也称为圜土。
13.西周时期实行( )的立法指导思想。
(分数:2.00)A.德主刑辅B.明刑弼教C.明德慎罚√D.德本刑用解析:解析:德主刑辅为汉朝武帝之后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刑弼教为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德本刑用为唐朝立法指导思想。
14.吕刑又称为( )。
(分数:2.00)A.脯刑B.甫刑√C.菹刑D.九刑解析:解析:吕刑又称为甫刑。
脯刑为商朝特有的刑罚,意思是将受刑人晒成肉干。
菹刑又称为醢刑,意思是将受刑人剁成肉酱。
九刑是西周时期的九种刑罚。
15.西周时期法律的总称是( )。
(分数:2.00)A.禹刑B.汤刑C.九刑√D.吕刑解析:解析:西周时期法律制度的总称为九刑;禹刑为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汤刑为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
吕刑并非西周法律制度的总称,而是周穆王改革的一次记录而已。
16.春秋时期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指( )。
(分数:2.00)A.晋国的“铸刑鼎”活动B.邓析私刻的“竹刑”C.郑国的“铸刑书”活动√D.楚国的“仆区之法”解析:解析:郑国“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晋国“铸刑鼎”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二、多选题(总题数:8,分数:16.00)17.多项选择题第46-63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8.下列选项中,属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活动的是( )。
(分数:2.00)A.铸刑书√B.铸刑鼎√C.竹刑√D.吕刑解析:解析:吕刑属于西周时期的立法活动。
19.下列选项中,属于夏朝监狱名称的有( )。
(分数:2.00)A.圜土√B.囹圄C.夏台√D.钧台√解析:解析:囹圄属于商朝监狱的名称。
商朝监狱也称为圜土。
20.下列选项中,属于奴隶制五刑的刑罚是( )。
(分数:2.00)A.黥刑√B.膑刑√C.宫刑√D.劓刑√解析:解析:奴隶制五刑为墨刑(也称为黥刑)、劓刑、剕刑(或刖、膑)、宫刑、大辟。
21.九刑包括( )。
(分数:2.00)A.剕刑√B.大辟刑√C.扑刑√D.流刑√解析:解析:西周的九刑为奴隶制五刑加鞭、扑、赎、流。
22.下列选项中,属于《吕刑》所记载的内容有( )。
(分数:2.00)A.要求在选择司法官时注意慎重、崇德√B.规定了赎刑制度√C.“中罚”、“中道”、“中正”√D.“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解析:解析:“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源于夏朝,《吕刑》未记载该内容。
23.春秋时期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有( )。
(分数:2.00)A.子产B.孔子√C.赵鞅D.叔向√解析:解析:孔子反对铸刑鼎,叔向反对铸刑书,二人都为守旧势力进行辩护。
子产和赵鞅属于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24.下列有关西周时期刑法适用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
(分数:2.00)A.西周时期就已经确立了类推原则√B.最能体现西周时期宗法等级制度的刑法原则是老幼废疾减刑原则C.西周时期有关“质剂”和“傅别”的划分体现了区分故意和过失的刑法适用原则D.西周时期的“八辟”之法是后世“八议”制度的渊源√解析:解析:西周时期所谓“罪无正律,则以上下而比附其罪”,即“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
可见,该原则类似于类推适用原则。
因此,A项正确。
最能体现西周时期宗法等级制度的刑法原则是同罪异罚原则,故B项错误。
区分故意和过失的刑法原则的划分标志是“非眚”和“眚”,故C项错误。
西周时期的“八辟”之法是后世“八议”制度的渊源,故D项正确。
三、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4.00)25.简答题第64-66小题。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6.简述西周时期婚姻六礼的主要内容。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周时期,“六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后世历代所继承。
六礼内容是:(1)“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品提亲;(2)“问名”,即男家在女家答应议婚后,请媒人问女方的生年日月时辰,并卜于祖庙以定吉凶;(3)“纳吉”,即男家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家,决定订婚;(4)“纳征”,又称为“纳币”,即男家送聘礼给女家;(5)“请期”,即男家择定吉日为婚期,商请女家择定婚期;(6)“亲迎”,即男子赴女家迎女,举行结婚仪式。
“六礼”之中,最基本的是“纳采”和“纳征”。
“六礼”是古代礼制的一部分,该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解析:四、分析题(总题数:4,分数:10.00)27.分析题第67-69小题。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8.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
《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祈祷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这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礼”的性质和作用。
(2)这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伦理道德和仁义,没有礼的规范就不能形成;教化礼训和正定风俗,没有礼的规范就不能完备;分歧争议以及诉讼活动,没有礼的作用就不能决定;君王臣下,父子兄弟,没有礼的规范就无法界定;从学拜师,没有礼的规范就难以亲定;朝制列班、军事治理、官吏管理、执法,没有礼则无法运行;进行祭祀活动,没有礼的规范就不会诚实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