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第五讲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西周中后期起,维系着周王朝统治的宗法等级制度出现了全面危机。

随之而来的是,从经济制度到政治制度,从井田制到分封制,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风雨飘摇中,伴随着旧制度的解体,新时代即将到来。

这是一个“王纲解钮”的时代,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豪士辈出的时代,这更是一个学术开放自由、知识分子指点江山的黄金时代。

第一节奴隶制法制的瓦解和各诸侯国的改革1 .奴隶制法律制度解体标志: (1).王权的下移; (2).礼的僭越; (3).井田制的瓦解(4).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2.诸侯国改革经济制度和军事制度。

(一)齐国。

“相地而衰征”,“作内政而寄军令”。

(二)晋困。

“作爰田”、“作州兵”。

(三)鲁国。

“初税亩”、“作丘甲”。

(四)楚国。

“书土田”、“量入修赋”。

(五)郑国。

“作封洫”、“作丘赋”。

第二节成文法的公布及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家思想的影响下,在法律制度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历史标志意义的事件,这其中就包括春秋时各国相继公布成文法,战国时各国又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变法改革,为新制度、新秩序的创建进行着努力。

一、春秋时期各国立法以及成文法的公布春秋中期开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生的诸多变化,一些诸侯国开始进行立法活动,相继制定了成文法。

其中较早制定成文法的国家是楚国。

公元前689~前677年,楚文王在位时,效法周文王时的“有亡荒阅”之法,“作仆区之法”,用以惩治隐匿逃亡者和窝藏盗窃物品的行为。

公元前613~前59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位期间,又制定了“茆门之法”,规定了关于宫廷警卫方面的内容。

晋国也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位时,制定了“被庐之法”。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命执政赵宣子(赵盾)制定“常法”,是一步包含了刑事、民事和官制法律内容的综合性法规。

公元前554~前547年,晋平公时执政范宣子在“常法”的基础上修订了新的刑书。

这一时期,虽然诸多国家先后制定了成文法,但是很可能并没有布之于众。

“刑不可知,威不可测”、“临事制刑,不豫设法”的秘密法传统还没有真正打破。

到了春秋后期,社会变革愈加激烈,新兴统治者迫切希望摧毁旧宗主贵族的法律特权,摆脱宗法等级制度的束缚,于是在反复的论争中郑、晋等国公布了成文法。

公元前536年,郑简公时期,在执政子产主持下,郑国“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公元前513年,晋国也在执政赵鞅、荀寅等人主持下,“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

公元前501年,郑献公时期,大夫邓析私制一部“刑书”,因其书于竹简之上,故称“竹刑”。

执政驷歂以邓析“私造刑法”有违国家法制为由将其杀死,但认为“其法可取”,将“竹刑”公布并予适用。

在郑、晋相继公布成文法之后,其它诸侯国也陆续效仿,这就推动了法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不过制定公布成文法却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新旧势力的激烈争论。

郑国子产“铸刑书”,遭到了晋国大夫叔向的强烈抨击。

他从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出发,致信子产,指出,按照传统体制法律是不能予以公布的,因为“惧民有争心”,了解法律内容之后,百姓一旦“不忌于上”,起了争名争利之心,统治就困难了。

现在郑国将刑书铸在鼎上,“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叔向认为百姓将不会再遵从礼制,故而他认为郑国“国将亡,必多制”。

子产复信中,说明公布成文法的目的在于“救世”,维护了公布成文法的成果。

二十年后,叔向的晋国也公布了成文法,这次出来责难的是孔子。

他认为礼乐制度是立国之本,其核心则是“贵贱不愆”的宗法等级秩序。

正是在这一等级制度之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

而若“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于公布了成文法,人们将会抛弃原来的礼仪制度,从而宗法秩序将难以为继,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国家也将无法存在。

故而,孔子言“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虽则反对公布成文法的人层出不穷,但这一历史趋势却已无人能够阻挡。

春秋后期成文法的公布,打破了法律的秘密状态和神秘色彩,使法律从“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走向了公开化,在已经摇摇晃晃的宗法等级制度上,重重的推了一把。

这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中的新纪元,是历史进入新时代、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二、李悝变法及《法经》进入战国时期,在春秋各国陆续公布成文法法的基础上,在早期法家“法治”思想的指导下,各国又对旧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的变法改革,陆续制定了一批新成文法,如赵国的“国律”、楚国的“宪令”、齐国的“七法”、韩国的“刑符”、魏国的“魏宪”和《法经》、秦国的《秦律》等。

其中以战国初国力最强大的魏国的立法时间最早,成就和影响也最大。

(一)李悝变法的措施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巩固政权,增强国力,争雄天下,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而魏国则是最早进行变法的国家。

魏国国君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礼贤下士,任人有方,先后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乐羊为将,吴起为西河守,对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者也很尊敬。

李悝魏人,为战国时期法家第一人,在其相魏时,他进行了大规模的变法改革,其变法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政治上,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

李悝认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赏罚分明。

他视那些“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的世袭贵族为“淫民”,力主“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建立新型的官僚制度。

第二,经济上,“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

李悝要求农夫努力耕作,充分发挥土地的效力和潜能,提高粮食产量,扩大收入,从而达到使国家富强的目的。

为了解决丰年荒年粮价不同给百姓造成的影响,他实行了平衡粮价的“平籴法”,具体做法是:丰收之年国家平价购进余粮储备起来,防止粮价暴跌伤害农民种粮积极性;灾荒之年国家将储备的粮食平价出售,防止粮价暴涨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

这一做法有效防止了农民破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的投机活动,维持了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

第三,法律上,制定《法经》,推行“法治”。

为了限制旧贵族势力,巩固变法改革成果,李悝制定了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原则精神。

(二)《法经》的内容《法经》早已失佚,在《晋书·刑法志》、《唐律疏议》以及明代董说《七国考·魏刑法》等文献中,保留有主要篇目及部分内容。

根据这些记载,《法经》共有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其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

第一,正律部分为前四篇,主要是惩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

盗罪为侵犯公私财产的行为,贼罪则为侵害人身安全及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

《晋书·刑法志》记载,李悝“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

盗贼须劾捕,故着《网》(应为囚,《晋书》误)、《捕》二篇”。

第二,杂律部分,即第五篇《杂法》。

主要为惩治盗、贼之外的其它犯罪。

根据《晋书》记载,包括六种犯罪行为:“轻狡”,盗窃兵符、玺印或议论国家法令等行为;“越城”,翻越城池,偷渡关津;“博戏”,赌博欺诈;“借假不廉”,贪污贿赂;“淫侈”,奢侈淫糜;“逾制”,越级享用不该享有的特权或器物服饰。

《七国考》则记载有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等“六禁”。

内容大致相同。

第三,第六篇《具法》。

相当于后世律典的《名例》。

《晋书》中有“具其加减”的说法,故其内容应当为按照不同情节予以加刑或减刑的规定。

(三)《法经》的地位和特点《法经》的内容、篇目、体例、结构虽然比较简单,但其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

它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为指导,总结了此前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而成,代表了当时最高立法成就。

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上,《法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结构来看,《法经》以严惩盗、贼犯罪为核心,根据罪名类型、程序性规定、量刑标准等不同内容分立篇目,包含有总则与分则、实体法与程序法、刑法规范与其它法律规范等内容,创立了诸法合体的篇章体例结构,为后世成文法典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立法宗旨来看,《法经》在法家君主集权专制思想指导下,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立法原则,将危害统治及社会秩序、侵犯所有权及人身安全的行为认为是最严重的犯罪,开创了后世立法的根本精神。

从法律内容来看,《法经》贯彻了法家重刑主义的法制原则,沿袭了夏商西周的五刑制度,尤其是商代残酷的刑罚,这使野蛮的刑罚在文明进步的社会中依然得以保留,直接影响了此后两千余年的刑罚制度发展方向。

此外,《法经》一改过去法律以“刑”称呼的传统,变而为“法”,这就突出了法家所强调的法作为一种公平的客观评判标准,而不再是以往单纯强调刑罚的“刑”,这也是“法”的观念进步的一个表现。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法经》都成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标志,对后世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后秦国商鞅变法即是以法经为蓝本制定了《秦律》。

汉承秦制,汉相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制定了《九章律》,以后的魏晋各朝立法又都以汉律为宗。

故而,《法经》作为中国古代成文法典的源头,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三、商鞅变法商鞅为卫国公室后代,氏公孙,名鞅。

后在秦因功受封于商,故称商鞅。

其早年在魏国做家臣,但未受重用,闻得秦国召贤,不得志的他携《法经》西行入秦。

到秦国后其才华很快得到孝公赏识,于公元前359年被任命为左庶长,开始变法,使法家的政治理想得以在秦国彻底的实现。

商鞅变法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在公元前359年,主要内容有:第一,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

商鞅将《法经》在秦国颁布实施,改“法”为“律”。

如果说“法”强调的是公正的话,那么“律”则侧重于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与统一性。

在这一时期,法家人物更加关心的,是法律能否真正得以施行。

商鞅还推行了连坐法,在编户齐民的基础上,建立什伍中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的制度,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法律实施当中,法家重刑轻罪的思想也得以彻底贯彻,希望“以刑去刑”,从而实现“法治”。

第二,奖励军功。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商鞅对秦国原有爵制进行了改革,重新规定了二十等爵制。

按照爵位高低享有不同的政治、经济特权,还可用爵位抵罪或赎身。

而获得爵位的主要途径就是军功。

国君的宗族没有军功也不能列入公族的簿籍,不能享有贵族的特权。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第三,重农抑商,鼓励耕织。

变法规定,从事农耕纺织卓有成效者,可以免除本身徭役,而从事商业手工业及怠慢劳动而致贫困者,可能会被全家没为官奴。

此外,秦律中还有诸如重征商税,禁止商人经营粮食等规定。

第四,焚烧诗书,申明法令。

商鞅为了顺利推行变法,曾下令焚烧儒家经典,打击复古思潮,加强思想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