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初探——评《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初探——评《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初探——评《日本经济》
日本与我国毗海而邻,其发展建设与我国息息相关,尤其此研究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对于日本的经济需要我们时刻关注。

而了解日本经济绝不仅仅是关注其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而是要从历史入手,了解日本经济形成、发展的历程,从而对经济予以客观、真实的评价,对经济未来走向予以预测。

这就是冯昭奎《日本经济》一书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其入情入理地给我们揭示了日本经济的兴衰,为我们揭开了日本经济的面纱,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日本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冯昭奎先生在进行本书创作时候曾经提到,创作此书的初衷是因为人们对于日本经济的关注,尤其在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出现泡沫时候,人们更多的看到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表象,对于本质内涵窥探较少,很多时候人们会为日本经济的繁荣而大加赞扬、盲目肯定,也会为其经济的瞬间“崩盘”、崩塌而疑惑、惊恐。

但只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本质和根源,才能够了解日本经济为何能够创造让世界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奇迹”,才能够了解为何日本经济会出现“泡沫破灭”,也才能够了解日本经济在长期萧条的局面下如何予以恢复、自拔。

日本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土地、民族等诸多因素相关,这些因素或者直接或者潜在地影响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冯昭奎先生看到其内在的联系,《日本经济》一书便是从这些因素入手来进行问题探讨,通过此类因素的影响分析为后续的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探索埋下伏笔。

让我们看到了经济的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其与一个国家的多种因素相关,打开了我们对于经济认识的眼界,提升了我们对于经济的认识高度。

冯昭奎先生对于马克思先生所指出的“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也正是因为此,其在《日本经济》一书中通过“人”来打开书籍的首章,让我们认识到人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日本人口增长模式在战前与战后有所不同,战前其人口增长是“生多死多”,而战后人口增长模式则是“生少死少”。

也正是日本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日本将人口的年龄段进行了划分,15~64岁为“生产年龄”,14~65岁为“从属年龄”,14岁以下为“少龄”,65岁以上为“老龄”。

日本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这不可避免的促使了其老龄化人口社会予以产生,并呈现出加剧态势。

通过2016年日本总务省所公布的调查统计显示,2016年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据到总人口的26.5%,已然成为世界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这一数据与冯昭奎先生在书中的阐述不谋而合。

人口的变化,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都对日本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消费年龄”的减少必然带动日本经济消费水平的下降,“消费最旺盛人口”的减少让日本本国内的内需程度不
断降低。

在1995年,日本15~64岁人口达到峰值,而到2005年,人口减少了近300万,减幅高达3%,此期间的食品消费量减少了2.8%,衣着类消费金额减少了40%,其他类别的消费需求量也降低了14%~33%不等。

同时,劳动力供给方面也大大减少,创新能力大大降低,社会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速度逐渐下降。

加上日本人口大多集中于东京等大城市,让各个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更加剧了日本经济的倾斜发展。

这些内容在《日本经济》一书中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们看到了“人”的因素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也让我们反观我们自己的人口发展,避免“人”的因素对经济造成消极影响。

之后,本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日本经济的发展史,本书首先阐述了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对于人民的意义,对于历史未来发展的意义,之后转入到日本经济发展的讲述,通过经济历史的层层剖析,让我们了解日本经济的繁盛并非偶然,其通过自己的探索走出了“脱亚入美”的路线,并为亚洲经济的发展做出来典范。

正是因为日本经济的发展让亚洲国家能够在欧美国家面前“昂首挺胸”,也为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想必,那时那刻,日本已经成为亚洲各个国家学习和效仿的重要对象,所表现出的经济增长已经让业界称之为“经济神话”。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脚步的加快,日本经济所迎来的并不是所谓的“一路顺风”,甚至可以说不仅不是“一路顺风”,而且是“一路坎坷”,在后续的经济表现中很差,尤其在经济泡沫发生之后,日本在几十年之后一路处于萧条期,不仅让国内各界对日本经济的发展予以反思,也让各个亚洲国家对自身经济的发展给予重新的思考,既需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也需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做好经济发展的调整。

但是,即使对于日本经济泡沫的发生,冯昭奎先生也并没有对于日本经济给予全盘否定,我们在书中依然看到了冯昭奎先生对于日本经济的辩证讨论,这让我们既看到了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可取之处,也让我们能够从多角度对本国经济的发展予以研究探索。

同时,冯昭奎先生也总结了此时间段的日本经济对于亚洲经济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首先,其通过自身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变了亚洲经济的“自卑感”,为亚洲国家在追赶英美等发达国家经济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这对于我们辩证的看待战后日本经验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次,日本的家庭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在亚洲各国出口,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文明起到了很好地传递作用,成为展现西方消费文明的重要媒介。

而且,日本消费品的质量较好,对于亚洲国家在中西方国家中的形象树立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当然,日本消费品的“打扮”程度较大,也让其其在材料浪费方面产生影响。

第三,日本对亚洲各国的机械设备零件制作、原材料生产,以及其他技术方面起到了提高促进作用,其较高的质量水平成为亚洲各国所需
要效仿的重要对象。

但是,日本与欧美各国的技术创新还有一定差距,技术转移方面较为保守。

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史,冯昭奎先生给予了客观、公平的评价,能够让我们以更加中立的态度审视日本经济的系统发展。

在《日本经济》一书中,冯昭奎先生还提出了重要的景气循环一说,认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的“上升”,也不是完全的“下降”,而是“上升”与“下降”的循环往复,通过周期循环方式予以交替,“上升期”与“下降期”更迭出现。

并通过详尽的时期、事件说明就此学说予以证明,而这也彰显了本书的撰写特色,其将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日本经济的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讲述的方式深化读者对经济理论的理解,通过理论的阐述让读者对于日本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从深层次予以认知,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撰写效果。

循环经济一词并不是冯昭奎先生所创,但是其将日本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上上下下”、“浮浮沉沉”的日本经济常态,也给人们揭示了重要的景气循环理论。

最重要的是,冯昭奎先生对于循环经济理论衍生下的日本景气循环进行了问题总结,首先,金融机构不良债权问题严重,不良债权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的重要导火索。

不良债权的重压之下更让日本的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不断,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

其次,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让日本国内产生“产业空洞化”,日元升值的情况下,更多的日本制造业选择向国外进行生产据点的转移,此时期不至于引起“产业空洞化”,但是“空洞化产业”的产生不可避免。

“产业空洞化”是日本经济走向高端化的重要契机,也是其回归亚洲的必由之路。

冯昭奎先生所撰写的《日本经济》不仅对于日本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行了介绍,从宏观角度对其经济发展给予了品评,而且从重点产业进行了考证,对日本的产业结构给予了充分而详尽的介绍,并将其产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并从重点产业方面,诸如重工业、化工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让读者通过日本经济的宏观了解,步入到其重点产业的微观分析,做到了全面介绍与重点深入相结合,既带给读者极为清晰的脉络结构,又带给读者极具深度的经济认识,让日本经济如同“剥洋葱”一般呈现在读者面前,带给读者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全面“经济观”。

日本经济结构主要是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结构,这就让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很多时候甚至难以让其得以存活和活跃。

而且,大企业在向信息化过渡的过程中,实习了“终身雇佣制”,这就让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面临发展的障碍。

而且,因为日本长期以间接金融为中心,依靠银行进行资金的分配,所形成的金融体系更多的适应于规模大、风险小的经济活动,而对于新兴产业的支撑力度不足。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日本政府也在积极寻找更好地方式改变传统经济格局,希望能够更大力度促进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是,冯昭奎在《日本经济》一书中也隐隐透漏出对日本经济转型的担忧,并以此作为衬托,希望我们国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我国经济转型的更佳路径,让我国的经济获得腾飞。

如果认为《日本经济》一书的撰写就此而完结,那么对于冯昭奎先生所撰写的文章则认识偏颇,《日本经济》在后面章节对本书内容予以了深化和提升,不仅将日本经济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阐述,而且对于日本对外经济方面进行了解释说明,此部分既可以被认为是全书的精彩收尾,也可以被认为是对日本经济的全面概况,做到了对日本经济的纵向国内分析与横向国际比较相结合,带给读者更为全面的日本经济认知。

同时,本书在最后也对日本经济进行了反思、总结,对日本人的优点进行了总结、汇总,认为其所具有的“资源小国”危机感、大力开发头脑资源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其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与改善,也是我们所需要予以认真对待的方面。

日本国家对环保科技、节能技术的创新研究,更是我们所需要重点投入的关键。

通过对日本经济的系统认识,让我们对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予以深思,让我们国家也通过纵向对比、横向对比的方式,了解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我国经济得以更好发展。

《日本经济》一书可谓内容丰富、资料全面、观点新颖、叙述由浅入深,对于此书的阅读、学习既可以给学习、研究日本经济的学者、学生予以思想的启发、认识的深化,也可以带给读者更为详细的日本经济认知,让读者通过此书的阅读了解日本的经济发展,让读者如同踏入日本国门了解日本社会的演变,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予以探索、促进,可谓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