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绪面部表情的组内优势效应及其理论

情绪面部表情的组内优势效应及其理论

#综述#情绪面部表情的组内优势效应及其理论刘红艳张积家=摘要>情绪面部表情的沟通对人的社会交际有重要意义。

/神经文化理论0认为,人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普遍的,所以,不同文化的人们能识别和理解对方的情绪;面部表情的文化差异由表现规则和解码规则造成。

新近的研究则发现,情绪的面部表情存在着/组内优势效应0,这种效应可以很好地被/方言理论0所解释。

=关键词>情绪面部表情;组内优势效应;方言理论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74(2008)01-0070-04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它不仅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

情绪会通过人的面部表情流露出来。

根据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表达情绪,是个体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

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还可以推测他人的情绪。

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是社会交际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

因此,面部表情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经典课题,也是争议颇多的课题。

早在1830年,达尔文在周游世界时就发现,虽然他不懂得当地人的语言,但却可以毫无困难地理解当地人的面部表情。

因此,他在5人类和动物的表情6一书中提出,人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普遍的。

达尔文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的研究支持,但同时也有人提出面部表情主要受文化和教化影响,不同文化的人面部表情的表达模式不同。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围绕着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是受先天遗传影响还是受后天文化和环境影响争论不休[1-4]。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虽然还存在着争议,但绝大部分研究者似乎都默认了情绪理解和识别是天生的观点。

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是Ekman等人提出的神经文化理论。

新近的研究发现,情绪的理解和情绪识别中存在着/组内优势效应0[2-3]。

对于这种效应,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方言理论0来加以解释[5]。

1情绪面部表情的神经文化理论(Neuro cultural theory)达尔文认为,面部表情是天生的。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以同样的模式表达和识别情绪。

这种观点符合常识。

如果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情系统,那么,中国人将看不懂美国的电影。

在经济走向全球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0课题(2005C B52280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06200524)、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06JDXM XLX01)资助。

作者单位:510631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系通讯作者:张积家Email:Zhangjj@ 化的今天,如果人们不能识别其他文化团体的人们的面部表情,后果将不能想像。

这种观点得到了许多实验证据的支持。

观察表明,婴儿生来就具有表达和识别不同面部表情的能力。

许多研究者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具有和成人一样的面部肌肉运动系统。

3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对抚养者的冷漠表情表现出忧伤情绪,表明婴儿对人的面部表情非常敏感。

出生后4个月左右的婴儿,就能对高兴表情和中性表情的照片、惊讶表情和高兴表情的照片表示出不同的视觉注视时间。

这些面部表情是随着婴儿的生理成熟而逐渐显现的[6]。

20世纪60年代末,Ekman和Izard采取同样的方法:让不同文化的被试选择适合白种人面部表情照片的词,虽然采用了不同系列的情绪词,但研究结果一致:西方和非西方文化的人们都能识别高兴、愤怒、害怕、悲伤、讨厌和惊奇六种面部表情。

由此,他们认为,表情识别具有普遍的模式,受进化和生物因素影响,表情识别不是后天习得的[1,7]。

为了排除不同文化可能受共享的媒体材料的影响,Ekman到新几内亚高原调查住在这里的土著人。

这里的人们没有机会接触西方文化,几乎没有见过杂志,相片和电视。

Ekman给这里的人们讲了一个故事,然后让他们选择一张最适合这个故事的表情的图片。

结果发现,不论男女老少,他们的判断和西方人高度一致。

唯一例外的是他们不能区分害怕和惊奇。

在另一个任务中,Ekman让这些新几内亚人表达出适合所讲故事的表情。

结果发现,这些表情和西方人的表情没有差异。

而且,这些土著人的表情也能准确地被西方人辨别[8]。

Ekma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神经文化理论。

神经文化理论认为,表情主要受先天因素影响,面部表情的沟通受普遍的面部情感系统(facial affect pr o-g ram)控制。

在这个系统里,一个人体验到的情绪和他表现出来面部表情是一致的。

所有文化中的人面# 70 #部情感系统是一致的。

神经文化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之间情绪的面部表情可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表现规则0(display rules)和/解码规则(de-coding rules)0造成的。

他们认为,在非社会情景中,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表达情绪,以同样的模式识别情绪。

但在社会情景中,人们可能有意识地使用社交/管理技巧0(m anagement techniques)即/表现规则0来控制或掩饰自己情绪面部表情。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表现规则,这些规则会加强、减弱、中性化或掩饰情绪表现[1]。

Matsumo to进一步认为,所有文化的人们都以同样的方式识别情绪,但是,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解码规则0,这些解码规则决定人们是否承认理解这些情绪[9]。

这个理论认为,不同文化的人们识别情绪的模式和能力都一样,但是,有些文化可能存在着一些潜在规则。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女子大笑是不合伦理规范的,虽然人们认识这些情绪,但可能会潜意识地否认识别这个面部表情。

一句话,神经文化理论认为,情绪的沟通模式是普遍的、天生的,情绪面部表情沟通中存在着普遍的面部情感系统。

不同文化的人们情绪沟通的差异是由于不同文化的表现规则和解码规则造成的。

2面部情绪识别中的组内优势效应(group advantage effect)和神经文化理论主张的情绪沟通模式是普遍的、天生的看法不同,新近很多研究发现,情绪的面部表情识别中存在着组内优势效应。

所谓的组内优势效应,是指当情绪由自己文化群体中的成员表达时,就更容易被识别。

换言之,人们识别自己文化中的人们的情绪面部表情比识别其他文化中的人们的情绪面部表情更为准确。

其实,这种组内优势效应在以往的研究数据中就已经存在,只是由于研究者对情绪的普遍性感兴趣,在分析数据时忽略了这种现象。

例如,Izard在1971年就发现,美国人识别美国人情绪面部表情照片时,正确率为83%;欧洲人识别美国人面部表情的照片时,正确率为75%~83%;日本人识别美国人的面部表情照片时,正确率为65%;非洲人识别美国人的面部表情照片时,正确率为50%。

这表明,对同一文化团体成员情绪面部表情的识别准确率最高。

文化越相近,识别的正确率就越高[7]。

Effenbein等[3]使用元分析技术分析了97个情绪识别研究的结果,其中包括Ekm an和Izard的经典研究,一共有182个不同的样本,包括22000个被试。

元分析的结果一方面证实了情绪面部表情的识别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即人们能够准确识别来自不同团体的情绪表情,同时还发现在情绪面部表情识别方面具有组内优势效应,被试识别同一文化群体成员的面部表情比识别其他文化群体成员的面部表情准确性更高。

元分析还发现,文化团体之间地理位置越接近,团体之间联系越密切,组内优势的效应量就越小。

M arsh等[10]在2003年的实验里,进一步证实了情绪面部表情的组内优势效应。

他们严格控制了实验材料和程序,确保刺激材料只在情绪面部表情和中性面部表情这个维度上有变化,平衡面部的物理特征,妆饰和其他的无关变量。

实验从JACFEE(日本人和高加索人情绪面部表情系统)和JACNeuF (日本人和高加索人中性面部表情系统)中挑选了9个日本人(出生后一直定居日本)和9个日本美籍人(出生于日本,后移民到美国)的照片,选择每个人的一张情绪照片(表情或为愤怒,或为厌恶、害怕、悲伤、惊奇,未选择高兴,因为JACFEE系统中没有日本人高兴情绪的照片)和一张中性照片,共36张照片。

把材料分成两个系列,每一系列都包括9张中性照片和9张情绪照片。

这些照片在国籍上作了平衡。

实验前让被试者熟悉这些照片。

被试为本族的美国人或加拿大人。

接着,给被试随机呈现18张照片,让被试评价这些照片的6个人格特性:效率,独立,无知,开放,喜爱和粗鲁。

然后,告诉被试者实验材料中有9个日本人和9个日本美籍人。

让每一被试判断18张照片中人物的国籍。

结果发现,被试判断情绪面部表情照片的国籍的准确率比判断中性面部表情照片的国籍的准确率显著高。

研究者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情绪面部表情的文化差异造成。

情绪面部表情照片中存在着文化变量。

由于不同的文化中存在一些细微的面部情绪表达模式,这些细微的差异只有处于文化团体内部的成员才能觉察[10]。

许多研究者考察了产生面部情绪识别中组内优势效应的原因。

Mandal等[11]人发现,人的右脸的表情受大脑左半球的认知控制更多,因此受社会沟通影响而有意调整的机会更大。

相反,人的左脸的表情是更自动化的,受个人特质和深层文化的影响更大。

左脸表情比右脸表情的运动强度更大,更加自动化和个性化。

Matsumo to[12]认为,情绪表达者面部表情的信号特征的差异(如肌肉运动和强度水平)会导致情绪表情识别中的组内优势效应。

Elfenbein 等[13]人使用左脸和右脸的复合情绪表情,考察左、右脸的表情差异是否会导致组内优势效应。

他们让来自美国、印度和日本的被试判断来自三个文化团体的情绪面部表情。

结果发现,对左脸表情的识别具有更大的组内优势效应。

也就是说,非同一文化团体的成员在识别左脸的面部表情时准确性更低。

不同文#71#化团体的人在识别右脸表情时,一致性更高。

这说明,左脸表情比右脸表情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表达和表情识别中的确存在着组内优势效应。

人们识别自己文化团体成员的面部表情时比识别其他文化团体成员的面部表情时准确性更高。

左脸表情的组内优势效应比右脸更为显著。

这种组内优势效应表明,情绪面部表情存在着一些细微的文化变量。

这些细微的文化变量使团体内的成员更容易识别,而团体外的成员就不容易觉察。

正如在言语交际中那样,语言的口音虽然不妨碍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整体沟通,但来自同一地区的人能更确切地理解和沟通。

因此,面部表情的组内优势效应有时也被称之为情绪表达和理解的/口音0效应。

对于这种组内优势效应有很多解释。

有人认为,情绪面部表情的组内优势效应是由民族偏见造成的。

被试者在判断团体内成员的情绪面部表情时,会比判断团体外成员的情绪面部表情投入了更多的注意资源[14-15]。

H ess,Senecal和Korouac发现,面部表明判断的差异主要来自主试是否告诉被试者情绪表情是自己文化团体的还是其他文化团体的[16]。

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被试者在判断不知道刺激是否是来自自己文化团体成员的面部表情时,也存在着组内优势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