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精品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精品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

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

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

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

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

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难点:
①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②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查异。

③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2、多媒体展示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SMART 软件
二、教学过程
(二)、板书设计
位置
南极地区: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洋
范围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核心,包括周边沿岸陆地
南极地区

自然环境北极地区:温度很低,降水比南极多
南极地区:企鹅
北极地区:北极熊
极地科学考察:科学价值、科考站、时间
极地保护在行动:问题条约
课后探究:
比较两极地区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方面的异同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