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极地地区》教案

【精】《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两课时全(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在图中正确指出两极的位置和范围。

分析两极的气候特征。

知道两极地区各自的代表动物。

学会如何在两极地区判断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资料和图片资料,分析、对比两极地区的自然和气候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初步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积极探索地理事物的兴趣,促进地域的研究和发展。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自然地理位置和代表动物。

两极地区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资料分析法、对比学习、教师讲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地球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合称为极地地区。

同学们,你对两极地区了解多少呢?你会判断两极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两极地区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一)独特的自然环境1.位置与范围(1)南极地区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

读南极地区图,说出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南极地区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

(2)北极地区北极地区位于北极圈以北。

读北极地区图,说出环绕北冰洋各大洲的名称。

(北美洲、亚洲、欧洲)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2.气候(1)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暖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十分寒冷。

“冰雪高原”: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

独特的自然景观——冰山:南极大陆附近海面上漂浮的冰山是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它是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漂浮入海形成的。

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约有一万多立方千米。

气候特征酷寒----寒季时,南极内陆的气温一般在-70°C~-40°C之间;暖季时,南极内陆的温度也在-34°C~-20°C之间。

干燥----除了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

烈风----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风库”,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

阅读材料:南极地区的大风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对南极地区气候有这么一段记述:“今天早上,我们施放探空气球。

但气球还没有灌满气,就被7级大风吹爆了。

第二个也是如此,直到第三个才算成功。

当时的气温是-21°C,又有强风。

等我们放完气球后,帽子、眉毛、胡子都结了厚厚的一层白霜,一个个活像白胡子老头。

探险家称南极地区为”风库“,这话不假。

我们在南极地区下锚63天,47天是6级以上的大风天。

据澳大利亚一个科学考察站20年的记录,南极地区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有300天。

南极地区风凶极了,刮起来尖叫着,顺着地面横扫,考察队员的房子时常被掀倒。

”(2)北极地区降水----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极地区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在100~250毫米之间。

风速----北极地区的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

温度--北极地区虽然不像南极地区那么严寒,但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

1月气温介于-40°C~-20°C之间,8月平均气温达到-8°C。

3.代表动物冰天雪地的极地地区,也有生命存在。

(1)南极地区每到暖季,成群的企鹅聚集在南极大陆沿海一带,构成南极地区著名的自然景观。

视频:《南极地区企鹅》拓展延伸:南极其它动物南极海豹、磷虾、南极狼、南极巨虫、南极贼鸥、雪海燕等。

(2)北极地区如果说企鹅是南极地区的象征,那么最有资格代表北极地区的,当然是北极熊了。

视频:《北极熊》拓展延伸:北极其它动物北极狼、北极狐、白鲸、海象等。

拓展延伸:因纽特人称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极地区。

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

4.极地地区的方向在极地地区判别方向可分两步:①根据极点判南北:南极点是地球上最南的地点,它的每个方向都指向北方。

北极点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每个方向都指向南方。

②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东西:在南极上空看,地球按顺时针方向转,沿顺时针方向为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近逆时针方向转,沿逆时针方向为东。

活动:分析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读图,比较南、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

如图。

归纳: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温暖。

归纳和比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课堂练习】1. 下列关于南极地区自然地理的表述,正确的是(C)A.从南极洲来看,世界其他大洲均位于南部B.南极大陆被冰雪覆盖,没有裸露的地面C.世界气温最低的地区是南极地区D.南极大陆没有动物存在2.两极地区共有的自然地理特征是(B)A.以陆地为主B.冰雪覆盖C.纬度较低D.气候类型多样3.南极洲显著的自然景观是(B)A.企鹅B.冰山C.考察站D.酷寒4.关于北极地区叙述正确的是(B)A.北极地区是指北纬90°的地区B.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地区C.北冰洋的小部分属于北极地区D.北极地区大部分是被冰雪覆盖的陆地5.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D)A.南极地区指南极洲B. 80°S以南的地区为南极地区C. 66.5°S以南的地区即为南极地区D.南极点附近的地区才是南极地区6.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A)A. 南美洲B. 大洋洲C. 非洲D. 亚洲【课堂小结】我们学了什么?(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代表动物及方向的判读。

)【作业布置】1.说一说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征?2.两极地区的代表动物各是什么?【板书设计】极地地区(第1课时)(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位置与范围气候代表动物极地地区的方向【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知道了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而且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了他们地理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两极地区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地理概念,综合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极地地区》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位置。

能举例说明为什么南极地区被称为自然资源“大仓库”。

了解北极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资源。

了解极地地区都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知道如何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搜集的资料,了解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情况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极地区的科考价值和环境保护,认同两极地区是科学考察的宝地,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态度。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两极地区丰富的资源。

人类对两极地区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教学难点】极地地区的科考价值。

树立两极地区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师讲解【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两极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人们对极地地区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

同时因人类的介入,极地地区的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两极地区的相关内容。

二、新课学习(二)科学考察的宝地20世纪2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派出科学考察船或科学考察队,到南极地区进行考察。

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000多人。

1.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1)南极地区1985年2月14日,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耸立在南极洲乔治王岛的土地上。

1989年2月26日,我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经过不懈努力,在南极大陆上建立了规模壮观的中山站。

2009年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南极昆仑站正式开站。

阅读材料:穿越南极1989~1990年,由中国、美国、苏联、法国、英国、日本六国南极考察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历时7个月,完成了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纵横交错的冰隙、积雪覆盖的沟谷深达数米直到数十米,随时都有可能吞没拉着雪橇的狗群和滑着雪橇的探险队员。

除了地形的险恶外,气候的恶劣也是考察队面临的一个恶魔。

风的吼啸,令人心惊胆寒;雪的弥漫,使人昏眩迷途;酷冷的严寒,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无情的冻伤印记。

但是,六国勇敢的开拓者,卧寒冰,浴风雪,置生死于度外,终于在1989年12月12日,到达了南极极点,在南极考察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活动:讨论我国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

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的夏季,气温高,极地冰雪融化,方便建设工作。

(2)北极地区2004年7月28日,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正式落成。

2.自然资源“大仓库”(1)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

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阅读教材98页活动2中的材料,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极地科考的价值。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2)北极地区对北极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规模远远超过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资源丰富。

随着这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的发现和开采,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也越来越频繁。

搜集有关材料,简要说明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也越来越频繁,开发北极地区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用以缓解资源紧张局面。

此外,极地考察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

(三)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1.破坏环境(1)南极地区南极地区附近海域生活着大量的鲸。

近年来,由于人们乱捕滥杀,南极地区的鲸已陷入危机之中。

过度抹杀鲸等极地动物,将破坏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从而破坏其生态环境。

阅读材料:日本猎捕鲸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全球禁止捕鲸公约》,禁止商业捕鲸,但允许捕鲸用于科学研究。

反捕鲸人士说,日本利用公约这一漏洞,每年在南极洲鲸类保护区以科研名义猎捕数百头鲸,而这些被捕杀的鲸最后是到了餐桌上,而不是实验室。

拓展延伸:视频:《日本残忍捕鲸》(2)北极地区北极地区的海豹、海狮、海象等动物同样遭到人们的滥杀。

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活动,也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

此外,石油泄漏等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给北极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2.环境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