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淘尽黄沙始见金--山东河务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治黄成就综述

淘尽黄沙始见金--山东河务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治黄成就综述

淘尽黄沙始见金--山东河务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治黄成就综述“五一”前夕,山东河务局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这一荣誉是山东黄河人历尽无数艰辛换来的褒奖!它将激励山东黄河广大干部职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努力的工作,投入伟大的治黄事业中。

山东河务局作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设置的派出机构,承担着黄河山东段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任务。

全局下辖8个市级河务(管理)局、30个县级(市、区)河务(管理)局、15个直属单位,有干部职工12000人。

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山东河务局以除害兴利、造福齐鲁为己任,团结带领广大治黄职工,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建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战胜了历年洪水,创造了64年黄河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彻底扭转了黄河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

同时,积极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引黄兴利,为民造福,促进了山东沿黄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进入21世纪,山东河务局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民生水利发展要求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理念,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水和谐,与时俱进,科学治河,扎实工作,在防洪防凌、引黄供水、工程建设、科技创新、应急抢险救灾、民生水利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千秋伟业人民治黄以来,国家对千里堤防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加高加固,将过去的秸料埽坝全部石化,共修建各类堤防1543千米、险工控导工程265处、6440段坝岸、涵闸117座,兴建了东平湖水库、北金堤滞洪区等蓄滞洪工程。

近年来,山东河务局又对东平湖进行了综合治理,疏浚北排入黄河道,修建庞口闸,修复戴村坝,加固二级湖堤。

对黄河入海口有计划地进行了3次人工改道,实施了黄河口门疏浚和挖沙固堤工程。

现行清水沟流路自1976年人工改道以来已安全行水34年,改变了历史上黄河尾闾任意摆动、四处漫流的局面,为胜利油田生产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

1998年“三江大水”之后,国家加大了对黄河治理的投资力度,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

黄河人开创性地建设了治黄史上前所未有的标准化堤防工程。

2005年,在一期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中,山东河务局把标准化堤防建设列为全局工作的第一要务,集中人财物,强力推进。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广大职工战严寒、斗酷暑,风餐露宿,连续奋战,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建设任务,建设者们用满腔热情和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长堤颂歌。

目前,全局已建成标准化堤防401千米,使黄河标准化堤防成了名副其实的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

特别是济南段黄河标准化堤防,荣获了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成为2008年度全国水利行业唯一的获奖工程,也是人民治黄以来第一个荣获鲁班奖的防洪工程。

经过60年不懈努力,黄河山东段已初步建成了由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蓄滞洪工程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一条气势磅礴的“水上长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山东黄河已累计完成各类防洪工程建设土方13.63亿立方米、石方1968万立方米、投资115.6亿元,工程抗洪能力显著提高。

2006年,山东黄河全面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实现了水管单位、供水单位、养护公司、其他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分离,形成了基层单位事、企分开的格局,历史性地改变了“修、防、管、营”于一体的管理体制,使工程管理与维修养护得到明显加强。

在对各类防洪工程的管理中,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理念,按照《山东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要求,认真落实维修养护责任制和执法巡查责任制,坚持标准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工程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工程面貌大为改观。

全局堤防绿化已达1389千米,树株存有量2300多万株,千里堤防成为独具生态魅力的绿色长廊,被全国绿化委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全局已有6个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6处国家水利风景区、3处黄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57处堤防险工被黄委命名为“示范工程”。

安澜护国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山东河务局依靠建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和沿黄党政军民、治黄职工的严密防守,战胜了1949年、1958年、1976年、1982年大洪水,安全度过了1969年和1970年“三封三开”的严重凌汛。

黄河不会忘记:1958年花园口站出现22300立方米每秒洪峰,为黄河有水文观测记录以来最大洪水,7~8月间,花园口站出现一万以上流量洪峰5次。

山东部分堤段洪水几乎与大堤持平。

在洪水暴涨的危急关头,沿黄各地干部、群众、解放军110多万人上堤防守,喊出了“水涨一寸,堤高一尺”、“人在堤在”、“洪水不落,决不收兵”的战斗誓言,山东临黄大堤一昼夜间修起了600多千米子埝。

最紧张时干部群众站在堤顶,形成人墙,抵挡风浪袭击。

近年来,山东黄河战胜了2001年和2007年汶河东平湖大水、2003年黄河中下游发生的严重秋汛、2010年金堤河较大洪水,成功抵御了2009~2010年度黄河严重凌汛,确保了黄河山东段64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安定环境。

据测算,仅1946~1996年,黄河下游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就达4000多亿元。

山东河务局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防汛抗洪先进集体”。

为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自2002年起,连续12次成功实施了黄河调水调沙。

在确保防洪工程和滩区安全的前提下,共有1.87亿吨沙冲刷入海,黄河山东段主河槽平均冲刷深度为1.14米,平滩流量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000立方米每秒,过洪能力明显增强。

黄河人在治理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河流的探索中,找到了处理黄河泥沙、扼制悬河升高的一剂良方,走活了历代治黄人苦思冥想的一盘大棋。

在全面做好各项防汛工作的同时,山东河务局依托防汛专家、抢险设备、救灾物资等优势,积极投入自然灾害应急救灾中,“黄河铁军”赢得了一次次赞誉。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山东河务局迅即吹响抗震救灾抢险集结号。

一方面,紧急调运橡皮舟等大宗防汛物资支援四川救灾;一方面,迅速组建了由277名队员、42台(套)大型抢险机械设备组成的机动抢险队,连夜急行军2200余千米,开进到四川重灾区广元和绵竹开展抢险救灾。

同时,先后疏通了石亭江主河道,完成了4座水库的应急排险任务,抢修20余千米的村民出山道路,为3000多名村民顺利撤离打开了生命通道,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灾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山东黄河抢险队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支援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

山东河务局被水利部表彰为“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山东河务局还先后派专家和技术骨干支援了1998年长江大水抢险、2003年陕西渭河抢险、2008年山东柴汶河抢险和2010年江西赣江抢险。

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内蒙古严重凌汛、西南大旱、吉林内涝洪水以及泰山大火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先后10余次紧急调运防汛抗旱物资支援抢险救灾,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兴利为民历史上黄河下游只有泛滥之害,而无灌溉之利。

新中国成立后,遵照“除害兴利”的方针,山东黄河引黄供水得到了迅速发展。

自1950年在利津綦家嘴建成第一座引黄闸以来,目前已建有引黄涵闸63座,设计引水能力达2423立方米每秒。

黄河是山东的主要客水资源,目前,山东省已有11个市、70个县(市、区)用上了黄河水。

近10年,年均引用黄河水60亿立方米,引黄灌溉面积达3000多万亩,现有万亩以上的引黄灌区58处,其中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19处,引黄灌溉年增产效益达30多亿元,对山东沿黄工业GDP影响量达1200多亿元。

供水用途也由最初单纯的农业灌溉发展成为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及生态用水的多目标全方位供水。

人民治黄以来,山东黄河累计引用黄河水3000多亿立方米,为战胜历年严重干旱,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农业增收发挥了重大作用。

1999年国务院授权对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调度以来,山东河务局精心调度、科学配置宝贵的黄河水资源,黄河山东河段已连续11年不断流。

开创了“两水分供”水资源配置模式,把黄河水远距离送到德州庆云,滨州沾化、无棣,菏泽南五县等严重缺水地区,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难问题。

特别是2006以来,山东共引用黄河水316亿立方米,年均63.2亿立方米,黄河水资源基本满足了沿黄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需要。

面对去冬今春山东特大旱情,严格执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认真编制《春季抗旱应急预案》,积极投入引黄抗旱。

自2010年11月以来,已安全引用黄河水20.9亿立方米,为近10年来同期最多,较旱情严重并启动一级抗旱预警的2008~2009年度同期多引水6.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山东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

山东河务局按照国家防总部署,积极协调,科学调度,克服重重困难,实施跨流域调水,把宝贵的黄河水调到天津、河北、青岛等地,先后圆满完成了8次引黄济津、16次引黄入冀、21 次引黄济青任务,补水2533万立方米。

累计跨流域调水129.5亿立方米。

确保了这些省、市重点城市的供水安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黄河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绿色颂歌。

2010年,成功实施了刁口河备用流路恢复过水试验,实现了刁口河流路的全线过流,使枯竭了34年的刁口河故道自流引水全线贯通。

连续3次向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组织生态调水,共补水5363万立方米,使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得以良性维持,丰富了生物多样性,黄河尾闾再现碧野万顷、鸥鸟翔集的盎然生机,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黄河每年约有10亿吨泥沙输往河口地区,64年来,共有530多亿吨泥沙在黄河口入海,填海造陆1400平方千米,为国家新增土地210多万亩。

科技兴河1970年,在让黄河泥沙变害为利的探索实践中,山东黄河职工制造出黄河上第一只简易吸泥船——“红心一号”,发明了吸泥船引黄放淤固堤技术。

此项技术的诞生,大大加快了黄河下游堤防加固步伐,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1978年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自1970年以来,山东黄河利用这项输沙技术,累计完成放淤固堤土方5.5亿立方米,对800多千米黄河大堤进行了加固,有效减缓了河道淤积,减少了农田挖占。

为沿黄村镇淤改盐碱涝洼地2万多亩,增加了农民耕地,沿黄地区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

近年来,机淤固堤技术不断探索改进,取沙汇集系统和远距离输沙技术使输沙距离提高到1.5万米以上,输沙生产效率提高了3.7倍,机淤固堤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滩区治理、水库加固、挖河疏浚、渠道清淤、土地改造等诸多领域,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近年来,山东河务局积极践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努力以科技进步推动由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的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