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亲爱的市民朋友: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

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西宁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八二十六日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情况简介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年正式启动,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编制工作。

年市政丵府提请市人大通过《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报告》,并按照法定程序上报省政丵府,省政丵府于报请国务院批准。

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本)》初稿。

组织召开了《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思路汇报会,征求了省、市各位领导、省内外专家、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西宁召开了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审查会,并印发了部际联系会议纪要,原则同意西宁市开展《规划》局部修改工作。

年中规院完成了西宁和海东补充现状调研和资料收集更新,增加了“十二五”规划、东部城市群规划等基础性内容。

完成了规划初稿,多次征求区县和各相关部门意见。

日、日分别召开了总规评审会和省级部门征求意见会。

日就规划编制成果向市城市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作了专题汇报,研究确定了城市性质和规模等主要内容。

日,市政丵府第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日,第届市人大常务委会第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依据《城乡规划法》规定,广泛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

《西宁市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西宁市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概述:主要说明了西宁市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发展等城市概况和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与实施评价。

深刻分析了规划编制的背景,确定了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期限、规划范围。

规划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健康城镇化道路,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率先发展”为核心,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职能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繁荣,创造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加强省域和青藏高原的集聚能力,引导西宁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期限为年,其中近期为年,中期为年,远期为年,远景为年以后。

规划市域范围为:包括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平方公里,规划内容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跨界区域协调;中心城市:西宁市四区及湟中县的鲁沙尔、甘河滩、汉东、海子沟、多巴、拦隆口、李家山和大通县的景阳和长宁镇部分用地,总面积为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为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分析了西宁市的区位特征、经济发展、资源条件、生态条件等城市综合发展条件和西宁市在国家、区域、省域、东部城市群等环境下的发展态势与新要求,提出了产业发展缺乏区域统筹、城市建设用地蔓延扩张、空间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等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

基于对西宁城市发展综合条件的判断、结合区域发展态势和要求,规划通过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职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确定了西宁市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总体目标定位是将西宁打造成“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城市发展战略是:引领区域:加强与兰州和海东的区域协作,构建“大西宁”都市圈,引领东部城镇群发展;主动转型:城市功能转型、调整产业结构、重构空间格局,实现整体竞争力提升;彰显特色:突出高原城市风貌特色,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全力推动西宁经济转型,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到年,总量突破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达到以上,工业用地效率有显著提高。

到年,总量突破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达到以上,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

社会发展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文化、体育、养老设施、安全防灾设施等社会人文领域的资源配置。

到年,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西部省会城市的先进行列,市域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有效缩小与中心城区的差距。

到年,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初步建立与人口分布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城乡社会发展领域的二元分割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

资源与环境目标: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不断提高宜居水平;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能,促进城乡空间集约紧凑发展;加强水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规模;提高城乡生产和生活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水平,加强大气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削减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规模。

到年,在巩固现有环境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到年,使西宁的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国家标准,争取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生态环境和宜居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为东部城市群及市域空间统筹发展规划:根据省委、省政丵府进一步加快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划编制增加章节,在全面分析东部城市群发展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范围划定为“一核一带一圈”。

“一核”即核心区,指西宁市主城区;“一带”主要指平安、乐都、民和城镇发展带;“一圈”即以西宁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主要包括大通、湟中、湟源、互助。

“一核”是引领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原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青藏高原重要的宜居城市;“一带一圈”是承接产业梯级转移的重要地区,全省重要的现代制造业、新型建材、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城市群“菜篮子”主要生产、供应和保障基地,全省重要的宜居宜业地区。

确定了“核心引领”、“辐射带动” 两大区域作用和“区域服务”、“区域组织”、“区域管理”三大区域职能。

西宁与海东的区域协调发展在合理组织城镇空间布局,区域产业统筹和城镇分工协作,区域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共享共建的总体发展策略指引下,实现“提升一核、构筑一圈、联动一带”的区域空间统筹发展,实现“圈层式产业聚集区和城市群城镇职能合理分工”的区域产业统筹发展,围绕着铁路、快客、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规划实现区域交通设施统筹发展,综合考虑水资源、能源、燃气等因素实现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统筹发展,通过构筑空港共建经济区、平安战略性物流节点等措施实现区域战略性空间节点统筹发展。

从城镇布局、产业发展的近期及远期角度制定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计划,同时提出了分阶段适时推进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探索一体化统筹发展的区域管理协调机制等政策措施与机制创新。

在对市域城乡发展特征和问题以及建设限制性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强化核心集聚,提升城乡统筹核心驱动力、县城和重点镇双轮驱动,作为城乡统筹的主要载体、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构筑城乡生态安全格局、适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要素空间配置等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预测到年总人口为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年总人口为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万人,年城镇化水平为左右;年总人口为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左右。

市域城镇中心体系:规划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城市;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为次中心城市;大通的黄家寨、城关,湟中的田家寨、上新庄、上五庄、共和和湟源的大华、日、东峡镇为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期末中心城市西宁主城区人口规模为万人;次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万人;重点镇人口规模为万人;一般镇人口规模为万人。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一核驱动,双星拱卫,沿轴集聚”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其中“一核”为西宁中心城市;“双星”为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两个次中心县城市,引导人口向用地条件较好的川道集聚,加强主要发展轴线上城镇的产业经济联系和服务设施共享,形成“沿轴集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