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建铁路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工程

新建铁路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工程

新建铁路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评价单位: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二〇一四年六月新建铁路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一、项目建设概况(一)项目建设的地点及相关背景1. 项目建设的地点工程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起自穗莞深城际新塘站(增城区),经增城开发区、镇龙、中新知识城、竹料引入白云机场,之后经花山至广州北站(花都区),线路长度77.409km。

2. 项目建设的相关背景为适应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从2000年开始,珠三角地区开始进行城际网规划研究;2005年3月16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年9月30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2009年修订)》。

2011年5月27日,铁道部计划司与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召开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实施方案研究审查会,确定新增规划白云机场至新塘线路(穗莞深城际延伸线),路网示意图见下图。

2012年12月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报了本项目建议书《关于上报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项目建议书的请示》(粤铁投集【2012】507号),2013年7月31号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项目建议书,《关于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项目建议书的复函》(粤发改交通函【2013】2229号)。

2013年12月31日,我院完成新建珠三角城际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件。

2014年3月13日,铁路工程设计鉴定中心组织对本项目可研进行了审查,2014年5月根据审查意见,完成了可研审查后修改文件。

(二)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生产工艺、生产规模、建设周期和投资1.线路工程新建线路全长77.409km。

采用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全线采用60kg/m 钢轨、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

道床采用CRTS 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岔区采用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

2. 路基本线正线路基共有22处,总长约3.013km,主要工点类型:路堤坡面防护、浸水路堤、路堑坡面防护、深路堑、地下水路堑、短路基、地基处理、挡土墙、岩溶地段路基等。

3. 站场全线设置车站13座,其中高架站10座,地下站3座。

地下车站根据车站周边环境及交通疏解情况,采用明挖法或盖挖法施工,围护结构采用柱列式钻孔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钢(或砼)支撑。

高架站采用建桥合一的结构形式。

车站分布表序号车站中心里程敷设方式站间距车站性质备注1 新塘站CK0+000 高架双岛式接轨站本工程不含5.6802 增城开发区站CK5+680 高架侧式中间站4.2203 荔湖城站CK9+900 高架侧式中间站7.8604 镇龙站CK17+755 高架侧式中间站4.1815 平岗站CK21+948 高架双岛式越行站6.5526 佛郎村站CK28+500 高架侧式中间站4.9507 马头庄站CK33+450 高架侧式中间站5.9508 健康产业城站CK39+400 高架侧式越行站8.7209 竹料站CK48+120 高架双岛式接轨站5.32010 机场T3站CK53+440 地下岛式中间站2.92011 机场T1站CK56+360 地下岛式中间站1.35912 机场T2站GFCK52+008.5 地下岛式折返站6.93813 花山CK45+150 高架侧式中间站3.70014 天贵路CK41+450 高架侧式中间站15 广州北GFDK30+683=广清城际DK30+683 地面站10.780折返站本工程不含4. 桥涵全线正线新建桥梁29座,总长53.667km,占线路总长的69.3%。

见表全线正线梁部采用整孔箱梁,桥墩采用圆端形实体墩,局部跨路地段采用门式墩;高架站采用“桥建合一”形式,即站房结构与桥梁结构结合为一体。

区间梁部及高架站轨道梁,主要采用梁场预制、架桥机架设施工,部分地段根据地形条件,采取原位支架现浇施工。

区间桥墩及高架站结构则主要用现场搭设支架法现浇施工。

全线桥涵分布表类型座数长度(延米)备注双线特大桥 21 48917.15 正线 大桥 5 1197.58 正线四线中桥 1 67.95 与车站到发线合建四线 单线特大桥 2 3635.42 正线框架涵 1 455. 隧道全线新建2座山岭隧道以及3段地下区间,总长度为16.1km,占全线新建正线总长度的20.8%。

见表表 全线上岭隧道以及地下区间表序号 地下区间隧道名称 起点里程 终点里程 长度(双线•米)1 荔湖隧道 CK12+435 CK13+023 5882 南塘山隧道 CK41+250 CK43+100 18503 机场地下区间 CK52+323 CK57+533 52104 平步隧道地下区间 CK35+682 CK38+827 31455 大窝岭隧道地下区间 CK46+300 CK51+339 5039施工过程中根据隧道、地下区间范围不同的地质条件,地下水分布情况以及地面构筑物的密集程度、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施工安全等因素综合考虑分别采取明挖、暗挖以及盾构法施工。

6. 电气化本工程牵引供电系统采用引入广州电网提供电源,沿线电力系统发达。

新建竹料、镇龙2座牵引变电所,新建镇龙站、马头庄站、竹料站、机场T2站、天贵路站5座10kV配电所,均结合车站设置。

7. 机务、车辆本工程不新建动车运用所,利用已批复建设的中堂动车运用所(不属于本工程)承担本工程动车组的一、二级检修作业,三、四、五级检修作业利用既有江门检修基地。

本工程新建竹料停车场1座,结合竹料车站建设。

停车场建设规模为6列位(6条存车线),设2线给水卸污线,并建设配套的相关设施。

规划预留30列位(其中穗莞深线远期预留8列位,广佛环线预留21列位)。

停车场不设置洗车、检修等设施。

8. 给排水1)给水全线13座车站、新建停车场及其它生产、生活房屋均采用城市自来水为给水水源。

竹料停车场为新建给水站,昼夜最大用水量300m3。

2)排水全线13座车站新增污水均为生活污水,其中粪便污水经化粪池、SBR 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就近排入附近市政污水管网。

工程新建竹料停车场昼夜最大排水量约110m3,其中90 m3为办公房屋以及乘务员公寓排放的生活污水;20 m3为车辆集便污水。

生活污水、集便污水分别经化粪池、SBR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集中收集排入广从公路路侧市政污水管道最终进入广州市竹料污水处理厂。

9. 房建及暖通工程新增设计定员总数为697人。

全线房屋总建筑面积为206971㎡。

其中,生产房屋194371㎡,生活房屋12600㎡。

10. 临时工程1)施工临时道路根据工程具体位置及沿线道路情况,考虑在重点工程、弃土场、临时辅助企业设施及交通不便地区修建临时便道。

全线新建便道54.5km,采用泥结碎石路面,路面宽5m,平均路基宽约6m。

2)大型临时辅助设施①临时材料厂本段线路在既有广深线新塘车站和京广线广州北站设置临时材料厂2处,不新增占地。

②铺轨基地本段线路设铺轨基地1处,利用既有穗莞深新塘至洪梅段新塘铺轨基地。

③箱梁(槽型梁)制存梁场全线设置梁场4处,分别位于矮岗、马头庄、竹料以及花都。

④砼、填料集中拌合站全线设置砼、填料集中拌合站共计11处,沿线分布。

11. 工程投资及施工组织全线工程投资估算总额3448739.95万元。

暂定2014年12月底开工,2018年11月底建成,总工期48个月。

12. 工程主体工程特性表主要工程特性见表4。

表4主体工程组成一览表工程名称工程内容线路工程新建线路全长77.409km站场工程全线新建车站13座,其中高架站10座,地下站3座。

路基工程全线正线新建路基段总长3.013km。

桥涵工程全线正线新建桥梁总长53.667km,占线路总长的69.3%。

隧道工程全线正线新建隧道总长为16.1km,占本段线路总长度的20.8%。

电气化全线新建2座变电所,5座10kV配电所(三)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方案比选,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规划环评的相符性为适应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从2000年开始,珠三角地区开始进行城际网规划研究;2005年3月16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9年9月30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2009年修订)》。

2011年5月27日,铁道部计划司与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召开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实施方案研究审查会,确定新增规划白云机场至新塘线路(穗莞深城际延伸线)。

因此,本项目建设是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的。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一)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1.生态环境(1)地形地貌沿线所经的地区主要为丘陵及平原区,流溪河以东为丘陵,丘陵斜坡较缓,顶部多呈浑圆状,海拔最高约320m,植被茂密,丘间洼地房屋密集,人员稠密,省道、国道在丘陵区穿插延伸,交通便利。

流溪河以西为广花盆地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大部为居民区和菜地。

(2)土壤项目沿线的土壤大致有几种:红壤和赤红壤等。

红壤呈红色,酸性土壤,PH值介于4.5~5.2之间,粘重,保水保肥力差,耕性较差,有酸、粘、瘦的特性,土壤抗蚀性较好。

赤红壤呈红色或棕红色,酸性土壤,PH值介于5.0~5.5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正常情况下,赤红壤区的生物气候条件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土壤总孔隙度较大,微团聚性和渗透性较好,土壤抗蚀性较好。

(3)植物资源及主要植被类型项目沿线属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为常见的植物,生长茂密。

经过多年的农业开发,路线所经过区域内已天然森林,现有的林木多为人工种植。

人工植被的主要类型为农田、公路防护林网、河流两岸及村庄附近的树木和果林等。

农田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瓜果、红薯及蔬菜。

(4)动物资源由于工程沿线人口分布密集,人员活动较频繁,野生动物不多,主要为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

常见的小型动物包括:果子狸、野兔、黄鼠狼以及鼠类等。

鸟类包括:画眉、斑鸠、青思、乌鸦、喜鹊、猫头鹰、禾雀、麻雀等。

爬行动物包括:华南区物种有原尾蜥虎、中国棱蜥、草腹链蛇以及黑眶蟾蜍、泽陆蛙、沼水蛙等。

经走访沿线林业部门以及现场调查,工程沿线区域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5)土地利用现状工程沿线经过广州市增城区、萝岗区、白云区以及花都区,沿线区域经过多年的开发,未利用土地所占比例很少,住宅及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所占比例较大,土地利用率极高。

(6)水土流失现状根据《水利部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水利部公告2006年第2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授权发布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粤水农【2000】23号),项目沿线所经增城区属广东省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其余各区均属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