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民族主义传播研究

网络民族主义传播研究

网络民族主义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网络民族主义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改词最早出现在2003年《国际先驱导报》所刊载的《京沪高速铁路撞上民族主义浪潮》的一组报道中。

2003 年,该报记者李慕瑾在该报发表“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一文,开了国内学界关注网络民族主义问题的先河。

此后,有关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本文拟对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目前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学术专著偏少。

目前,国内仅有一本专著是研究网络民族主义传播即中央民族大学王军教授编写的《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1]其次,学术研究成果质量偏低且分布不均,通过中国知网的全文检索,目前国内学界关于民族主义的学术论文共53篇(不完全统计),但从发文载体来看,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共11篇,仅占全部期刊的21%,另外再从时间节点来看,2005年1篇,2006年3篇,2007年4篇,2008年4篇,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7篇,2012年10篇,2013年7篇,2014年3篇。

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可以作为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的分水岭,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之中不乏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但整体来看,学术成果偏少,质量偏低。

再次:研究偏重基础学理研究,多集中在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特征,性质,影响等层面,未形成较全面的研究体系。

四、主要研究观点综述
国内学者关注的第一个研究方面是关于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的定义。

关于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谷士刚在其文章《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透视》中指出:“所谓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空间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行为的总称,它是民族主义在网络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一网络作为平台、途径、工具和手段进行相关的表达、传播和行动。

”[2]这种界定强调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技术载体支撑,即网络是网络民族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王军则认为,网络民族主义是互联网上中国人隐性和显性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传播和制造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论,基于民族主义心态而破坏和攻击他国网站等行为。

[3] 这种界定把民族主义视为个人情绪的宣泄,但其本后是爱国主义与民族认同的正义感。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定义各不相同,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基本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即是“网络+民族主义”结合体,它是网络时代背景下民族主义的最新展现形式。

第二:关于网络民族主义产生原因的讨论。

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既有技术发展的原因也有现实因素的影响。

钟楠认为首先网络民族主义是中国民族主义复兴浪潮中的一部分其次,网络民族主义借助了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

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仅使更多的人接触到网络这一强有力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使得更多的人开始怀有通过网络讨论生活的意愿。

[4]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辉则从网络民族主义兴起的表象和内在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国内网络民族主义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一些伤害到中华民族民族感情的国际事件,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传统民族主义的继续发展外,国内网络民族主义的出现还受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环
境变化、普通大众的政治参与性提高等深层原因影响。

[5]河南师范大学学者葛素华以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来考察和分析网络民族主义,认为它的产生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的社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6]
第三,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特点。

国内部分学者就网络民族主义的特征达成了一些共识,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具有突发性,自发性,爱国色彩,情绪性等特点。

例如葛素华认为网络民族主义除了具有突发性,爱国主义,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等特点外,还具有大众化与体制外并行的特点。

[7] 也有学者从不同维度认为网络民族主义除了具有自发性和反应性之外还具有广泛性,联动性,隐秘性和爆发性的特征。

第四,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性质与类型。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具有爱国主义性质,但也包含着极端民族主义因素,如牛勇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中提到:在中国,民族主义兴起后,开始出现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言论,随着网络民族主义的蓬勃发展,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和言论开始在网络中大量传播,使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开始具有极端民族主义的因素。

[8]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孙凯根据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的倾向性将网络民族主义分为极端网络民族主义和客观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

[9]
第五,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与功能。

赵瑞琦和杨子洁从外交角度分析了网络舆论对中国外交的互动影响,既有正面的助推,也有消极的“捣乱”。

[10]国际关系学院黄日涵等学者从国家安全视角分析了网络民族主义的作用,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对一国国家安全具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可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推动国家民主化进程。

总的来看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发挥网络民族主义的积极功能,消除其负面影响。

[11]
第四:小结
综上所属,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还存在视角相对较窄,研究不够深入,未形成完整研究体系等不足之处,因此在未来的网络民族主义研究中应尽量从以下几方面做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第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如我们应拓宽视角,学习借鉴西方有关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成果;第二,推动跨学科研究。

如可以将传播学,文化学,政治学等有机结合做相关研究。

第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现象的同时,更多的追寻本质且注重实证研究。

五、参考文献
[1] 王军.《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
[2] 谷士刚. 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透视[J].前沿,2011,(11).
[3] 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2):23
[4] 钟楠. 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浅析[J].华商,2011,110
[5] 陈辉. “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第45 页
[6][7] 葛素华.网络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生态分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4年第4期 42-43页
[8] 牛勇.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NKI.2006,第9页
[9] 孙凯. “论国内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引导”,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
第11 页
[10] 赵瑞琦,杨子洁.网络舆论与中国外交的互动——基于东亚网络民族主义案例的考察[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3,(3):26-30
[11] 黄日涵,丛培影. “浅析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国家安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 ,(2):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