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摘要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现象,对于我国的政治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尤其是对于国家的政治合法性,网络民族主义既能从正面强化国家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提升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加深成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从而巩固国家政治合法性基础;也有着诸如一些极端主义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煽动和利用,导致严重的无政府状态,部分盲目的排外心理等对国家政治合法性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政治合法性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a ’s Internet Nationalism on Political Legitimacy //Hua YuAbstract Chinese network of nationalism,as a new political phenomenon,possesses a growing influence on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especially political legitimacy.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issue from several aspects.Key words nationalism;Internet nationalism;political legitimacy Author ’s addres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s,Guizhou Normal College,550018,Guiyang,Guizhou,China1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不断侵略蚕食,民族主义成为所有中国人最主要的一种共有情绪。

建国以后,民族侵略已经基本消除,民族主义情绪也随之减弱,但历史的伤痕和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的遏制甚至敌视依然存在,之前的中国民族主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和冲突也变成了一种相对理性的民族主义。

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依然是各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双边关系的核心和准绳,各国必然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依然是民族主义高扬的时代,因此中国也不会例外。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表现出不安,由于各种原因(如历史问题、主权问题、经贸问题、文化问题等)与中国的冲突和摩擦持续不断,因而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而这种民族主义最直接的一种表达方式和载体便是网络。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族主义借助这一新兴平台诞生并迅速兴起。

同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和民族主义形态相比,网络民族主义具备参与表达方式更为简单迅捷、参与表达成本更为低廉,也更容易形成形象力的巨大优势。

因此,民族主义情感的表达和宣泄在网络上不断出现和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便成为事实。

步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与西方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的碰撞,中国的民族主义和网络民族主义迅速兴起。

从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使爱国网民迅速集结成立“强国论坛”,到2003年一系列中日矛盾引发万人网络抗日签名,到2005年网络汉服运动凸显网络民族主义发掘传统中国文化定位,再到2008年事件灾难频发极大地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近来以中菲黄岩岛对峙为高潮,中国再次遭遇了其海疆困境的挑战。

从韩国地方法院宣判中国船长30年监禁,到东京都知事石原的“购买钓鱼岛”言论,甚至是岛国帕劳警方对中国渔民的枪杀和拘留事件,都引发了中国在海疆问题上与别国的重重矛盾。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再度高涨,尤其是媒体和网民的评论,无一不充斥着激昂的情绪。

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现象,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学界公认的准确定义,有学者将其理解为“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平台,从而获得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

[1]2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政治合法性具有双重的影响。

正如盖尔纳所说的:除那些民族主义的鼓吹者和代言人外,几乎所有严肃而客观的学者和政治家,都看到了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双刃剑的作用。

[2]当今世界,民族主义行为和民族主义表达已经成为各国政治体系特别是意识形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一方面具有促进和巩固的作用;另一方面,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网络民族主义对于国家政治合法性的两面性作用也显而易见。

2.1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正面影响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正面影响是多方面的。

近代以来,很多国家已经把民族主义作为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合法性的依据。

作为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网络民族主义对于政治合法性的正面影响大致应体现在强化国家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提升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加深成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等方面。

第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强化作用。

网络民族主义表现为较积极的层面。

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一种爱国主义行为,即以网络为平台的爱国主义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和行动。

[3]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情感。

而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极端民族主义者的煽动和叫嚣外,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家民族利益受损或出现重大灾难的时候爆发,这无疑体现的是一(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18)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21-0199-02199的价值和理念。

如果一个政权能够坚持或造就一种共同的信念,那么该政权就是合法的或有权威的。

[4]第二,提升成员的政治认同感。

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能够对一个民族的成员进行有效政治动员的意识形态,能够引起广泛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从心理和感情上是个人了解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意识,参与政治生活和提升政治热情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民族主义便对民族成员具有巨大的感召力。

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民族主义是这一认同回归思潮的主要代表,它反映了当代工具理性不断扩张背景下人们重新思考和寻找自我,并侧重于从文化民族主义中寻找力量源泉和精神栖息地。

[5]网络时代,网络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于社会政治文化传扬,对于民族精神和民族品德的一种传播,这有助于形成具有强大聚合力和影响力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认同意识。

从具体的政治实践来看,可以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加强民众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感,而这种政治认同感正是政治和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第三,加深成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

网络民族主义本身就体现了网民对于国家事务,社会发展的一种关注,随着这种关注的不断深入,主人翁的精神也逐步树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网络民族主义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这种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和表达,这一过程中,他们或强调某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爱国主义,或强调通过理性方式捍卫国家或民族的权利和权力,或强调对于国际国内事务的各种态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传统政治责任意识的体现。

在当代这种意识最简便而又直接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网络民族主义来得以实现,而这种意识本身就是对国家政治合法性的一种促进和认同。

同时,网络民族主义者中还往往存在一些领导者,他们既是网络民族主义思想的生产者,也是传播者,在网络民族主义的行为和表达过程中,起着幕后推手和信息权威的作用,他们致力于推广或实现其民族主义精神,引导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

这些领导者在网络民族主义的表达中对于政治合法性的影响更加显著。

2.2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负面影响网络民族主义对于政治合法性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作用。

诸如一些极端主义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煽动和利用,导致严重的无政府状态、部分盲目的排外心理等。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于网络的规范化管理一直是政府和社会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有学者指出,网络规范化还不能上升到一种制度化、空间化、内在性和强制性的程度,从而很大程度上不能进入到一种可以预期的秩序化的轨道。

[6]在民族主义的网络平台上,由于没有有效及时的监管手段,一些极端主义分子就很有可能利用网络民族主义进行别有用心地煽动广大网民,刻意地放大化焦点化一达和行为上或多或少地具有个人主义倾向和非理性倾向。

一方面,这种表达和行为有的可能并不完全是发自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更多的也许只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另一方面,这种表达和行为多数时候和国家的基本秩序规定以及客观事实并不一致。

一些持不同政见者可能通过网络宣泄和表达对于现实政治社会的不满情绪,甚至发出敌视政府的负面言论。

这势必会对国家的正常政治秩序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发展为对政治合法性基础的质疑和反对。

网络民族主义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排外心理。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提高,然而,少数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表现出不安,历史问题、主权问题、经贸问题、文化问题等与中国的冲突和摩擦持续不断(诸如黄岩岛问题,钓鱼岛问题等),这对于网络民族主义必然产生巨大的刺激,形成某些盲目排外的心理。

这种盲目排外心理显然是对外部势力的一种不满。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政府不可能以一种简单的、快意恩仇式的方式来处理外部摩擦,网络民族主义中的盲目排外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释放的话,就有可能从一种对外的敌视转变成对国家政府的不满,导致政治合法性危机出现。

3结语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政治现象,体现了民族主义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

在行为方式、话语表达和意识感上表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尽管网络民族主义在表达、行为方式、意识感等方面存在一些极端和非理性的形态,但是也不能简单地把它当做一种洪水猛兽式的极端民族主义,也不应该仅仅把它当做是一种无关紧要的网民的情感表达与宣泄。

网络民族主义应当是国家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价值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手段,它对于国内社会秩序、国际关系发展乃至国家政治合法性基础有着巨大的影响,只有在合理监管和有序引导的前提下,才能有效避免网络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1]罗迪,毛玉西.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EB/OL].http://media.people. /GB/22114/44110/44111/3278579.html.[2]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5.[3]李慕瑾.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N].国际先驱导报,2003-9-23(5).[4]阿尔蒙德和维巴.公民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79.[5]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2).[6]冯鹏志.深延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9.编辑王恒平2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