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动员视角下的网络民族主义事件研究
近两年来网络民族主义事件频发,本文所关注的“瑞典事件”即
是一例。
“自发”是该类抗争性行为发生的重要方式,“情感”是其主要动因。
目前,本课题的相关研究者对该类事件的动员机制和具有重
要动员作用的“情感”因素关注较少。
本论文在该角度展开研究和探讨,将对现有研究实现良好补充。
文章基于框架理论和情感动员的相
关理论,对网络民族主义事件中的动员机制展开探讨,采用虚拟民族
志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笔者对近年来典型网络民族主义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回顾,对事件中主流媒体、其他意见领袖和网民等
主体的参与、动员情况作出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媒体在事件中的框架建构与情感动员,对网民之间的情感互动与自主动员过程进行分析。
在具体操作上,本文对2018年“瑞典事件”展开着重探讨。
从最初网民对国内主流媒体新闻的质疑,到瑞典辱华节目上线后,媒体与网民
对瑞方的一致批判,“瑞典事件”中的媒介框架动员与网民自主动员
呈现了清晰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
笔者对媒体的话语和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并通过Python爬取@环球时
报评论区数据,对网民的互动话语进行分词,通过关键词对网民的情
感逻辑展开研究。
最终,文章呈现了以@环球时报为代表的媒体在事件过程中的报道框架、情感表达与动员策略,以及网民在一定的理性认
知基础上,以归因逻辑、身份认同和效用追求为主要环节的自主情感
动员机制。
媒体与网民之间通过框架整合过程实现了情感的激发、极化或弱化,并实现对动员的接受或驳斥、推进或瓦解。
在事件过程中
可以看出,“情感”并不一定是“非理性”的,网民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激发出现交叉,共同对事件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目前,这种参与特点在网络民族主义事件中已较为常见。
笔者认为,如能对网民实现良好
的引导与行动规范,网络民族主义事件同样有望对中国外交实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