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明文指导教案(公开课)

说明文指导教案(公开课)

说明文阅读指导专题说明文阅读历来是中考语文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06、07、09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中,都考查了说明文阅读。

在不少人心目中,说明文阅读比较简单,但是在近年江西省中考评卷中,老师们发现,得分率出乎预料地偏低,很多同学答题没有章法,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不知道怎么答,乱写一气。

突出的问题有:第一、基本文体知识混淆不清。

一些人主观上认为说明文的基本文体知识简单,不值得花工夫,费心思,所以基本文体知识混淆不清还茫然不知。

比如有人把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分不清,把‚作比较‛说成‚对比‛,把‚打比方‛说成‚比喻‛;也有人简单地认为说明文中只要出现数字或引用诗句,肯定就使用了‚列数字‛或引用的说明方法,这显然是不对的。

第二、关键信息的提取不准。

考试中必然要求同学们快速准确的提取信息,如果没有养成细致阅读的习惯,又没有好方法,不善于找关键句,自然不能快中取胜。

第三、综合运用、合理推断的能力欠佳。

在07年的说明文阅读试题中,还要求结合文本信息,结合同学们平时的生活体验,再结合题干中链接的材料和要求,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这一要求明显高于往年,所以考查这一能力点的试题成了不少同学的‚绝命谷‛,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得零分,让人非常痛心。

一、中考链接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

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

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例如: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分贝~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鸣。

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③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

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能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

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

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但这只是大脑的一种‚应对‛技巧,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听觉和神经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细胞上的纤毛。

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传声器‛,随着它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

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踵而来,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

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

在美国,64岁~75岁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听力;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达到了18%,是40年前的两倍。

据一些国家征召新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选自《科学世界》)1.本文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限10个字以内)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第②段内容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第③段画线句子表明人们的听力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词语后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B.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C.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D.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分析】第一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准确概括说明的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学会全面把握,要善于分析句与句甚至句与段之间的联系,会找关键词语或中心句,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

这道题从文章的第一段来看,该段是一个总起段,由此就不难发现‚噪音对人的伤害‛这个核心。

第二题考查了说明的顺序以及文段的结构特点。

第一问要求回答说明的顺序,该段为了说明不同等级的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运用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因此很明显是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安排的;第二问其实要求回答这样排顺序的好处,很明显这种逻辑顺序使得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分明。

第三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说明方法的把握。

从画线句子的内容来看,运用了‚1/4‛‚两倍‛和‚越来越多‛来说明了人们的听力变得越来越差;说明的方法较容易,运用了数字——‚列数字‛,列举了美国人、意大利人和一些国家的新兵——‚举例子‛‚作比较‛。

第四题考查的是说明的语言,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降低了难度。

这些加点的词语,都是在句子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副词,删去以后对原句意思表达都有影响。

解答这道题,可以逐题比较,看看哪一题删去后影响最小。

【参考答案】1.噪音对人的危害。

2.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逻辑顺序)安排的。

更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使文章条理更清楚)。

3.变得越来越差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4.A怎么办?——希望下面的复习,能帮助同学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升应考能力。

先来梳理‚知识网络‛。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目前的考试虽然一再强调以考查能力为命题导向,但没有准确牢固的知识作基础的能力只能是空中楼阁,考试的实质首先还是考查知识的耳熟能详,只有准确熟练地掌握知识,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拿到分数。

二、说明知识归纳(一)说明文定义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二)说明顺序1、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理清说明顺序,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接着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参照这些大意,你会发现它们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顺序排列,这样就能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2、常见的说明顺序有: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如《核舟记》:头—舱—尾—背。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活板》:唐—宋—升死;《中国石拱桥》:古—今。

⑶逻辑顺序:先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中国石拱桥》第五段赵州桥,《核舟记》全文;B、先主要后次要:《神奇的‚生物钢‛》第4自然段C、先原因后结果:《中国石拱桥》到9段;D、由现象到本质:《海洋污染》(《综合练习册》第27页》。

E、由一般到特殊:《堰塞湖:不期而至的湖泊》F、由整体到局部:《中国石拱桥》第6段卢沟桥。

3、说明顺序的判定⑴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⑵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⑶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4、说明顺序运用1、要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2、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的理由是:(1)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2)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5、如何理清说明顺序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必须有合理的顺序。

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通常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

那么,如何分析说明顺序呢?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

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或由前到后,或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间到四周,或按东西南北方位顺序。

例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主要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结构。

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按春蚕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即从破卵而,四次蜕皮,成熟到老熟,吐丝、结茧这一生长发育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介绍抽象事物或事理,多数采用逻辑顺序,通常表现为在介绍事物、事理时采用总分、主次、层进等方式,从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因到结果、从概述到具体地揭示事物特征的过程。

例如《死海不死》:第一部分交代死海的地理位臵和得名的原因,说明死海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第二部分说明死海的成因——自然界长期变化的结果。

两部分之间有一个由结果到原因的内在的逻辑顺序。

因此,认清说明对象,可帮助我们摸准说明思路,进一步理清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说明文语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

例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

所以,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

例如《人类的语言》第二段中:‚人类语言之所以能够‘随机应变,,在于一方面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音素数目有限,各种语言一般都只有几十个音素,可是组成音节就可以成百上千,再组成双音节、三音节,就能有几十万、几百万。

另一方面,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这三句话运用了归纳推理。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体现三句话之间逻辑联系的语言标志:‚之所以‛、‚在于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话‛。

‚之所以‛表明下文阐明了人类语言能够‚随机应变‛的原因,有一个倒臵的因果关系。

‚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句话‛表明第一、二句先分说,第三句再总说,三句之间又有一个由分到总的逻辑顺序。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

这就要求分析时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介绍纪念碑大碑座上十幅浮雕时,则综合运用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6、说明顺序题答题格式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文的结构理清说明顺序之后,接着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全文的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