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专题复习——河流专题一、读“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斜线部分属区。
它与季风区的界线是—阴山———唐古拉山—。
2、我国最大的湖⑧湖,它为咸水湖;淡水湖有⑨湖⑩湖。
还有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④运河;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⑥河。
3、河流⑦,它的水源补给是高山,因流量大小受的影响,丰水期在夏季。
4、据图分析,我国外流河以注入洋为最多,河流有①②③,原因是。
图中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是⑤江。
5、图中我国东部地区最早进入雨季的大河应是,主要由的进退致使雨季开始迟早决定的。
而①比黄河、海河汛朝长,为什么?黄河专题: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开发整治的重点河流之一,读“黄河流域”图和二则材料回答:材料一:2002年7月4日开始的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获得成功,历时11天,下游河道共冲河沙3620万吨。
材料二:历史上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奔流到海不复返”,但谁曾想到时至今日出现了“奔流不到海”的断流景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下游开始出现季节性断流现象,且断流天数逐年增长,断流的河段越来越长,据统计,每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经济损失约60所元。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地理角度“天上”指④,“海”指⑥;从河水补给角度理解为。
古诗曰“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通过径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海陆间的循环。
2.黄河是北方河流,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地点是,图中数字代号分别是。
其中游河段形成东西对称水系,中游有两大支河流M 、N ;上游也有两条支流E 、F ;春季黄河一般在河段易形成凌汛,解决凌汛的方法有。
3.黄河流域是我国缺水严重的地区之一,与下游地区相比较,上游地区尤甚,这是因为上游地区。
黄河从兰州到河段段,水量大减的原因是:;而下游流域面积特别狭小且无支流,其原因是。
4.历史上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
上游的①、⑤平原,由于形成了富庶的农业区;“害”主要发生在它的下游河段,究其原因是大量泥沙在下游河道沉积,黄河多泥沙的原因是;所以清除水害的关键是,加强6.黄河是著名的“地上河”,形成的原因是,现在输沙量逐年减少,这归功于中游的黄土高原实施的工程,而长江的含沙量逐增,造成荆江成为险江,原因是,国家在本流域实施两项跨世纪工程是、。
7.沿河地区资源丰富,按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构想,上游开发资源,已开发的有A 、B ,为兰州发展化学、冶金等多种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游利用资源,在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发展高能耗工业;下游能源丰富,可发展化工产业。
8.近年来黄河水污染比较严重,污染物最主要的来源是()A 黄河沿岸居民的生活污水B黄河流域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C 沿岸农田排放的含化肥农药的污水D 沿岸居民向黄河任意倾倒的固体垃圾9.黄河容易泛滥的根本原因是:()A下游河床太高C缺少可以渲泄水量的入海河流B 降水季节变化大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10.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A加固黄河大堤,防止水污染B疏浚河道提高河床的防洪能力C搞好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D修建水库,提高调节径流季节变化的能力11、黄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游地区经常发生断流现象,有时长达二三个月,严重危及有关河段工农业甚至生活用水的供应,原因是;为了避免黄河下游旱季断流,党和国家决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统一行动,加强黄河全流域的统一规划管理,建立水利枢纽,进行统一调度。
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加强水源管理,尽快实施工程。
12.其工程建成后,于今年首次进行调水调沙实验,该实验需要蓄积足够的水量,试验应放在季进行,其原因是,试验充分利用了流水的和作用及C 、D 两个水库,调水调沙实验的根本目的是,它只是治理黄河泥沙的辅助手段。
长江专题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二:长江水系图及相关资料材料三:1998年,全球大气环流活动异常,使长江流域维持了一个明显的降雨带,造成了长江上、中、下游都降暴雨。
6—8月,长江发生了持续时间很长的高水位,尽管长江流域的汛期降水量小于1954年,其洪水位却高于1954年。
材料四:由于水土海流失导致的泥沙淤积,以及围湖造田,使长江流域承担着蓄洪重任湖泊面积减少了33.3%,达5500平方千米,超过了两座拟建中的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
材料五:为了治理长江洪水灾害,国家于90年代开始兴建三峡工程,并于2002年11月6日长江三峡导流明渠截流合龙。
习题:1.材料三所说的全球大气环流活动异常,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它可能与现象的发生有关;1998年6—8月,长江流域的降水类型属于。
从已经发生的长江若干次洪涝来看,灾情最重的地区为长江中游段,尤其有“万里长江,险在中游,中游之险在”之说。
2.材料二中图2反映的问题是,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
3.资料二所反映了长江输沙量大的问题,其原因是:①;②;③;该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4.读材料五回答下列几题:(1)截流选在11月份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向党的十六大献礼B.整个三峡的进度C.地质条件D.气候、天气、水文条件(2)此次截流成功是:()A.全体建设者共同奋斗的结果B.有利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C.给全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鼓舞D.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一件大事(3)三峡工程从提出设想,经过论证,设计方案到工程建设,经历了整个世纪。
2002年11月6日,三峡导流明渠截流成功,圆了几代人的梦。
这说明:()A.上代人的设想,下代人才能实现B.设想一定能变为现实C.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国力强大,有能力改变自然规律D.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一个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可以缩短这个过程(4)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第阶梯和第阶梯的交界处,长江流域大部分属于气候,降水丰富。
(5)三峡水利枢纽纽建成后,利用该地区的丰富的水电可建:()A.炼钢厂B.粗铜冶炼厂C.电子厂D.炼铝厂5.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1998年特大洪灾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方面: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夏季风异常,使长江雨季较长、雨量多。
②水系方面:长江全流域(干流、汉江水系、两湖水系)同时都进入汛期,形成特大洪水。
③地形方面: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
人为原因:①森林破坏惊人,面积锐减,森林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造成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严重,长江含沙量剧增,导致泥沙淤积河道,河水下泄能力减弱;加大了因暴雨而酿成洪水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自然本身的抗灾减灾能力。
②水土流失导致的泥沙淤积和人们大肆围湖造田,使长江流域承担蓄洪重任的主要湖泊面积减幅1/3,容水体积减少5500多立方千米,对长江的调洪能力大大减弱。
③“人水争地”现象突出,泄洪区人口较多,势必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6.目前防洪已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谈谈你对治理长江的看法。
二、读长江流域图,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长江流域示意图材料二:1996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把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列为我国将要形成的七大经济区的首位,并提出要”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经济带的战略取向。
材料三:据报载,2000年12月3日,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协会第10次会议在武汉举行,来自长江沿岸的26个城市市长明确提出长江流域将建成中国21世纪最具有实力和增长潜力的产业经济“脊梁”,成为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河产业带,联手描绘了一幅新世纪长江经济带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
市长们大力倡导做足“水”的文章,还特别发出了《关于保护母亲河的倡议书》。
根据上述图和材料回答:1.从图中标出长江的源头、注入的海洋、七条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的名称。
2.长江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其中自源头至河段是长江水能最丰富的河段。
在此段目前建有我国最大的水电站E ,它附近还有我国著名的钢铁基地,它的原料来源于当地的铁矿和图中F 煤矿。
3.“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描绘的是水利枢纽的情景。
该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它的主要功能有、、、;另外,它的建成也对以上河段带来一些不利因素,试举例说明两种不利影响:。
4.图中A 是我国最大的直辖市,它是工业基地;B是市,它的、工业发达;C 、D 是工业基地的两个主要工业中心。
5.材料二中说明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未来经济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具体表现在:()A资源丰富,经济总量大B横跨东、中、西三大地带C三个层面产业优势明显D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连接国际市场和内陆腹地的作用越来越大6.下列符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方针的是()A全方位开放战略B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C地区协调发展战略D科技兴区战略7.本区的战略重点应侧重()A发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整体效应B以三峡工程为契机,带动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C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D以资金融通,综合交通和商品流通通为突破口,加快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8.为保证此工业带今后经济的持续增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应采取的战略措施是:人口方面:控制,提高。
植被方面:营造,改善。
水利方面:,增强调洪能力。
工业发展方面:消除,保护。
9.材料三中说:市长们倡导做足“水”文章,谈谈你对“水”文章的做法?10.结合以上材料,试分析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黄河答案:1.巴颜喀拉山渤海大气降水地表2 .河口孟律②③渭河汾河湟水中下游爆破3.距海远,降水少宁夏、河套平原大量引黄灌溉下游为地上河 4.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黄灌溉地上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治沙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5.6.7.8.9.10.11.12..C;22.⑪ A龙羊峡;C三门峡;D汾河;E渭河;⑫河口②;⑬水能;煤炭;石油;(4)A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B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很难恢复;(5)千沟万壑;(6)生物工程措施;生产;(7)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地面,地表支流无法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