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The economic crisis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经济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所采取的对策进行阐述。
关键词:经济危机国际贸易影响Abstract: This paper relocates enterprise of the economic crisis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Keywords: economic crisis . international trade . influence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显著。
世界经济正在稳步走向一体化,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它国或地区的影响。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这场目前还不曾见底的全球经济衰退,给各国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场金融灾难,虽然说始于华尔街,又延伸至欧洲日本,并波及到新兴世界,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是“别人的危机”、“外部的危机”,而是一场全球金融体系的危机。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经济严重失衡。
以不受约束的美元主导体系为支撑,美国通过过度负债的模式维持投资和高消费,通过长时间扩张性货币政策支持资本市场,给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带来了长期的繁荣和稳定,通过美元发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膨胀发展,在全世界金融体系中吹起了巨大的泡沫。
华尔街五大投行倾覆、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危机、世界经济广受危害之后,人们才渐渐意识到,这一场泡沫破裂的后果竟然如此之严重。
由于这场由美国产生的经济危机也给中国的国际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
而中国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大国”,其经济已纳人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GDP增长是靠外贸出口带动实现的。
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表明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影响日益增大,同时,也表明中国对它国或地区震荡的反应会很敏感。
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它都有双面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也同样如此,在危机当中自然有弊端,有风险。
我们不能任由危机摆布左右,要想解决的办法。
另一方面,危机当中也会有挑战,在危机当中同样存在着机遇和发展。
首先,要分析的是经济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不利的影响,从产业看,危机对制造业比重大的地区影响大于服务业比重大的地区。
从地区看,本次危机对出口依赖型的地区影响大于内需依赖型的地区。
从行业看,前几年发展快的行业,也是本次危机影响最深的行业。
受房地产业、汽车等交通设备制造业不景气影响,支撑冶金工业发展的三个支柱倒塌两个,使冶金行业成为受影响最大的行业。
以出口为主的纺织服装业影响较大,但对整个工业基础的摇动不如冶金、汽车、石化等行业强,这些行业以及航空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都有可能负增长。
港口及运输受到的影响在服务业中仅次于房地产和金融(证券)等行业。
受到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包括: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行业,基本生活类产品制造业(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生活性服务业(医疗保健、康体可能有大幅提高)、机械加工制造业、电子、电器。
在危机中出现机遇的行业:技术服务业、创意产业、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及再生资源等产业,以及教育产业等。
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性矛盾将很突出。
第一,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世界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类似,某些传统出口商品特别是纺织品及服装出口与这些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竞争层次上。
例如,我国的“两纱两布”出口,其出口质量是国际公认的免检商品,出口量很大。
但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的质量和卖价已优于我国。
而且,国际市场对“两纱两布”的需求量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谁的竞争力强,谁占的市场份额就大。
这对约占我国“两纱两布”出口总量70%的大型国有企业是一个挑战。
第二,我国出口的目标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例如,世界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2007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份额,中国香港占40.77%,日本占13.08%,美国占9.28%,三者合计占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63.13%。
同年,我国服装出口到日本的金额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32.46%,中国香港占26.42%,美国占12.82%,三者合计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71.7%。
由于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将给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带来更大的压力。
我国出口正受到来自这些国家越来越激烈的挑战。
因此,我们金融危机的影响,近期我国的商品出口额将受到一定影响,估计2009年的商品出口同比增长22.4%,增速仍比较乐观,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速减缓了5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经历重大调整将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
自去年10月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
为了筹集现金,国内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已开始降价销售。
8月份,反映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
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
可以预计,伴随商品房成交量的持续下滑,购房者持币观望心理增强。
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进一步导致开发商面临现金流短缺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也将大为提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鼓励投资的领域,而且受关税政策调整影响较少,现在应当加强创汇农业利用外资的力度。
据联合国数据显示,主要商品价格在金融危机之后下降5.9%基础上再下降3.9%左右,其中食品平均价格将下降8.3%,小麦价格降3%,玉米价格降2.5%,大米价格降6%,食油价格也在下跌,羊毛、棉花、木材等价格均有所降低。
但是茶叶、咖啡和可可的价格将会上升。
因此,我国可适当进口需求多而价低的小麦,扩大出口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的农产品。
以利国际收支平衡。
纵观农业国家农产品对外贸易,泰国的谷物出口量较大,但以稻米为主,还有天然橡胶和鱼贝产品出口,对我出口影响不大,而该国的成衣与鞋类出口与我乡镇企业的产品有竞争;马来西亚主要出口商品为天然橡胶、植物油、原木及木制品,均为我国进口所需要;印度尼西亚出口以原油、天然气和胶合板为主;越南以大米、咖啡出口为主;印度以宝石和茶叶出口较多,与我有竞争;日本食物自给率只占70%左右,需进口较多的产品。
我国对日出口总额中,农产品约占15%。
这场金融危机的余波仍在继续,由于加工贸易在外商投资企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而汇率波动对加工贸易影响很小,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贸易增长的贡献也一直在提高。
一般贸易品的84%左右出自国有企业,进出口的增长受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其增长速度的降低及所占比重的下降在对外贸易主体的企业性质上表现为国有企业经营部分相对减少,占全部贸易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这些数字无不说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这次的经济危机给我国的国际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根据上诉部分情况我国需要尽力扩大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像茶、蔬菜、鱼、肉等食品及纺织、手工艺品和加工品的出口,并加大出口退税力度,扩大出口退税范围,提高出口退税率,同时还需加强对出口信贷的支持,以利增强竞争能力。
为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步伐,可适当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应给予减免关税的优惠。
因而一方面要进一步调动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加强吸引国际投资的力度;而且我们也要结合国企改革,改变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竞争中的相对不利地位,增加国有企业的对外竞争能力。
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价格形成机制、垄断行业、政府管理体制以及收入分配体制上加快改革步伐。
加快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尽管价格改革迈出了很大步伐,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一些领域的价格改革滞后于市场发育的需要,典型的是能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加快能源价格改革,首先,要下定决心,不能因利益集团的反对和一些短期因素的考虑。
只有理顺了能源价格,才能真正步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
稀缺是由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的,但短缺是由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造成的。
没有能源价格的理顺,“煤荒”、“电荒”、“油荒”将会反复上演。
其次,能源价格改革要与能源领域的打破垄断,要与政府监管能力建设结合起来。
在垄断条件下,简单的价格放开,不仅不会带来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而会牺牲社会整体福利。
价格改革,政府监管也必须跟上;否则,会造成整个市场失序,达不到预期效果。
放开准入、加快垄断行业改革。
垄断行业改革,近些年实际处于停滞状态。
铁路最突出,依然是政企不分。
面对垄断领域的改革滞后,必须按照市场化方向,打破垄断,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大力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形成竞争机制。
这样才能带动私人投资,经济的整体效率才会得到不断改善。
加快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
经过多年的改革,特别是经过五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已经有了很大转变。
但总体上讲,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仍然较多,并掌控了过多的资源。
首先,要改革靠行政管制来分配资源的方式,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其次,切实把精力转向公共领域,真正履行好对市场的监管职能,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如食品、药品的监管。
再次,要加强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综合协调,抓好中期发展规划。
最后,要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这次危机可能会使经济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但是环境保护工作不能减缓,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不能以更严重地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保具有外部性,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有限,政府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民生改善了,内部需求才能持续拉动。
目前,消费拉动经济的比例还不够,要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
这就要求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普通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要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真正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同时,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建立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央早已作出的重大决策,关键是要下决心尽快付诸实施。
中国有13亿多人口,居民保持着相当高的储蓄率,因此居民消费还有很大的释放空间。
只有让居民的收入实现增长,生活有所保障,才能真正把消费刺激起来。
最后我想说一下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有利益面,中国在经济危机中巩固了世界贸易领先地位,全球经济衰退使消费者和企业更加关注价格,中国正从出口竞争对手的手中抢夺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它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许多经济学家称,即便经济复苏,中国的这种优势也会延续很长时间。
中国今年的出口已经使它一跃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
现在,它所占市场份额的上升可能会引发与欧美的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