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显著特征

英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显著特征

英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显著特征[摘要]英国艺术设计教育历史悠久,文章探讨了其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相比较所具有的崇尚创造、保障公平、注重过程、价值独立的鲜明特征,值得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借鉴。

[关键词]英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显著特征温彻斯特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有着13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英国最古老的艺术学院之一。

其发展至今,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教育贯通,纯美术与实用美术相融的、完整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以及独特的办学特色。

笔者曾两次访问学院,对其艺术设计教育有比较完整的了解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是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代表,与我国设计教育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一、温彻斯特艺术学院艺术设计教育的显著特征1.崇尚创造。

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是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首要目标。

这种崇尚不是理念上的泛泛而谈,而是落实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

从道德层面上说,学院提倡诚信,不鼓励学生用别人的理念、语言参与设计,同一作品不能提交两次,反复告诫学生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并尊重他人的成果,所有参考他人的作品都必须以非常正式的形式加以注明。

每位学生进校时都要签订一张《诚信表》,作为对诚信的一种承诺。

诚信保证书制度在国外比较普遍,一般由学生自发制定或至少是学生参与制定,主要内容是规定了哪些行为属于学术腐败,哪些行为是值得尊敬的。

保证书本身并无多大意义,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尊重诚信、唾弃舞弊、相互监督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设计行为,自觉承担道德义务。

在管理层面上,学院有学生自动提交作业系统,系统带有检查功能,一旦发现作业涉嫌抄袭,将自动退回并记录在案。

对“创造”的崇尚还体现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上,除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外,还要考查学生设计创意思维的形成、特殊技能的掌握、独特的表现技能、与其他专业技能的融合,甚至作品创作的时间管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和作品推介能力等。

2.保障公平。

公平是西方教育的永恒主题。

在英国,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尤其是近几年英国高等教育与中国一样大量扩招,生源复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和要求各不相同,教育公平问题尤显重要和突出。

教育公平的要求和理念在学院的学生作业评价上得到了细节化的体现。

首先,必须有客观、清晰、明了的评价标准,且标准是可操作的;不同的等级必须有明确的标准要求;必须是递进的、合理的、符合教学规律的;必须是共融的,适合于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学生;必须是被提前明确告知学生和教师的。

其次,评价的过程必须是被监控和有制约的。

学院学生作业评分一般采用双重评分法,由两位教师分别或共同评分,有时也采用不计名评分法,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抽样评分,检视评分的公正、公平度,有时还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分,确保最大限度的公平与公正。

最后,评价必须是可挽救的。

所谓“挽救”意味着“申诉”,在最后成绩下来前,对一些特殊情况学生可填写《特殊情况考虑表》予以申诉;也意味着“机会”,对评定成绩不满意的学生可申请重评;还意味着横向的“平衡”,特别是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分数的平衡,避免不同专业任课教师作业评价标准控制松紧不一。

这样的作业评价考虑了保障公平的所有细节。

3.注重过程。

与国外艺术院校的同行交流,发现他们都有一个非常实际的想法:我的学生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成为设计家,在这里,我只要告诉他们怎么去做。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英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是过程教育,无论是整体设计,还是课程教学,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首先,将本科三年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学生成绩的评定不是按学年独立计算的,而是以三年为一个整体,其中一年级不计分,二年级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3%,三年级作业成绩占67%,再加上毕业创作成绩最终确定学生的毕业等级。

其次,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被视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学生的每一个作业实际上都是一个项目。

大一、大二的项目一般由教师设计,大三的项目由学生设计并与毕业创作相结合,学生交作业交的是一份完整的项目简报(在西方教育学中这种简报形式被称作“档案袋”,是学习者按照某种结构和条理制作的一套卷宗材料,既是学生学习的帮手和支持工具,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依据),内容包括项目简介、项目要求、行政资源要求(如工作室使用时间、器材要求、技术人员配合等)、作品集、样品、创作日记、报告或论文、展示或推广计划等,有的还附有健康与安全条款。

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一般项目简报中至少有100张手绘图片,最后要有12套成衣制作并推广展示,这个过程既考察了学生计划、协调等综合能力,也检查了学生创意思维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最后,与过程性教学相配套的是教师的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被誉为“永恒的许诺”,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种评价,目的在于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并给予及时补救。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项目简报和学生的自我推广介绍,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创意思考、熟练技能和交流沟通能力,并对照评价标准,给出评价意见,给学生有效的反馈,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明确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

三年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馈、不断引导的过程。

每个学生从大二开始就建有完整的教师反馈档案。

4.价值独立。

英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一直在职业性和学术性之间摇摆。

1992年之前,艺术设计教育一直由工业大学(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学院)承担,之后学术性大学开始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目前有96所大学开设了艺术设计系科,罗素集团中有3所研究型大学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学院1996年并入罗素集团中的南安普顿大学,目前就是南安普顿大学的二级学院。

如何培养出雇主所需要的毕业生,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是近10~15年英国高等教育讨论的主题之一。

校企合作是英国高教改革的一个方向,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引导鼓励这种合作。

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学院近几年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将实际项目引入教学中,但毕竟企业和学校的价值取向是不一致的,如何在校企合作中保持高等教育独立的价值,保障教育的完整性,避免教育的工具化倾向,英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在教师的聘用和管理上,尽管也强调教师的专业背景和行业背景,但一旦成为教师,就更强调作为高校教师的职业操守:忠诚、投入、细致、严谨。

英国的艺术院校并不强调所谓的“双师型”,也不鼓励教师办企业尤其是将公司办在学校,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为社会提供服务,但与教学无关,更不是教师岗位工作的一个部分。

其次,价值独立体现在引入企业项目的管理上,学院聘用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人专门运作管理校企合作项目,任课教师并不直接具体管理项目,仅根据项目有机地结合课程进行教学,这样既保证了合作项目的顺利进行,又维护了教师职业的独立性。

最后,价值独立体现在学生作品的评价上,尽管有些作业是完成某个企业的实际项目,但作业的最后评价完全由学校主导,由任课教师按照学院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评定,企业代表只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恰当的指导,在最终的作业评定上没有发言权。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目前正在深化校企合作,强调“双师型”建设,推行“项目(企业项目)导入”教学法,有其合理、实用、有效的一面,但切不可走偏,过分地迎合企业,势必会造成教育的功利性行为;指标性的“双师型”建设,势必将教师置于两难的、力不从心的境地,使教师职业行为模糊化,现在的教师更像老板或项目经理,学生更像公司雇员;生硬的“项目导入”则违背了设计教育的规律,破坏了设计教育的完整性;以是否被企业采用作为学生作业评定的唯一标准则完全丧失了教育的独立立场。

二、英国艺术设计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全国2300多所普通本、专科高校中约有60%以上的学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全国艺术设计类在校大学生达百万人以上,每年毕业生30余万,但社会还是普遍反映设计人才匮乏,这种匮乏不是源于培养人数的不足,而在于教育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

这种局面既是前几年高等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一哄而上、盲目扩招所造成的质量滑坡,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一统管理体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更是由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形态和方法上的偏差造成的。

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一是设计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英国艺术设计教育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基本技能培养,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一对一指导,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独创性。

我国的设计教育也提倡“以人为本”,但仅仅停留于口号,始终没有认真加以思考并落实,追求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标准化、统一化,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变成了车间,学校变成了工厂,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缺少创造性与个性。

二是设计教育首先应该是设计道德、设计伦理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设计的本质,学会关怀他人、关注社会,能有一种正确的设计角度、设计立场和设计姿态,有一种作为设计师的尊严和使命。

我们在设计教育中恰恰忽视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使抄袭变成了一种最为简便的设计创新方式,不切实际、浮华奢侈的设计成为学生的设计追求。

三是学生设计创意能力培养的重点应该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和自主完成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设计前期的调研分析、中期的设计制作、后期的推广评估全过程。

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中,太过注重形式和结果,追求表面的成功和最后毕业创作的效果,忽视了创意过程中学生各种细致创意能力的培养。

四是校企合作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教育或教学形态,以育人为根本,通过设计应用来检视办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并进行适时调整,使学校设计教育能紧跟行业、企业和社会时尚的发展,设计真正能够服务于人、服务于生活、服务于时代。

而我们的校企合作不像是一种教学行为,更像是一种功利性的商业行为。

五是教学评价的规范化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教学评价的随意性、主观性相当大,造成了教育的极大不公。

英国艺术设计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方法的合理性、监督机制的多样性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中英两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尽管背景、基础不同,但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今后改革的走向还是基本相同的。

双方既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如尊重个性、保障公平等,又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造成的,有些则是教育观念的差异造成的。

上述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都有待于我们通过学习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的先进理念、合理形态和生动细节加以纠偏。

从这个角度而言,英国艺术设计教育崇尚创造、保障公平、注重过程、价值独立的显著特征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参考文献][1](比)易克萨维耶·罗日叶.学校与评估[m].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刘君.浅析英国艺术设计教育[j].美术大观,2008(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