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校教育基本理论第一节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理念以及价值一:学校教育及学校音乐教育(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二)学校音乐教育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教育所实施的以音乐为媒介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目标,理念以及价值(一)目标概述:1:教育目的:总的教育方向,宏观教育价值2: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体现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学校音乐教育目标:指为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在教室引领下的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活动的具体行为变化表现和阶段性,特殊性的学习结果。
学段目标(三个学段):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过程与方法3:知识与技能(二)理念:音乐课程理念定义:对音乐课程实践的理性认识和价值的认同,属于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指向性的音乐认识和音乐课程理想的观念体系。
全日制理念的内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远文化完善评价机制普通高中课程理念内容:以音乐审美为中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三)价值:1,审美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2,开拓创造—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3,社会交往—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4,文化传承—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第二节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一,概述(一)教育理论1,定义:以教育思想的系统表述为内涵是教育思想的高级形态。
2,特征: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多样性与借鉴性3,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二)20 世纪教育理论的发展美国出现了“新教育”运动,其教育理论是批判赫然巴特为代表的传统的教育,反对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课程为中心的观点,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促进下,教育改革者致力于教育研究和实验,并形成了广泛的运动,他们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批判不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家培育内容脱离生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并称为“哥白尼式革命”二,20世纪学校音乐教育(一)外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美国:1986年修订《学校音乐方案;描述与标准》将基本思想概括为十条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强调发展音乐能力,把乐曲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声音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节奏为内容基础的创造性的儿童音乐学习方式。
利用自然原始的音乐素材,给儿童一个综合的,自然的音乐体验。
匈牙利:柯达伊的音乐教育细想和实践立足于本国国情,他坚持音乐教育应立足于发扬民族文化精神。
“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以歌唱为主。
日本: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运动,“以母语学习”的方式,开发和培养儿童的音乐潜能。
他认为学习音乐不一样要成为音乐家,而是通过学习音乐来培养人格,净化心灵。
(二)跨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行动1,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民族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学校教育改革的时代追求。
2,跨世纪的中国学校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学科中心为主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还存在着“繁,难,偏,旧”现象教与学的过程还是传统教育(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为课堂为中心)评价方式单一改革遵循的原则以提高国民音乐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科学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在新的教育理念之下,建立合理的音乐课程结构,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的,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第二章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改革第一节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一,国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史产生:古希腊时期:斯巴达课程:围绕军事体育教育设臵雅典教育:体现和谐教育的思想,其妻内容为“七艺”,包括了音乐课程,音乐课程在这里产生并发展。
发展:毕达哥拉斯学派:音乐史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柏拉图:音乐能渗透人们的心灵,可以教育人们达到精神上的和谐并抚慰人们的情绪,音乐的各种调式起着不同的伦理作品。
亚里士多德:音乐不仅有教育的作用,也有“净化”作用,提出音乐能够保持心理健康。
二,我国音乐与教学的发展历史产生:氏族社会末期最早的音乐学校:成均发展:夏商周:学校教育产生,大司乐当时的音乐学校,音乐教育主要以乐人的培养为目标。
,以技艺的传授为主要内容。
我国的音乐教育基本是师徒相传,代代相授第二节国外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近现代外国外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一)近现代课程理论的形成和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1,近现代课程理论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美国博比特出版《课程》,主张课程基本的原理和采取编制课程的方法。
1923年俄亥俄州立大学查特斯发表了《课程的建设》,之后,又出版了《课程编制》。
1926年美国教育研究会公布总结研究的年鉴,书名为《课程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1929年,哈拉普《课程编制的技术》1949年,,美国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家,评论理论家,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做出了划时代的意义。
他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原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进行课程评价。
3,近现代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1)美国:1,1838学校音乐课程确立2,南北战争后,得到普及3,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向从儿童出发(2)俄国:1,19世纪初亚历山大时期的学校改革2,19世纪60年代“自由教育主义思想”,音乐得以发展(3)德国:1,19世纪初期,构成了小学音乐课程的主题2,魏玛共和国时期,进行了2次教育改革实践,实践了“缪斯教育”细想,3,奥尔夫创建了他的音乐教育体系。
(4)日本1,明治初期,确立小学教育中的唱歌课2,明治25年到43年,进步了歌唱教育的时代。
(二)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和音乐教育的发展1,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形成(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2)赫然巴特的教学思想(3)杜威的教学思想(4)凯洛夫的教学思想2,近现代音乐教学的改革的发展(1)美国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音乐教材与教法的探索19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识谱教学理论与实践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的歌唱教学观念与方法的转变20世纪上半叶的改革(2)德国(3)日本二,当代国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当代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化与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1,当代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化首先,课程理论不断丰富与分化,流派众多而且并存其次,理论本身日益丰富,深刻2当代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今天世界范围的音乐课程实践的发展(二)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与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1,深化赞科夫,布鲁纳,根舍因的教学论思想被视为当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2,当代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主要从技艺的传授转变为艺术和审美的教育第三节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我国音乐课程的改革发展1862年兴办学堂1901年建立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是最早的音乐课程的学校1902年上海,天津女塾的相继成立,均有音乐课程,音乐课程初具规模1949年,确立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1950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学暂行教育计划(草案)》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行规程(草案)》1957年,“左”思想的影响,美育被无视,音乐课被削减文革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复苏1981年3月,国家修订发布中小学教学计划,调整了音乐课时。
2001年,废除了音乐教学大纲,制定了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了新的音乐课程新概念,设计了新的音乐课程总体目标二,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发展中国古代:师徒相传,代代相授20世纪初:以乐歌的教学为主第三章音乐学习与教学理论第一节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一,音乐审美(一)什么是音乐美1,音乐美的本质: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支配下的“”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2,音乐美的是:音乐所具有的品位,他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之中,是音乐的形势和美容的高度统一。
(1)音乐的形式美:音高,音强,音色,音长(2)音乐的内容美:能够引起人们对某种视觉意象的冥想,或通过听赏者结合综合的经验和思想认识活动的介入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3,音乐美的特殊性体现在其非语义性,直观感受性和其听觉感受性(二)音乐审美1,音乐审美意识与条件(1)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人类意识活动(2)音乐审美条件第一,主体必须基于审美目的来倾听音乐第二,要选择适合自己审美能力和趣味的音乐作品第三,对音乐作品的直接感性接触2,音乐审美体验与音乐审美趣味(1)音乐审美体验是指对音乐美的品味的体验,是在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容美的感受和理解中获得的(2)音乐审美趣味是指个体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3,音乐审美评价与标准依据音乐的复杂性二,中小学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音乐审美心理要素1,音乐审美感知2,音乐审美想象3,音乐审美情感4,音乐审美理解(二)中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特征1,小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特征低年级:听觉最敏感时期中年级:音乐感知能力最佳时期高年级:运动觉,听觉,之力,理解力,变现力均全面发展2,中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特征他们情感世界丰富,逻辑分析能力增强,在审美过程中,能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与内容给予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节音乐学习心理一,学习理论(一)学习的概念界定学习是通过实践或其他的经历,使个体的行为或按某种方式变现出来某种行为的能力产生持久的变化的过程(二)现代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不同思想,情感之类的内部事件,而根据可观察的现象来解释学习2,认识理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理过程的作用是巨大的,学习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可以从人们说出的话和做过的事情中推断出来二,学习理论在音乐学习上的运用(一)音乐学习的态度—动机的激发与保持动机的功能:唤醒功能,指向功能学习动机的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二)音乐学习的方法—知识,技能的获得,巩固和提高1,音乐知识的习得4个阶段:选择阶段理解阶段保持阶段应用阶段2,音乐技能的训练3个阶段:定向阶段分解与整合阶段协调完善阶段(熟练阶段)第三节音乐教学理论一,音乐教学原则教学原则: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音乐教学原则:音乐教学得以正确实施的基本保证,是音乐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一)音乐本位原则音乐本位原则: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应将音乐臵于音乐教育的中心位臵,这是音乐教学诸多原则中的主导型原则(二)协同融合原则(三)创造发展原则(四)情感体验原则(五)主动参与原则二,发展性音乐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实施的教学实施计划,其内容包括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材料,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或行为的程序和手段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