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汇编1.1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1. 动手实践,探索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这一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对圆柱的特征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让学生对两个高度不同的圆柱比较引出圆柱高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思考圆柱有几条高。
2. 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交流圆锥的特征。
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
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2.2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1. 抓住特征,建立表象。
之前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对表面积的概念并不陌生。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重点是通过圆柱展开图,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这样真正建立圆柱的表面积的表象。
2. 抓住本质,理清思路。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
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时要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而圆柱的底面积则需用到圆的面积公式。
在同一题里,周长公式与面积公式混淆也是计算圆柱表面积出错的原因之一。
怎样能更好地理清思路,灵活地进行计算呢?我认为,尽量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不变应万变。
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计算侧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底面周长和高;圆柱的底面是圆形,计算圆的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半径。
当然,涉及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就要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2.3 圆柱的认识1. “圆柱的体积”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等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学习“圆锥的体积”的基础。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引发自主探究,最后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来代替教师讲解的老模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导公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练习时间少,练习量少,要注意把控。
2.4 圆锥的体积1.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
任何发明创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2.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
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Sh。
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2.5 整理与练习1. 在设计这节复习课时,先指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多数学生整理得都比较完整,说明学生已形成了能力。
学生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后,还要强化教材的重点。
在复习圆柱和圆锥特征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特征,互相补充,学生说不到的,教师再进行补充。
这样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对立体图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学生更进一步形成了空间观念。
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又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难点。
复习时,先让学生重温几个最基本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公式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流利地复述,增强记忆Sh,其中侧重让学生流利地复述圆柱侧面积、的效果。
如:S侧=Ch,S表=S侧+2S底,V柱=Sh,V锥=13体积,圆锥体积等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就抓住了教材的重点。
2. 为了深化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其中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关系,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过程中获取,改变只通过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
3.1 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本部分要强调独立进行,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启发下,独立进行转化。
2.通过唤醒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经验,引入“转化”策略的学习,做好教学的衔接与迁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练习五1.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这一目标,策略因有了思维的层层渗透与逐步深入而使学生印象深刻,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为策略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了策略的一部分。
2. 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是更重要的。
4.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 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以及这一内容在教材整体中的作用在前设计中尽力做到缩小学生的朴素认识与数学概念之间的差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
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
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
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
2. 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
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
通过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领略更多的精彩。
4.2 比例的意义在学生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例认识的教学。
先教学比例的意义,再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根据这个基本性质教学解比例。
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3 比例的基本性质1. 在学生认识比例的基础上,再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根据这个基本性质教学解比例。
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探究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索过程,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用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有效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
4.4 比例尺1. 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
2. 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
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4.5 面积的变化1.发现规律需要过程,三项活动体现出“初步感知—研究发现—理解应用”的过程,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也发散了数学思维。
2.通过实践活动,对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有更清楚的认识,进一步明白这里的比是相应边的长度比,不是图形的面积比。
计算面积时必须细心,防止错误。
5.1 确定位置1.本节课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学生学习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最好有针对性地安排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
2.在平面图上画出位置时,还要提醒学生在射线上找到准确的位置后,可以用一个圆点表示并在旁边标注。
3.有的学生在描述时可能有多种方法,这些描述都清楚地说出了李伟上学行走的路线。
5.2 练习九1. 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我渗透了函数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符号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这些思想方法不用告诉学生,但教师心中有数。
在小学数学课中都应该渗透哪些数学思想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2. 力图以现实的题材呈现有关内容,以有趣的、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呈现位置确定的内容,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方式、方法多样性,并能比较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必要性,并思考有关确定位置的方法。
6.1 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1. 学习方式的一点点转变,带来学习效果的一大块进步。
要改变以往接受式的学习,多给学生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
实践表明,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在正比例的练习中,学生都能够用除法去验证结果是不是一定的,从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见教学效果非常好。
2.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慢学习速度,有助于概念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正比例意义一课包含的难点很多,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都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把这些知识都集中在一堂课中,学生囫囵吞枣,理解得不深不透。
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正比例的意义,并且在发现规律上重点着墨,看起来好像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重点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的含义,为后继学习扫清了障碍。
6.2 反比例的意义1.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
正比例与反比例在研究意义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共性,有利于学习。
2.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
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
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6.3 大树有多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