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新陈代谢:机体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破坏和清除已衰老的结构,重新构筑新结构的吐故纳新的生物过程。
适应性: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的功能特征。
自身调节:指细胞和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一种调节方式,它是由于细胞和组织器官自身特性而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小分子亲水性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的;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建立的离子浓度差,在离子顺浓度差扩散的同时将其他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入胞:细胞外大分子或团块状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出胞:细胞内大分子物质或物质颗粒被排出细胞的过程。
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位波动。
阈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等长收缩:是在阻力负荷较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不足以克服后负荷所产生的一种收缩形式。
(表现为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等张收缩: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或大于后负荷时出现的肌肉收缩形式。
(表现为肌肉开始发生缩短时,张力保持不变。
)强直收缩:当骨骼肌受到叫高频率的连续刺激时,一个刺激引起的收缩还未结束,下一个刺激就已经到来,这就使新的收缩和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发生总和,这种单收缩的复合称为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当刺激的频率相对较低,新的收缩引起的收缩发生在上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时,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性强直收缩:当刺激的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新的收缩发生在上一次收缩的缩短期,就出现完全性强直收缩。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通常以第1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
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缓慢而使兴奋在此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收缩、瓣膜开放和关闭、血液对心血管壁的冲击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通过心脏周围组织的传导,用听诊器在胸壁上听到的声音。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或容积速度,单位为ml/min或L/min。
血压:是指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或压强。
收缩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射血使主动脉压力上升至最高的值,称为收缩压;舒张压:在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力下降至最低的值,称为舒张压。
血管的舒缩活动:由于局部代谢产物浓度变化,引起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发生的交替收缩和舒张,称为血管的舒缩活动。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通气。
氧容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氧含量:每升血液的实际汗O2量;氧含量/氧容量=血氧饱和度肺牵张反射:肺扩大或缩小而引起呼吸的反射变化。
(包括:肺扩张吸气抑制;肺缩小引起吸气)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脑—肠肽:许多在胃肠道发现的肽类物质,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而原来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胃肠道中被发现。
这些双重分布并起重要生理作用的肽类物质统称脑肠—肽。
胃的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后,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平滑肌舒张,称为胃的荣受性舒张。
胃排空: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肠—胃反射:食糜中的酸、脂肪、高渗及扩张刺激,可兴奋十二指肠壁上的相应的感受器,反射性的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减慢。
肠抑胃素:食糜中的酸和脂肪可以刺激十二指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缩胆囊素等,他们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胃后,也可以抑制胃的运动,这些激素称为~ 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由肝细胞分泌,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后,其中大部分由回肠吸收入血,由门静脉运送到肝。
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能量代谢:生理学中将人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1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生理学上,把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一定时间内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后即使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也会出现一种额外的产热效应,使代谢率增加。
这种由进食引起机体额外产生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基础代谢率:是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营养代谢。
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物及过剩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这种肾血流量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而在一定的血压变动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是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生成原尿的量。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小管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大部分的水和溶质被管壁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K+—Na+交换:在小管液中的Na+重新吸收入细胞内的同时,K+被分泌到小管液内,这种分泌K+与重吸收Na+相互关联的现象,称为K+—Na+交换。
水利尿:由于一次性大量饮清水,反射性地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和释放减少而引起尿量明显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渗透性利尿:这种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球—管平衡: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始终占滤过量的65%-70%,这种关系称为球-管平衡。
血浆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肾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此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ml/min)。
感受器官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敏感,而对其他刺激不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电位:一般不是把刺激能量直接转变为神经冲动,而是先在感受器细胞内引起过渡性电位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
瞳孔的近反射:看近物时,可反射性的引起瞳孔缩小。
瞳孔的对光反射(光反射):瞳孔这种随光照强弱而改变大小的现象。
互感性对光反射:瞳孔的对光反射效应是双侧的,即一侧眼被光照射时,不仅被照射的眼瞳孔缩小,另一侧的眼瞳孔也缩小,这种现象称为互感性对光反射。
眼球汇聚:当双眼看近处物体时,会出现两眼视轴同时向鼻侧聚拢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眼球汇聚。
视力:是指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也就是分辨物体上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视野: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暗适应:从明亮的地方突然进入暗处,起初对任何东西都看不清楚,经过一段时间后,视觉敏感度逐渐升高,在暗处的视觉逐渐恢复,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明适应:从暗处突然来到明处,最初只感到耀眼的光亮,看不清物体,稍后片刻才能恢复正常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轴浆运输:轴浆能在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流动,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而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浆运输。
突触后电位: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后,经扩散抵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引起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的改变,带电离子进出后膜,导致突触后膜发生除极或超极化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
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突触后抑制:由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发生的抑制称为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是指通过改变突触前膜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减弱的现象。
特异投射系统:指丘脑的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质的传导束,此投射系统点对点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
非特异投射系统:指丘脑的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质的传导束,此投射系统多次换元,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引起持续和改变大脑皮质兴奋状态的作用。
牵涉痛:某些内脏患病时,患者自觉疼痛部位不在内脏而在体表某一部位。
这种因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
脊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到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去抑制:当新纹状体活动增加时,丘脑和皮质运动前区的活动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去抑制。
应急反应:人体在遭遇紧急情况,如剧痛、失血、窒息、恐惧等,交感神经系统将被立即调动起来,表现为一系列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亢进的现象,称为应急反应。
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神经分泌: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神经激素通过轴浆运输神经末梢释放,再作用于靶细胞的方式。
应激反应:当机体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时,血液中的粗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浓度急剧升高,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急剧增加,即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被动员起来的一种全身反应,称应急反应。
正反馈:在控制系统中,通常将受控制的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够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称为正反馈。
负反馈:在控制系统中,受控制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是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称为负反馈。
兴奋收缩耦连:将骨骼肌细胞的电兴奋与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波尔效应:PH降低或PCO2升高,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降低;反之,PH升高或PCO2降低,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增加。
这种酸度对氧亲和能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