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诸论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3、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4、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5、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反射(反射弧):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7、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8、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0、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不耗能。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
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3、★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消耗能量;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4、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5、★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6、★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7、★阈电位(threshold):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9、★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10、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11、★极化(polarization):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2、★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3、★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4、★复极化(repolarization):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5、★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6、★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7、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18、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收缩时,肌肉只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19、单收缩(single twitch):当骨骼肌复制一次短促刺激时,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这种形式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20、★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低,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这个过程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21、★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如果刺激频率较高,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这个过程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22、★调定点(set point):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第三章血液1、★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家偶偶血细胞比容。
2、★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沉降速度。
3、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指血液由流动的固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液体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4、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实质是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5、★血型(blood 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第四章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output):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每搏量。
3.★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4.★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简称心输出量。
5.★心指数(cardiac index):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6.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7.工作细胞():普通的心肌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具有稳定的静息电位,主要执行收缩功能,称为工作细胞。
8.自律细胞():特殊心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和蒲肯野细胞)组成心内特殊传到系统,这类细胞大多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并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称为自律细胞。
9.★期间收缩(premature systole):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称为期间收缩。
10.★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在一次期间收缩之后,伴有一次比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11.★血压(blood pressure):流动中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
12.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指心跳停止、血流暂停,循环系统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压力相同,这一压力数值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13.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此时的动脉血液指称为收缩压。
14.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5.脉搏压(pulse pressure):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16.★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中央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
17.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8.有效率过压(eff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第五章呼吸1.★呼吸(respiration):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外呼吸():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即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5.呼吸中枢(pneumotaxic center):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称为呼吸中枢。
6.★氧容量(oxygen capacity):在1000ml血液中,Hb所能接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容量,即血氧容量。
7.★氧含量(oxygen content):在10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氧含量,即血氧含量。
8.血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即血饱和度。
9.★氧解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是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0.★用力呼吸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FEV):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吸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11.★V/O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
12.★P50():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氧分压。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1.★消化(digestion):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称可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2.★吸收(absorption):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由胃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抗胃黏膜损伤的屏障4.★胃粘膜屏障():由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构成的,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的屏障。
5.★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6.★分节运动():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7.★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体和胃底肌肉的舒张。
8.跨细胞途径():肠腔内物质由肠上皮细胞顶端膜进入细胞,再由细胞基底侧膜进入细胞外间细胞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