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第一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国际贸易的研究内容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国际贸易的研究内容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性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三、对外贸易政策四、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本节点睛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是跨越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但两者的角度不同,国际贸易着眼于全球范围,而对外贸易仅着眼于某个国家(或地区)。
例如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就称为中国的对外贸易,而从整个国际范围来看,即为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货物(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传统的贸易是指有形的商品贸易,它是由货物的进口和出口构成。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换方式的改进,无形贸易也随着有形贸易的发展而发展。
讨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者有什么区别服务贸易绝对是无形商品吗?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二者相同吗?中国大陆对香港的贸易是属于对外贸易吗?为什么有货物和服务的贸易的说法?国际贸易分类(一)按商品的形态分类货物贸易:是指物质商品的进出口。
由于物质商品是有形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货物贸易通常又称作有形贸易。
服务贸易:是指服务商品的进出口,它是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需要并获取报酬的一种国际劳务活动(二)按商品移动方向分类出口贸易:亦称输出贸易,指将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
如果商品先输入本国后,既未在本国消费,又未经加工而再出口,则称为复出口或再进口贸易:亦称输入贸易,指将国外市场购买的商品在本国市场进行销售。
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加工又输入本国,称作复进口或再输入过境贸易:亦称通过贸易,指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商品,对丙国来说,即为过境贸易。
丙国既不是进口,也不是出口,仅是商品通过其国境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就构成该国的过境贸易(三)生产国与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直接的贸易。
在直接贸易中,生产国将商品直接出口到消费国;或者说是消费国从生产国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的贸易经由第三国进行。
在间接贸易中,商品生产国是向消费国间接出口;商品消费国从商品生产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
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因某种原因不能直接进行商品买卖,而须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四)按贸易统计界线总贸易:指以国境为界划分的进出口贸易专门贸易:指以关境为界划分的进出口贸易第三节国际贸易统计分类与统计指标一、贸易额:又称贸易值,是指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
它通常分为对外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额《1》对外贸易额:又称对外贸易值,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的总值《2》国际贸易额:又称国际贸易值,是指在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示的进出口商品价值总额二、贸易量:是表示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实物规模的指标。
就一种商品而言,其实物规模可以用数量、重量、长度、面积、容积等计量单位来表示《1》对外贸易量: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用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面积、容积)表示的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指标。
由于它是按照实物的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因而准确度较高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额÷进出口价格指数《2》国际贸易量:指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世界进出口贸易额。
具体做法是用出口价格指数除以出口额,这样就得出了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实际规模的近似值国际贸易量=出口贸易额÷出口价格指数1980—1995年世界出口贸易值与出口价格指数1995年世界贸易量为5075125÷199=25503.14亿美元1995年世界贸易量指数为2550314÷2022448×100=126该例表明,剔除价格的变动因素后,1995年世界贸易量比1980年增长了26%。
二、国际贸易统计指标贸易差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顺差和逆差:一般说来,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而贸易逆差则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境地。
单纯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当然是顺差比逆差好。
但是,长期保持顺差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首先,长期顺差则意味着大量的资源通过出口而输往了外国,得到的只是资金积压;其次,巨额顺差往往会使本币升值,从而不利于扩大出口,且还会造成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紧张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外贸率、外贸贡献度和经济开放度,它是指用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100% 外贸依存度还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前者是指一国出口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后者是指一国进口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其公式为为:出口依存度=出口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100%进口依存度=进口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100%贸易商品结构:《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之比,以比重表示贸易地理方向:《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第二章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界,向国外延伸发展的结果,是国际分工是历产生国际贸易和形成世界市场的基础。
是世界上史经济的范畴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演变(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1. 国际分工的过程伴随着野蛮的掠夺2. 分工主体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3. 对强迫参与分工的另一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甚至是倒退或毁灭(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世纪后半期——19世纪后半期)1.大机器工业使生产和消费超越了国界2.大机器工业新技术的运用为国际分工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基础3.大机器工业创造了冲破国内分工壁垒的重型武器(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分工的中心由原来英国扩大为英、法、德、日、美等一组发达国家为中心2.工业国之间也形成相互分工关系3.分工交换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4.加重了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两种依赖性5.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世界市场(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占主导地位2.国际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逐步增强3.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5.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6.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7.“大脑——手脚”型国际分工成为潮流第二节、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和形式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三、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动力四、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说代表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代表作:《国富论》时代:18世纪,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原理: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
1)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2)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结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
(举例)理论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由于落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落后国家和地区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了。
这种情况与以后的生产力布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实况不一致。
二、比较优势说代表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是继斯密之后另一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者,劳动价值论的另一创始人。
他提出了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或称相对成本论产生:因“谷物法”的实行影响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原则:如两个地区中的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为有利。
其核心原则归纳为“两优取重,两劣取轻”原则。
比较优势说的国际分工利益变化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2X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各国比较利益是静态的,不存在规模经济的作用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评价: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比斯密的绝对成本说,能较好地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
但他单纯用劳动时间来计算比较利益,并不全面,正如斯密主要从地区间条件的差异来解释地域分工一样。
实际上,各地生产要素的结构和内在关系是复杂的,再加上资本主义下宗主国对殖民地和保护国的经济控制,实际情况同他的理论分析,尚有很大差距,故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被称为国际贸易的纯理论。
三、要素禀赋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谜(一)、H-O理论与H-O-S理论1、H-O理论(赫——俄理论模式)(1)理论的提出:由于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解释一国为什么在出口特定产品时其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试图分析比较利益形成的原因。
它首先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echscher)提出,然后由其弟子俄林(Bertil.Ohlin)最终完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提出要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