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
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教学策略很多,如支架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等。
其中抛锚式教学策略强调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主张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关键,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协作学习的能力。
一、抛锚式教学策略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抛锚式教学策略就是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该策略中,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通过“抛锚”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由于抛锚式教学策略是以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为基础,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由如下几个步骤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抛锚式教学策略的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通过完成真实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
笔者认为基于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具有如下特点:
1、强调教学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掌握知识、技能,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2、认为设置为课程中心的有效问题为结构不良的开放性问题。
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往往没有规则和稳定性,不能简单的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
面对新问题时,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中心分析来解决,因而要求学生把握概念之间的复杂联系并广泛灵活地应用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
3、提倡自主学习。
在抛锚式教学中,学习者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4、强调教学要以真实事件或问题为基础。
抛锚式教学策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老师要使学生参与到真实性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问题与他们自身的关联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他们不知道但确实值得花时间和精力要解决的问题。
三、抛锚式教学策略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应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如制作电子报刊、网页、贺卡、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等,下面以《用PowerPoint制作贺卡》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先创设情境,用亲切的话语问学生,教师节快到了,怎样表达对教师的尊重、热爱、祝福?学生很容易想到买张贺卡送给教师。
向学生提出:我们能否自己做一张贺卡送给教师?学生都很愿意,然后演示一些优秀的贺卡。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教师并不直接讲贺卡的制作方法与技巧,而是先提出问题:贺卡应由什么构成?请同学们分组分析作品并讨论。
学生讨论后总结出贺卡中要有背景、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动画、音乐。
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我们还没学的新知识?学生找出已学过的有艺术字、图片、自选图形的基本操作,其余的为新知识。
老师再次提出问题,在贺卡中如何插入音乐?如何设置动画和背景?能否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请同学们试一试,同时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们上机探究后得出设置音乐的方法同插入图片文件,方法较简单,设置动画和背景就有些难了。
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当我们遇到不会的操作(包括忘记的操作)时,该怎么办?还是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后知道,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可以通过书本解决,还可以去专题学习网站甚至互联网上查找解决办法。
同时,学生还意识到:对于“如何设置动画及背景”这类学生基本不会且有些难度的内容,最好由老师讲解。
老师讲解时还是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
只讲基本操作,例如如何让文字、图片动起来,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设置文字、图片等的动画顺序?如何启动动画(自动出现还是鼠标控制出现)?如何设置音乐的播放?老师再稍加引导后由学生去摸索、体会,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设置“背景”操作的教学也采用同样方法。
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后,就可动手设计、制作自己的教师节贺卡了。
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抛锚,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探究、上机实践、总结,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并逐渐缩小新知识范围,直到“心求通而未得”时再由老师讲授。
教师讲授时,也是讲的少而精,多引导。
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状态,逐渐掌握贺卡制作的方法、技巧,并且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