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流通加工与配送
不合理的流通加工
1、流通加工地点设置的不合理 2、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 3、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 4、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效益不好
第三节 配送概述
配送定义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 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 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配送的类型
不合理的配送表现形式
(一)资源筹措的不合理
(二)库存决策不合理
(三)价格不合理
(四)送货中的不合理运输
(五)配送与直达的决策不合理 (六)经营观念不合理
配送合理化措施
(一)推行加工配送 (二)推行共同配送
(三)实行双向配送
(四)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五)推行即时配送
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与生产加工相比较,流通加工具有以下特点:
1. 从加工对象看
2. 从加工程度看
3. 从价值观点看 4. 从加工责任人看 5. 从加工目的看 为流通创造条件
流通加工的对象是进入流通过程的 商品;生产加工的对象是原材料、 零配件或半成品
流通加工大多是简单加工, 而不是复杂加工 生产加工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及使用 价值,而流通加工的目的则在于完善 其使用价值
流通加工的组织者是从事流通工作的人员
流通加工的目的
1.强化流通阶段的保管功能
2.回避流通阶段的商业风险
3.提高商品附加价值
4.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5.提高运输保管效率组装型商品
流通加工在物流系统中的地位
1.流通加工能有效地完善流通过程 2.流通加工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利润源 3.流通加工也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加工形式
配送的分类(二)
(四)按配送时间和数量的不同进行分类——定时配送、定量 配送、定时定量配送、定时定线配送、即时配送 (五)按配送经营形式的不同进行分类——销售配送、供应配 送、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代存代供配送 (六)按加工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加工配送、集疏配送 (七)按配送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同进行分类——综合配送、 专业配送
车辆配装的原则
6.尽量不将散发粉尘的货物与清洁货物混装; 7.切勿将渗水货物与易受潮货物一同存放; 8.包装不同的货物应分开装载,如板条箱货物不要与纸箱、 袋装货物堆放在一起; 9.具有尖角或其他突出物的货物应和其他货物分开装载或 用木板隔离,以免损伤其他货; 10.装载易滚动的卷状、桶状货物,要垂直摆放; 11.装货完毕,应在门端处采取适当的稳固措施,以防开 门卸货时,货物倾倒造成货损或人身伤亡。
其他分类方法
按配送组织者分类 制造商为主体的配送 批发商为主体的配送 零售商为主体的配送 物流业者为主体的配送 按配送机构不同进行分类 配送中心配送 仓库配送 生产企业配送 商店配送
配送计划的内容
1.分配地点、数量与配送任务 2.车辆数量 3.车队构成以及车辆组合 4.控制车辆最长行驶里程 5.车辆容积、载重限制 6.路网结构的选择 7.时间范围的确定 8.与客户作业层面的衔接 9.达到最佳化目标
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划分
定时定量定点配送;
• 在规定的运行线路上,指定配送车辆达到的时间表,按 运行时间表进行运送,用户可以按照配送企业规定的路 线及时间选择这种配送服务,并到指定位置及指定时间 接货。 • 如顺丰。 • 易于管理,配送成本低,适用于消费者集中的地区
即时配送
• 完全按客户提出的时间要求和商品品种、数量要求,及 时地将商品送达指定地点。 • 优点:可以满足用户的临时性急需,对配送速度和时间 要求相当高 • 主要应对(生产商或者客户的)突发性需求
车辆配装的原则
1.为了减少或避免差错,尽量把外观相近、容易混淆 的货物分开装载; 2.重不压轻,大不压小,轻货应放在重货上面,包装 强度差的应放在包装强度好的上面; 3.尽量做到“后送先装”。由于配送车辆大多是后开 门的厢式货车,故先卸车的货物应装在车厢后部,靠 近车厢门,后卸车的货物装在前部; 4.货与货之间,货与车辆之间应留有空隙并适当衬垫, 防止货损; 5.不将散发臭味的货物与具有吸臭性的食品混装;
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划分
定量配送;
• 定义:将事先协议商定的批量在一个指定的时间范围内送达 • 特点:配送品种和数量相对固定,备货简单,时间没有严格 限制 • 适用范围:对库存控制不严格,有一定的仓储能力,不施行 “零库存”,或者运输线路没有保障的用户
定时定量配送;
• 按照规定的配送时间和配送数量进行 • 兼有定时配送和定量配送的特点,对配送企业的服务要求比 较严格,管理和作业的难度大,很难实现共同配送,因此成 本较高。
(一)流通加工地点的设置不合理 (二)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 (三)论据不足,使得流通加工成为多余环节 1.没有必要设立流通加工环节 2.运作效率不高
流通加工合理化途径
(一)加工与合理商流相结合 (二)加工与配送相结合
(三)加工与合理运输相结合
(四)加工与配套相结合
(五)加工与节约相结合
(一)库存标志: (1)库存总 (2)库存周转 (二)资金标志: (1)资金总量 (2)资金周转 (3)资金投向的改变 (三)成本和效益 (四)供应保证标志: (1)缺货次数(2)供应能力(3)即时配送的能 力及速度 (五)社会运力节约标志:(1)社会车辆总数量减少,而承运量增 加,则为合理。(2)社会车辆空驶减少,则为合理。(3)一家一户自提 自运减少,社会化运输增加,则为合理。 (六)客户企业仓库、供应、进货人力物力节约标志 (七)物流合理化标志 :(1)是否降低了物流费用;(2)是否降低了 物流损失;(3)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4)是否发挥了各种物流方式的 最优效能;(5)是否有效衔接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6)是否不增 加实际的物流中转次数;(7)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第四节 配送合理化
配送合理化的定义
配送合理化:主要是指对配送设备配置和配送活动
组织进行调整改进,实现统整体优化的过程。它具体它 具体表现在兼顾成本与服务上,配送成本是配送系统为 了提高配送服务所投入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 配送服务则是配送系统投入后的产出。合理化是投入和 产出比的合理化,即通过尽可能低的配送成本,获得可 接受的配送服务,或者是以可以接受的配送成本获得尽 可能高的服务水平。
(一)按配送商品种类和数量分类 1.少品种(或单品种)大批量配送 2.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配送 3.成套配套配送 (二)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分类 1.定时配送 2.定量配送 3.定时定量配送 4.定时定量定线路配送 5.即时配送 (三)按照配送主体进行分类 1.生产企业配送 2.分销商配送 3.连锁店集中配送 4.社会配送中心配送
理解配送
(一)配送是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的 (二)配送实质是送货 (三)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 (四)配送是“配”与“送”的有机结合 (五)配送强调作业方式的合理性 (六)配送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手段
配送的分类(一)
( 一)按配送主体所处的行业不同进行分类——制造业配
送、农业配送、商业配送、物流企业配送 (二)按配送结点的不同进行分类——配送中心配送、仓 库配送、商店配送、生产企业配送 (三)按配送商品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进行分类——单(少) 品种大批量配送、多品种少批量配送、配套成套配送
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划分
定时配送; • 按约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配送(定时) • 配送的品种和数量可预先计划,也可以临时变动 • 优点: • 双方均易安排作业计划 • 需求方,易于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按照理想的时间 和批量进货 • 配送方,易于安排配送计划,有利于组合多个用户共 同配送,以降低成本 • 具体形式 • 按日配送 承诺24小时内将货物送达 • 准点配送 按指定的时间将货送达,时间要求较高 • 快递方式 在较短时间实现送达,不明确送达的具体 时间
在流通过程中辅助性的加工活动称为流通加工,是物流 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 流通加工是在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流动过程中, 为促进销售、提高物流效率,对物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 工。 流通加工是生产加工在流通领域中的延伸,也可以看成 流通领域为了更好地服务,在职能方面的延伸。
流通加工的概念
配送的特征
1.配送是以终端用户为出发点 2.配送是末端运输 干线部分,运输 支线的,末端的运输,面对客户、短距离 3.配送时效性强 强调特定的时间、特定地点完成交货 4.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 5.配送是各种业务的有机结合体 拣选、分货、包装、分割、组配、配货等工作。 与订货系统紧密联系。 6.配送追求综合的合理效用 所追求目标包括:时间、速度、服务水平、成本、数量
欢迎大家来到 《现代物流学》课堂
主讲:刘金国 Tel.13724002106 QQ:334920227
第六章 流通加工与配送
现代企业管理专业
学习要点
流通加工的目的 流通加工合理化的含义与途径 配送合理化的内涵与措施 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配送中心的作用与基本功能
第一节 流通加工概述
配送与运输的区别
项目 线路 运输批量 运输距离 评价标准 附属功能 运输 从工厂仓库到物流中心 批量大,品种少 远距离、干线运输 运输效率 单一 配送 从物流中心到终端客户 批量小、品种多 近距离、支线运输 服务质量
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 能要素
按配送中心供给与需求的对象划分:
企业对企业的配送 • 原材料、零部件 企业内部配送 • 连锁商业企业的内部配送 • 大的生产企业内部:统一采购、集中库存,再 送至各分公司(或车间) 企业对消费者的配送 • 消费者群体在变化 • 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化 • 难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