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学生预习及阅读课本,比较出英国跟中国相比较。
学生从课本材料分析出英国走私鸦片,从中分析出鸦片的危害及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的原因。
找出根本原因及直接原因。
学生找出英国侵略路线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增加人民负担;破坏了中国贸易主权;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得出结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的,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达到扩大侵略的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于是,战争成了唯一的选择。
课题名称:第10课鸦片战争
课程模块及章节:高一历史必修1
备课时间:学科:历史备课组:高一历史组
主备教师:陈翠玉备课组长:陈翠玉组员:符友章王仁华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基于本册教材“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注重西方侵略对我国政体外部的冲击,以及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
难点:理资源、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a.运用场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
b.运用层层剥笋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
c.表演法,讲解法,师生互动。
资源:多媒体课件,音响,激光笔,扩音器,历史地图册,历史同步练习册
中国处在一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一致的。
回想本节课所学过的内容,概括本课重点内容
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意义,同时回首这沧桑百年的耻辱历史画面想象。
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学生自由讨论,得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培养学生图文结合并用的思维。
从《南京条约》内容中概括出条约带来的影响。
b.运用层层剥笋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
c.表演法,讲解法,师生互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b.
b.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能够认识到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伟大意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b.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场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
思考与判断:百年的中国屈辱史是从何时开始的?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教训?今天我们大家共同来学习这段一百多年前的耻辱历史
二、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a.英国: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不久法、美等国也相继开展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难怪有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然而事实是不是如他们所想呢?
3.战争结果
课堂小结
英国为什么选择在1856年发动战争?当时清政府正忙于什么?面对外敌入侵,清政府作何反应?战争的结果又怎样呢?
有人说: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昔日的“天朝上国”开始变成弱不禁风的纸老虎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损失,谈谈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和影响。
观察牛首、虎首、猴首相片,思考问题进入本课学习内容。
让学生知道,没有永远的朋友及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弱国无外交。
分析国内情况:太平天国起义,外国又进行叫嚣进行修约,内忧外患。
总结本课学习到的内容
板书设计
板书
三、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背景
2.虎门销烟
3.结论
2.结果
3.鸦片战争后对中国的影响
三.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板书
一、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2.虎门销烟
探究问题1
3.结论
2.结果
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鸦片战争后对中国的影响
三.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探讨问题
课堂小结
这3件珍贵而且饱含着中华民族百余年血泪的文物分别叫做牛首、虎首、猴首,出自于圆明园,2002年,它们在嘉士德和苏富比两家拍卖行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公开露面,无数华夏子孙为此震惊、愤慨、抗议;国家文物局也严正申明,要求两家拍卖公司停止拍卖。但正义的呼声竟没有得到回应,为防止国宝再次流失,保利集团到现场参与竞拍,并以3317万港币竞拍成功。历经140年历史沧桑之后,这三件文物终于重归故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