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提要本文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疏理和论述。
认为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对诗与思、语言的人本学阐释体现了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深度。
海德格尔把存在问题与艺术问题联系起来思索,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与理解西方近现代哲学和美学传统;他试图把艺术生成和真理发生统一起来,引导人们重新确立现代艺术价值尺度;他主张在人学层次上把诗、思、语言三者贯通,尤其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考察,为更深入地透视和把握人的生存境界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但由于海德格尔完全忽视了人的存在的社会历史结构,忽视了艺术创造的社会历史维度,忽视了思维与语言的社会本性和实践功能,使他的艺术哲学难免陷入非历史、非科学和非理性的境地。
关键词存在烦艺术真理诗思语言***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
他对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都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在漫长的哲学生涯中,酷爱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并发表了数量不太多,但足以启人心智,引人沉思的理论著述。
正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学院教授欧文斯(W.D.Owens)所说,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哲学兴趣尽管未导致任何被称为完整的艺术哲学这样的东西,然而为人们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启示。
〔1〕海德格尔把艺术问题与存在问题联系起来思索,在更为宽泛而深邃的文化背景上把哲学与诗学统一起来,从而将艺术哲学引领到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
这在西方现代哲学与美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在众多的西方现代哲学家和美学家眼里,海德格尔代表了西方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深度。
但是,人们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理解远非统一,评价更众说不一。
本文试图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或美学进行剖析评价。
一、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海德格尔的哲学与美学的逻辑起点,是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
正是这一追问以及对这一追问的回答,展开了他对哲学上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基本观点,表露出他的美学、艺术、诗等问题的主要看法。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是"存在"的问题。
他说:"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曾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
"〔2〕他认为传统哲学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所追问的不是"存在",而是"存在者";回答的又不是存在者"怎样",而是存在者是"什么"。
传统形而上学以"何者存在"的方式去追问,并自称为本体论,但其实追问的是"作为全体的存在者"(dasSeiende im gamzen),它无非是论究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即存在者的存在性(Seiend-heit)的。
在传统哲学那里,存在被遗忘了,被隐蔽起来了,因此,这种本体论只是一种"无根的本体论"。
那么,"存在"是什么呢?海德格尔认为:"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不同,存在者是已经存在且已显示出存在的东西。
存在优于存在者。
因为任何存在者,必须首先存在,然后才能是既定的存在者,否则,存在者就不可能呈现在那里,存在在那里。
然而,以往的哲学家所关心和讨论的都只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这个更为根本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存在"呢?什么是存在者的前提,或者说使存在者能够存在的"存在"呢?海德格尔回答是"人的存在",或"自我存在"(Dasein或译为"此在","亲在")。
海德格尔把能够作为研究存在问题出发点的人称作"亲在"。
人之所以能够作为研究存在问题的出发点,是因为人是一个在其存在过程中领会自己的存在的存在者;同时,这个存在者所领会的又总是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强调,人是与众不同的存在者,因为他是以领悟自己的存在的方式而存在着的,相反,人以外的那些存在者虽然也存在着,但它们并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正是在存在的过程中,人领悟到自身的存在,并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正是在存在的过程中,人与外部世界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外界存在的意义产生了认识。
正是基于对"亲在"的分析,海德格尔对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真状态,人的现实图景,以及人的可能性与限制等等,都作了十分独特的描述,并提出了不少迥异于前人的见解。
海德格尔根据人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存在方式,把人称为"亲在",这是从本体论方面对人的规定。
"亲在"概念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它是从可能性方面揭示人,而不是从现实性方面表示人。
人是什么?人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
存在是一个过程,正是在存在过程中可能性方能变为现实性。
人有多种可能性,究竟哪一种可能会变成现实,完全取决于其存在方式。
其二,它具有个体的和"我的"性质,而不具有普遍性的和"类的"性质。
人首先作为一种个体存在,同时意识到自我存在,并以自己特有的眼光去观照,去理解他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人类的存在。
"我的"性质规定了"类的"性质,而不是相反。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者是依存在的方式而成为存在者的,人之成为存在者(是什么)要依他的存在方式和过程来决定。
因此,只有从存在的角度去规定人,才能达到对人的本质的见解。
海德格尔认为,亲在不是孤立的主体。
亲在就是人生在世,就是"在世界中存在"。
而人生在世之本就是"烦"(cura),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海德格尔并未对"烦"下一明确定义,只是在论述存在的整体结构及其展开过程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了描述性界说。
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如下要义:(1)"烦"是人生在世的本真状态,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亲在不是一个"主体",而是包容了"主体"和"客体"的"在世"。
因此,亲在在世作为"烦",也就无所谓"烦"的主体与客体。
"烦"不是某种心理意义上的人之活动,不可以问"谁"烦,烦"什么"。
"烦"就是"烦",是一种不知其何来,不知其何往的纯情绪状态。
这种"烦"不是人生在世的具体过程中为某个确定的事情"烦忙",也不是为某个确定的个人"烦神",而是为人生在世的整体本身"烦心"。
看上去似乎什么也不"烦",是"全无",其实,什么也不"烦"方能什么都"烦",是"全有"。
这种"烦"具有形而上的意义,类似于人的"原罪",是人生在世的基本状态和原始状态,因此也是最本真的状态。
(2)生存的整体结构就是"烦"的展开结构,它是人日常生活情态的根据。
"烦"作为生存的整体结构,由现身情态、筹划领会、沉论三个环节构成。
其中,现身情态和筹划领会属于"无"的领域,属于可能的层次;而沉沦就是从"无"沉入"有",从"存在"沦入"存在者",因此它属于存在者的领域,属于现实的层次。
人生再世的过程,就是这种不断地从"无"到"有",从"存在"到"不存在"的过程。
人不断地亲临存在,又不断地被从存在处抛开。
人生在世就其日常生存而言,就是与他物打交道和与他人打交道,就是"寓于上乎事物的存在"和"共他人的存在"。
这便是一种"沉沦"。
这种"沉沦"并不具有道德评价的含义,它乃是人类本性所致,是整个人类都无法避免的"原罪"。
人生在世的日常过程就是"沉沦"。
沉沦的核心在于放弃存在本身。
按照海德格尔的分析,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是甘于堕落,甘于沉沦的。
(3)在"烦"的帷幕后面,隐藏着人生在世的真实图景和真正的价值。
人即使处在原罪般的沉沦境界中,仍然有两种选择,即选择"是自己本身"或选择"不是自己本身",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甘于堕落"或"不甘于堕落"。
沉沦与不甘沉沦,堕落与不甘堕落,这是人的宿命,也是人的使命。
沉沦--浮升--再沉沦--再浮升,这就是人生在世的一幅最真实的图景。
这是一个巨大的炼狱,真与假、善与恶、有与无、生与死在此进行殊死的决战。
人的崇高与卑下,伟大与渺小,永恒性与有限性都在此得到充分显示。
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被抛入沉沦却不甘于沉沦。
不甘沉沦是人的自由,当然也是人的宿命,换言之,人仿佛被判处"自由的徒刑",不能不自由。
自由就本质而言,就是跳出沉沦的苦海,摆脱存在者的羁绊,达到存在的澄明境界。
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全部目标在于追问存在的意义,在于揭示人之存在的本真状态与现实图景。
哲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智慧的光辉,而且放射着感性的、诗意的光芒。
而艺术尤其诗,是人之存在的呈现与表证,它同样可以展示存在的真理。
艺术以感性之光,也以理智之光照亮存在境界。
美学,不作为形而上学的附庸,委身于哲学之下,又凌架于艺术之上。
美学所扮演的角色是:把哲学与艺术整合起来,把思与诗统一起来,共同展示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理,以洞见直至达到存在的澄明境界。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美学和诗学在此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全部理由和发展的最后根据。
二、对艺术的形而上沉思对艺术的本质和起源的考察与沉思,是海德格尔整个艺术哲学的重心所在。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本质和起源的考察方法与传统方法不同。
在西方,一般人认为,艺术作品的起源是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