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合并海德格尔的思想到本条目或章节。
(讨论)全名马丁·海德格尔出生学派 / 流派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主要领域形而上学、本体论、艺术、语言、著名思想此在(Dasein)、座架(Gestell)显示▼受影响于显示▼施影响于目录[隐藏]∙ 1 简介∙ 2 生平∙ 3 哲学o 3.1 真诚性(Authenticity)o 3.2 牵挂(Care)o 3.3 死亡(Death)o 3.4 差距性(distantiality)o 3.5 平均性(averageness)o 3.6 平均的日常状态(Average Everydayness)o 3.7 周围世界(Environment)o 3.8 在之中(Being-in)o 3.9 人人(They),人人自我(they-self)o 3.10 早期现象学:事实性的诠释学(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o 3.11 《存在与时间》时期▪ 3.11.1 存在问题▪ 3.11.1.1 对于传统的存在学说的批判▪ 3.11.1.2 存有论的差异(Ontologische Differenz)▪ 3.11.2 语言上的困难▪ 3.11.3 解释学的现象学▪ 3.11.3.1 诠释学的循环▪ 3.11.4 基础存有论▪ 3.11.4.1 走向一种新的存有论▪ 3.11.4.2 时间性(Zeitlichkeit)和此有o 3.12 对《存在与时间》的抛弃(Abkehr)o 3.13 晚期著作∙ 4 影响o 4.1 对中国的影响∙ 5 他与纳粹德国∙ 6 著作∙7 电影∙8 相关条目∙9 参考文献∙10 外部链接[编辑]简介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换句话说,海德格尔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性质。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个对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经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础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实体展现的背后基础。
[1]但是自从哲学家都忽略了这个更基本理论前期的存在,并且以此推导其他理论,错把那些理论在各处应用,终于混淆我们对存在及人类存在的理解。
为免这些深层误解,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起,海德格尔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
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
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 所有至今的哲学蓝图,都是对世界的单向度的理解,这种单向度,他认为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标志。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对世界的理解, 在现代“技术”中达到了顶峰。
“技术”这个概念,他不仅理解成一种中性的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他试图去展示:通过技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其中一位重要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深入了各个领域。
他对本体论的讨论使他俨如存在主义其中一位创立者——纵而他以此在不能被还原为让·保罗·萨特早期著作中提及的人类的自由主观内在性。
他的构思启发了很多哲学工作。
例如:萨特大量采用他的想法。
他的著作被德国、法国、日本等地采用,甚至到了70年代在北美仍然有很多追随者。
他拒绝一些现代潮流的概念如事实与价值的分野。
他拒绝把道德纳入他的理论体系。
这些种种带来其他哲学家对他的误解。
他的政治立场及个人行为也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编辑]真诚性(Authenticity)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属己的而有待实现的潜能,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死亡。
作为海德格尔讲的“此有”(dasein 英语be there),如果它(他或她)在面对这么一个孤独局面时采取决断的态度,并且敢于承担自己的唯一性和个体性,那么此人就可说是进入了“真诚的”(authentic)生存状态,并意识到这个状态的含义。
真诚性(authenticity)连通著个人的未来和过去,使自我具有连续性。
它还要求在这种关系上接受自己的死亡。
海德格尔认为,当人与自己的死亡遭遇时,真实的属己的自我才会显露出来。
在真正属已状态中,“我”总是居先的,尽管这个“我”并不等同于一个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
如果一个人被畏惧压倒,通过没入于众人或匿名的“人们”[They,das Man]来保护自己,正如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様,他就进入了“不真诚的”(inauthentic)生存状态。
在“不真诚的”(inauthenticity)状态中,“人们”(They)居先,人失去了自己的存有意义。
这种态度或姿态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有的“沉沦”[fallingness,Verfallen],即此有避开自身,让自身沉沦于日常的一般性事务中,与俗世共浮沉。
[编辑]牵挂(Care)对于海德格尔,牵挂(Care)是一种状态,是“缘在(Dasein)”关切它本身的存在。
因为“缘在(Dasein)”的本性在于它的生存(existence),也就是实现它的可能性。
对任何从当前现实,朝向未来状况的变动,都必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我将做什么?”这就是牵挂(Care)。
牵挂(Care)植根于“缘在”选择(Choice)它的存在的能力之中。
牵挂(Care)被视为缘在(Dasein)与世界之间的基本关联,并且是缘在这个世界中,获得意义的基础。
它是缘在所有经验的基本状态。
由于所有的选择(Choice)都在世界中作出,牵挂就成为“在此世界中存在”的缘在之存在的特性。
牵挂由生存(先于自身存在)、实际性(已经存在于……之中)、沉沦(存在于……状态里)和言谈组成,并且将缘在(Dasein)显示于其整体之中。
它与时间性,即人类生活的时间结构息息相通。
《存在与时间》中的“缘在与时间性”部分就试图将时间性(Temporality)揭示为牵挂的所有要素的根基。
[编辑]死亡(Death)海德格尔指出,死亡是对现实世界生活的否定。
当人面对死亡时,才会停止对世界的忧虑和担心,从陷落中孤立出自己,成为真正的存在。
死亡是属于个人的事,他人无法替代,只能靠你自己体验死亡。
死亡是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的,人在什么时候死亡,都是合理的,没有规定你该活多久。
人应随时准备死亡。
因此, 海德格尔指出,人必须正视死亡,从恐惧中明白自己活着的重要性。
为自己计划未来时,必须包括死亡。
人不该只接受生命,而拒绝接受死亡。
[编辑]差距性(distantiality)当我们注意别人的行为时,我们不是单纯地观察它,而是关心我们自己与他们的差异,并进而要泯灭(squashed)差异。
人总是在意他与别人的差异,虽然他往往没有清楚自觉到。
对于人在他的存在中,这种对差异的感受和在意,海德格尔称为差距性(distantaility)。
人愈是不自觉它,它愈是在暗中支配人,使他难以摆脱。
[编辑]平均性(averageness)在与别人共存时,我们总是在意与别人的差距,其实这是由于我们的另一种存在性格,海德格称为平均性。
这是说,在日常生活的存在中,我们总是要求“与人人一致”。
“人人”(They)认为这是有效的,我们也会认为它是有效;“人”称之为成功的,那就是成功;失败的就是真正的失败。
我们要求平均,不敢有独特的意见。
即使有新的想法,也会立刻将它压下。
我们总是看着“人人”,配合“人人”,将自己的独特性磨平。
对于这种要求平均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称之为“压平”(leveling down)。
海德格尔认为,当我们在“人人”的支配下存在,我们会在意差距,要求平均和压平自己,这构成人的公众性。
这是说,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公众(public)。
这时,公众性控制了我们对人和世界的各种看法,垄断了我们的见解。
但是,这不表示我们对人和世界有深入的了解,反而,这表示我们的看法和见解是肤浅的、表面的。
海德格尔对日常生活的分析,虽然号称是分析此有的存在,但也不是仅为了分析此有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他是要指出,在这种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中,此有无法真正了解世界和它自己的存有。
换言之,这种存在方式导致对存有的误解。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为了了解存有,说明它的意义,不是为了分析人的各种存在方式。
另外,我们难免疑惑,为何“人人”的看法都是肤浅的,尚未得到事物本身的知识呢?当我们被“人人”支配时,我们要根据“人人”的意见去决定自己的存在,无须由自己去负起自己的存有。
我们是被“人人”所统治、依赖它。
于是,“人人”(They)剥夺了我们的本真存在,让我们无法正视本真的自已,了解自己的本性是存在,更不能了解自己是在世存有。
[编辑]平均的日常状态(Average Everydayness)海德格尔指出, 我们所选择(choose)那样一种通达此在,和解释此在的方式,必须使这种存在者(Being)能够在其本身,从其本身显示出来。
也就是说,这类方式应当像此在首先与通常所是的那样显示这个存在者,应当在此在的平均的日常状态中,显示这个存在者。
我们就日常状态提供出来的东西,不应是某些任意的偶然的结构,而应是本质的结构;无论实际上的此在处于何种存在方式,这些结构,都应保持其为规定着此在存在的结构。
海德格尔指出,此在的日常状态(everydayness)的这种无差别相并不是无,而是这种存在者(Being)的一种积极的现象性质。
一切如其所是的生存活动,都从这一存在方式中,来而又回到这一存在方式中去。
我们把此在的这种日常的无差别相,称做平均状态。
(Averageness)。
正因为平均的日常状态(average everdayness)构成了这种存在者再存在者层次上的当下情况,所以它过去和现在都在对此在的解说中一再被跳过了。
这种存在者层次上最近的和最熟知的东西,在存在论(Ontology)上,却是最远的,和不为人知的东西,而就其存在论意义而言,又是不断被漏看的东西。
但此在的平均日常状态(Da-sein 's average everydayness),却不可被单单看作它的一个“方面”。
在平均日常状态中,甚至在非本真(inauthentic)模式中,也先天地具有生存论结构。
海德格尔指出,即使在平均日常状态中,此在仍以某种方式为它的存在而存在,只不过这里此在(Da-sein)处于平均日常状态的样式中而已,甚或处于逃避它的存在,和遗忘它的存在这类方式中。
[编辑]周围世界(Environment)海德格尔指出,日常此在的,最切近的世界,就是周围世界。
我们通过对周围世界内,最切近地照面的存在者,做存在论的阐释,一步步寻找周围世界的世界性质(周围世界之为周围世界)。
周围世界这个词的“周围”,就包含指向空间性之意。
然而对周围世界起组建作用的周遭首先却没有任何“空间”意义。